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春,韩国首尔的SNE Research研究所发布了一则令全球新能源产业震动的数据: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在2025年一季度的全球市场占有率达到76.5%。
2025年春,韩国首尔的SNE Research研究所发布了一则令全球新能源产业震动的数据:
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在2025年一季度的全球市场占有率达到76.5%。
这一数字意味着,全球每四块动力电池中,就有三块来自中国企业。从十年前的技术跟随者到如今的绝对领跑者,中国动力电池产业用一场场硬仗,书写了全球化竞争中的逆袭传奇。
在动力电池这个资本与技术双密集型赛道,市场集中度堪称残酷——全球前十家企业占据90%的份额,而中国企业在这一核心圈层中展现出压倒性优势:
宁德时代、比亚迪、亿纬锂能等六家企业以67.5%的市占率稳居第一梯队,相当于韩国三家企业(18.7%)与日本松下(3.3%)总和的2.8倍。
更值得关注的是,在前十之外的“长尾市场”(约10%)中,90%的份额仍由中国中小企业占据,这使得中国企业的实际统治力达到76.5%,形成了“六强引领、万企协同”的产业生态。
这种优势并非偶然。2024年以来,欧美国家掀起针对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关税战”:欧盟加征35%惩罚性关税,美国《通胀削减法案》设下“电池成分原产地”壁垒,加拿大、印度等亦步亦趋。
但中国企业以技术迭代与全球产能布局破局——宁德时代在匈牙利投建的100GWh工厂于2025年一季度投产,通过本地化生产将欧盟关税冲击降低60%;比亚迪在泰国的电池基地辐射东盟,规避区域贸易壁垒的同时,成本较韩国企业低12%-15%。
在动力电池的核心战场——能量密度与安全性上,中国企业已建立代际优势。
宁德时代的麒麟电池以255Wh/kg的能量密度,使电动车续航突破1000公里,较韩国LG新能源的同类产品高出18%;比亚迪刀片电池通过“针刺不起火”的极限测试彻底改写行业安全标准,其搭载车型在2025年一季度欧洲NCAP碰撞测试中电池安全得分领先松下配套的特斯拉Model3达23分。
技术优势直接转化为市场份额。在欧洲这个韩国企业的“传统后院”,宁德时代2025年一季度市占率达39%,超越LG新能源(27%)成为第一。
德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慕尼黑车展上展出的48款电动车型中,有32款搭载中国电池,而韩国电池仅配套11款。更具象征意义的是,奔驰、宝马等百年车企的高端车型,首次大规模采用中国电池——这在五年前还是不可想象的场景。
中国电动车亮相慕尼黑车展
当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攻城略地时,曾经的竞争对手正陷入增长困境。
韩国三大电池巨头(LG新能源、三星SDI、SKOn)面临“双重挤压”
一方面,比亚迪、蔚来等中国车企转向自研电池,导致其订单量同比下降12%;另一方面,过度押注高镍三元电池(NCM811)的技术路线,使其在中低端市场(如A00级电动车)被中国磷酸铁锂电池(LFP)击溃——韩国电池在该细分市场的市占率从2023年的45%暴跌至2025年的18%。
日本企业则陷入“断代危机”
松下市占率从4.8%降至3.3%的背后,是整个日本产业链的萎缩:2025年,日本锂电池材料进口量的62%依赖中国,本土设备商日立高新的市场份额不足5%。
更严峻的是,日本企业在固态电池等下一代技术上的研发投入仅为中国的1/3,技术代差正在扩大。曾以“精益制造”引以为傲的日本电池产业,如今却因保守策略沦为市场配角。
中国动力电池的崛起,正在重塑全球产业价值链。
在上游,中国企业通过“矿产+冶炼+回收”全链条布局,控制了全球58%的锂资源、65%的钴加工产能,赣锋锂业、华友钴业等企业在南美、非洲建立的“资源走廊”,使中国掌握了原材料定价权。
在中游,宁德时代主导的CTP(CelltoPack)技术成为全球主流标准,专利授权覆盖32个国家的127家企业;在下游,中国电池企业深度参与欧美电动车供应链,大众、福特等车企的2025年新车型中,78%采用中国电池或技术授权方案。
这种影响力甚至渗透到贸易规则层面。面对欧美“电池护照”等非关税壁垒,中国企业通过RCEP、“一带一路”等机制,在东盟、中东等市场建立新贸易网络——2025年一季度,中国动力电池对非欧美市场出口占比达63%,较2023年提升28个百分点。
当韩国媒体感慨“中国重新定义了行业游戏规则”时,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的话颇具代表性:“我们从不回避竞争,但竞争应该基于技术实力,而不是关税壁垒。”
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
尽管优势显著,中国产业仍需警惕潜在风险。例如,美国正联合盟友打造“锂矿联盟”,试图在原材料领域围堵中国;固态电池等下一代技术的商业化进程,可能引发新一轮技术革命。
但中国企业已提前布局:宁德时代的固态电池研发投入超200亿元,计划2026年推出半固态电池;比亚迪与中科院合作的钠离子电池项目,已进入产业化倒计时。
站在2025年的节点回望,中国动力电池产业的崛起堪称全球化时代的经典案例——它用十年时间,完成了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从“本土生产”到“全球布局”、从“被动应对”到“规则制定”的三重跨越。
当欧美国家还在争论“是否该对中国电池加征更多关税”时,中国企业早已用技术创新和全球视野,在新能源革命的浪潮中站稳了C位。或许正如SNEResearch报告的结语:“中国动力电池的故事,是一部关于坚持、创新与全球化的教科书,而世界正在认真研读。”
文本来源:许玉道
来源:翼峰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