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957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你以为下厨是“贤惠”?其实可能是“险惠”。
每天在厨房挥舞锅铲,烟火气腾腾,看似日常,其实隐藏了不少健康雷区。如果你常年在家做饭,却总是忽视做饭时的一些小细节,那你可能不是在养生,而是在“养癌”。
你没看错,做饭也可能“致癌”。
不信?我们来聊聊那些你以为是“家庭幸福味”,实际上却可能是“健康慢性杀手”的做饭坏习惯。别急着关掉页面,你家厨房的“毒气室”可能正等待一次彻底的大扫除。
“炒个菜没啥大不了?”——其实,油烟比你想得狠多了。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曾指出,厨房油烟中含有苯并芘、多环芳烃等致癌物。这些物质在高温下释放,可诱发肺癌、乳腺癌等疾病的风险上升。
有研究显示,经常在厨房暴露的女性,患肺癌的概率比一般人高出2-3倍。而且这还不是吸烟家庭的数据,仅仅是做饭。
关键点:
爆炒、干锅最易产生大量油烟;家中没装或不常开油烟机,等于直接吸毒气。“昨天炒完菜的锅,今天再用还能有啥问题?”——问题可大了。
锅具如果使用后未彻底清洗,尤其是铁锅和不粘锅表面,极易滋生细菌和霉菌。
更可怕的是,有些人图省事,锅底的黑渣干脆不洗,认为“油养锅”是老传统。但这些黑渣,很可能是多环芳烃的残留物,长期摄入,对肝、肾、消化系统都有慢性损害。
“油贵,当然得省着用。”——但你知道吗?省下的是钱,搭上的可能是健康。
反复加热的食用油会产生反式脂肪酸和丙烯酰胺,这些都是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列为2A类潜在致癌物。
尤其是炸完东西的油,千万别留着再用。
2018年《中国食品安全报》就曾报道,反复炸制的油脂中,丙烯酰胺含量数十倍高于安全标准。
“锅巴香、焦边脆,不吃白不吃。”——但你知道焦黑的那一层,可能是癌变的起点。
高温加工食物,尤其是烧焦、烘烤、煎炸时,会产生杂环胺类化合物(HCA)和多环芳烃(PAHs),这两种物质已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定为一类致癌物。
重点提示:
焦糊的食物不要吃;锅底烧糊的也别“刮干净接着炒”。“没盐哪来味道?”——可你知道你每天摄入了多少盐吗?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成人每日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但现实中,我国居民人均摄入8.3克,几乎超标70%。
高盐饮食不只是高血压,更与胃癌、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
而且酱油、豆瓣酱、蚝油这些“调味三姐妹”里,钠含量都不低,用多了,等于在“自酿高压锅”。
“中午多做点,晚上热热就行。”——方便是方便,可这可不是微波炉能解决的问题。
剩饭剩菜冷藏超过24小时,尤其是绿叶蔬菜和肉类,亚硝酸盐含量会显著上升。
亚硝酸盐进入胃里,在一定条件下可与蛋白质反应生成亚硝胺,而这类物质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列为明确致癌物。
尤其是反复加热的汤菜,最容易中招。
“切完生肉切熟菜,能有多大事?”——不是大事,是大灾。
生熟不分、器具不洁,是厨房交叉污染的第一元凶。
尤其是砧板、刀具,若未充分消毒,容易传播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致病菌。
食源性疾病约有一半源自家庭厨房不卫生。
“我家厨房封闭式,油烟机不响也没事。”——这可不是通风,而是“囚烟”。
厨房若通风不良,油烟、甲醛、一氧化碳等有害气体会在室内聚集,空气污染指数甚至可能超过马路边。
特别是在冬天、使用燃气灶时,一氧化碳中毒的风险大大增加。
国家疾控数据表明,家庭厨房是一氧化碳中毒的高发区域之一。
“慢工出细活?在厨房泡太久,可不一定是好事。”
研究指出,厨房油烟浓度与烹饪频率和时长成正比。
长时间暴露在高温油烟中,不仅皮肤老化、呼吸道损伤,还可能增加慢性咽炎、鼻窦炎等疾病的发生概率。
建议:每次做饭时间控制在30分钟以内,减少暴露风险。
做饭本是幸福的事,但错误的习惯,可能一步步把健康煮成毒汤。
别再以为“自己做饭就更健康”了,如果你上面中了三个以上,请现在就走进厨房,检查你的锅、油、菜板和通风口。
健康不是吃出来的,是做出来的。
①.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国营养学会.
②.钟南山.厨房油烟与女性肺癌关系研究.中国肺癌杂志.2017.
③.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致癌物分类.2022版.
④.中国食品安全报.反复使用食用油危害研究.2018.
⑤.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厨房油烟与癌症风险流行病学调查.2021.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阳中医健康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