庚款留学,中国第一批哈佛留学生诞生,美国表面慈善实则暗藏祸心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23 22:49 2

摘要:2025年5月22日,美国国土安全部部长克里斯蒂·诺姆(Kristi Noem)宣布,哈佛大学的“学生和交流访问者项目(SEVP)”认证被立即撤销。

庚款留学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老子

2025年5月22日,美国国土安全部部长克里斯蒂·诺姆(Kristi Noem)宣布,哈佛大学的“学生和交流访问者项目(SEVP)”认证被立即撤销。

这一决定意味着哈佛大学将无法在2025-2026学年招收新的国际学生,现有持F类或J类签证的国际学生若无法转学,将失去合法居留身份 。

这一措施被视为特朗普政府对哈佛长期抵制的升级行动。

此前,美国政府已因哈佛拒绝配合“反犹主义调查”和“废除多元化政策”的要求,冻结了该校22亿美元的联邦拨款,并威胁取消其免税资格 。

美国政府取消哈佛大学招收国际学生资质

根据哈佛大学官方最新数据,截至2025年5月,中国在哈佛大学的留学生总人数约为1,365人,这个数字不仅彰显着中国学生对哈佛学术资源的向往,也体现了哈佛对中国人才的认可与接纳。

在这1365名中国留学生中,本科生有53人 ,别看人数不算多,但他们在哈佛国际本科生群体中可是相当耀眼。

他们占国际本科生总数的约14%,在哈佛国际本科生来源国中排名第三,仅次于加拿大和英国。

哈佛大学

如今美国的“政策”一出,这些学子可能将不得不“另谋他就”。

那么中国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留学生到哈佛上学的呢?答案便是庚款留学,说直白一点就是庚子年的赔款留学。

说起庚子赔款留学,很多人可能比较陌生,但如果说到辛丑条约赔款,大家可能就要好记一些了。

1900年,庚子年的中国大地硝烟弥漫,八国联军以镇压义和团运动为借口悍然入侵。

义和团

第二年,一纸《辛丑条约》的签订,让中国坠入了沉重的深渊。

清政府被迫向11国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高达9.82亿两,史称“庚子赔款”。

这笔巨额赔款以关税、盐税作抵押,中国财政濒临崩溃,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美国作为赔款接收国之一,最初获赔3293万两白银(约合2444万美元),然而其实际损失仅为获赔金额的十分之一。

辛丑条约签订

这一“虚报冒报”的秘密,被中国驻美公使梁诚敏锐揭露,也由此引发了后续一系列影响深远的事件。

1908年,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决定将超出实际损失的1078万美元“退还”中国,但这笔退款有明确规定——必须用于教育,资助中国学生赴美留学并创建清华学堂。

美国这一决策看似是慈善之举,背后却暗藏战略意图。

伊利诺伊大学校长詹姆士毫不掩饰地表示,“教育中国青年将使美国在精神与商业上收获最大回报”;1905年,因《排华法案》引发中国抵制美货运动,退款也有重塑美国形象的考量;传教士明恩溥更是建议通过留学生“消弭中国反帝情绪”,企图培养亲美精英。

辛丑条约

1909年,清政府设立“游美学务处”,正式启动庚款留美选拔考试。

这场考试堪称严苛,分两轮进行。

初试考查国文、英文、史地,复试则涵盖物理、化学、代数、几何等十几门科目 。

第一次举行考试,630人报考,最终仅录取47人,录取率不足8%,可见难度之大。

此后一直到1929年,中国一共选派留学生1828人,这里面有1279人是由清华学校直接派遣。

早期的清华

虽然说美国是包藏祸心,但是这些踏上赴美求学之路的中国学子,也成为了中国近代教育变革的先锋力量。

在这批赴美留学生中,麻省理工学院(MIT)、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顶尖学府成为了热门之选。

