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讲古 |《古田县村名溯源(大桥村)》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25 17:16 2

摘要:古田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FM92.9重磅推出《讲古》栏目,每周日中午11:00首播、晚上19:50重播。节目除在古田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FM92.9固定黄金时段播出外,还将以“音频+文稿+图片”方式,同步在【古田发布】微信公众号发布,把精美文字变成有声读物,方便广

《讲古》《古田县村名溯源(大桥村)》

讲古田古代的人文历史、俚语传说、古民居古建筑,讲新时代古田故事,用声音记录时代,古田县融媒体中心邀您欣赏广播节目《讲古》。

古田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FM92.9重磅推出《讲古》栏目,每周日中午11:00首播、晚上19:50重播。节目除在古田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FM92.9固定黄金时段播出外,还将以“音频+文稿+图片”方式,同步在【古田发布】微信公众号发布,把精美文字变成有声读物,方便广大受众收听、传播和互动。

大家好!这里是FM92.9兆赫古田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频道,我是主持人朱又丹。今天播出的是古田县政协委员、县文史专家吴谨撰写的《古田县村名溯源(大桥村)》。

大桥村为大桥镇政府驻地所在行政村,下辖上安章、下安章、新街、旧街、桃坪亭、马腰厂等自然村,总面积10117亩,其中耕地1660亩。户籍人口5900多人,常住人口9000多人。该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古宁线、古屏线穿境而过;村庄布局主要沿溪河两岸建设、拓展;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有安章溪、临水溪交汇为大桥头溪后注入翠屏湖。大桥村是典型的农业大村,以食用菌产业为支柱产业,号称“世界银耳第一村”。

大桥村在清末前称古田县元和乡邵南里四十四都安章村,含上、下安章及大桥头等地方;清末后为小东乡四十四都大桥头村、安樟村两村所辖地域。民国中期实行保甲制后,为二区一保(大桥、桃坪亭等村)、二保(安章乡、当场坪、马腰厂等村);后为二区大中镇大桥保、安章保,又后为大中乡(乡公所在大桥)大桥保。1949 年古田解放后,先后属六区(沂洋区)、第四区(横洋区); 1958年属大桥人民公社,称大桥镇(自然镇);1984年称大桥镇大桥村。

大桥村大部分房屋建筑都是沿溪而建的。在如今大桥村新、旧街连接处有个类似于古田旧城“双溪汇作剑溪清”的溪流汇合点。一条由南向北流的临水溪(横洋溪)和一条由东北向西南流的安章(樟)溪在此相遇,汇合成一条自东向西流的较宽大、较直的“剑溪”(大桥头溪)。

大桥头溪原本是不称此名的,当然也不称上述的“剑溪”。后来之所以称大桥头溪,原因来自元朝时在溪上有一座廊桥——普济桥。清乾隆版《古田县志》载:“普济桥,在四十四都,地名安樟。元时建。明永乐十一年僧法颜募修。景泰间圮于水。正德五年毁。万历二十六年又建。”

普济桥规模宏大、气势雄伟,闻名遐迩。桥身长 70 余米,跨度大,桥面宽 5 米,两边设美人靠,桥中部设神龛。屋脊飞檐翘角,桥身雕梁画枋。普济廊桥宛如一道长虹飞跨溪河南北,蔚为壮观。

普济桥之所以被称为大桥,还有个原因,就是旧时在其东一里处的安章溪溪尾上,有座石拱桥叫小桥。民国版《古田县志》载:“小桥,在四十四都高宦岭尾。清嘉庆九年建。光绪二十六年,圮于水。后重建一木桥。”相对于小桥,普济桥称大桥就顺理成章了。后来木桥也圮于水灾,如今我们所能见到的只是当代修建的水泥桥了。

普济桥的大,只是它的一个外在特征,它的存在,更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与价值。因为此桥是古田通往宁德和福州的必经之处,可谓“枢纽之桥”。由于每日的行商过旅、官民往来人流量甚大,于是就有人在桥头开客栈,称“大桥头客栈”。后来此处逐渐发展成肆,形成横街、直街两条街市,继而发展成村,且名气不断增大。“大桥头”成了古田县桥梁和街市的一个重要代表。到了清末,始用大桥头为本地建置村村名。故民国版《古田县志》在记载普济桥时,已不称所在地为安樟,而载为“普济桥,俗呼大桥”,在四十四都大桥头。

其实相比于大桥头村,安章村村落更早形成。安章分上、下安章。上安章姓张,村始祖为元皇封副使张上选,于元末从旧城塔下村迁居上安章墩上境;下安章姓陈,村始祖为明皇封征远将军陈华,于洪武二十二年(1389)从筹洋村迁居下安章村。

早先,安章称“安樟”,因此地原有大片樟树林,浓荫覆盖,遮天蔽日而得名。后因村人开荒造田,辟地构屋,樟树不断被砍伐,数量不断减少。传说清朝末年,有一次知县到安樟观察民风,见此村文风甚盛,人才济济,十分高兴,提议将安樟村改为安章村,以体现该村“文章华国、诗礼传家”的良好风尚,表彰安樟村张、陈两姓宗族重教兴文取得的重大成就。

大桥村称“大桥头村”,一直延续到民国前期,即使之后称村为“保”,民众仍习惯称之大桥头村。新中国成立后,时任第四区(横洋区)区委书记的王义科,牵头议定将村办公地址设在大桥头,并改“大桥头”村名为“大桥”,沿用至今。

让人深感惋惜的是,普济桥这座具有历史传奇色彩的“大桥”,于1976年被洪水冲毁,后重建成水泥桥。

大桥(普济桥),屡建屡毁,屡毁屡建,它的辉煌虽已成为过去,但它初始的宏伟形象,在乡人的记忆里永远屹立不倒,因为它体现了大桥古代先贤的勤劳、团结、善良和仁义,以及那份对美好生活始终不懈的追求。

千年古邑,魅力古田。感谢您的收听,下期节目我们再会!

播音:朱又丹

来源:东南沿海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