1909年首批47人中,就有10人进入MIT,主修化学工程、机械工程等专业。

哈佛大学也迎来了中国最早的一批学子,像赵元任在哈佛攻读数学与哲学,后凭借对学术的热爱与钻研,成为了语言学先驱。

竺可桢专注于气象学研究,为中国现代气象学奠定了坚实根基。

竺可桢

康奈尔大学则培养出了胡适、茅以升等在人文与工科领域成绩斐然的杰出人才。

从学科选择来看,当时的留学生呈现出鲜明的特点。

80%的学生选择化工、机械、冶金等实用学科,期望通过技术实现救国理想。

像胡刚复,这位哈佛物理学博士,归国后积极引入实验物理学方法,为中国培养了大批科学人才。

胡刚复

而剩下20%学习法律、政治等文科专业的学生,也在各自领域发光发热,像张福运,他于1911年进入哈佛法学院,成为中国首位哈佛法学毕业生,归国后在北京大学教授国际法,并在政界担任要职,推动了中国法学教育与国际接轨。

还有赵元任,在哈佛横跨数学、音乐、语言学等多个领域,开创了汉语音韵学研究,实现了跨学科的融合创新。

这些学成归国的留学生,宛如火种,在各个领域点燃了希望之光。

在教育与科学领域,梅贻琦作为首批庚款生,担任清华大学校长期间,确立“通才教育”理念,推动清华大学向世界一流学府迈进。

梅贻琦

叶企孙从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创建清华物理系,培养出钱三强、钱学森等“两弹一星”元勋,为中国科技发展储备了核心力量。

侯德榜在哥伦比亚大学深造后,发明“侯氏制碱法”,打破了外国的技术垄断,提升了中国在化工领域的国际地位。

在社会变革方面,胡适将杜威实用主义哲学引入中国,积极推动新文化运动,传播民主思想。

顾维钧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在国际外交舞台上,凭借卓越的智慧与坚定的立场,捍卫国家主权,还参与了《联合国宪章》的起草。

顾维钧

林语堂从哈佛获得硕士学位后,以英文写作向世界展现中国文化,成为跨文化传播的典范,增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理解。

然而,对于庚子赔款留学这一历史事件,评价应该是多元的,既有积极的一面,比如帮中国培养了很多先驱者,但也体现了殖民主义的文化战略。

从积极方面来看,它为中国培养了近2000名顶尖人才,直接推动了现代教育、科技、工业体系的建立,清华、燕京等大学的诞生也受益于此。

燕京大学

但不可忽视的是,美国退款本质上是“以华制华”的文化殖民策略,与日本挪用赔款发展军备相比,列强的意图差异尽显无遗。

尽管存在争议,庚子赔款留学所带来的启示却超越了时代。

它深刻证明,教育救国的力量不容小觑,知识分子的觉醒远比单纯的技术引进更具长远价值。

同时,留学生们在吸收西方文明的过程中,坚守本土文化根基,才能真正实现文化的自主发展。

中国第一批哈佛学生,作为庚款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庚款留学

王士杰于1912年获得哈佛文学哲学学位,王仁辅在1913年取得数学学士学位,他们的专业选择体现了当时中国对文理并重人才的迫切需求。

张福运成为中国首位哈佛法学毕业生,开启了中国法学教育与国际接轨的先河。这些学子以卓越的学术能力与深厚的家国情怀,搭建起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1936年,哈佛大学300周年校庆时收到中国校友捐赠的纪念石碑,正是早期留学生群体联结中西文化的生动象征。

中国校友捐赠的纪念石碑

百年后的今天,哈佛大学每年依然吸引着众多中国学子(2023年本科录取约10人),而百年前先驱者们“学贯中西、报效祖国”的开拓精神,也在一代又一代留学生身上延续。

庚子赔款留学这段历史,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矛盾性的篇章,它既是殖民压迫的产物,又是民族自救的起点。

这些留学生背负着国耻,却将屈辱转化为强大的动力,他们播下的火种,最终照亮了古老民族的复兴之路,成为一部震撼人心的民族史诗。

哈佛大学

如今美国政府新出“政策”,在美留学的学子们将何去何从?

美国政府与哈佛的对抗,本质是选举政治裹挟下的意识形态博弈。

短期看,特朗普政府通过打击“自由派堡垒”巩固保守派选民支持。

长期而言,学术自治的退让可能削弱美国在全球知识网络中的枢纽地位。

正如哈佛图书馆前馆长所言:“当大学沦为政治工具,文明对话的灯塔便熄灭了。

文/轩羲十三

来源:职场ta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