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大荒,北大荒,光听这个称呼就可以看出当时东北地带有多贫瘠,当时尽管新中国成立了,但是粮食产量没有上来,各种设施技术也没有上来。
北大荒,北大荒,光听这个称呼就可以看出当时东北地带有多贫瘠,当时尽管新中国成立了,但是粮食产量没有上来,各种设施技术也没有上来。
我们拥有全球最多的人口,粮食的压力是很大的,但是袁隆平院士的出现改变了这个局面,这也是袁隆平爷爷值得被我们永远记住的原因,他养活了我们中国无数人。
但是,七十年代袁隆平院士才调到湖南省农业科学院专门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工作,在此前,大兴安岭人们的年节依然是苦中作乐。
一、
大兴安岭位于我国的东北部,横跨了我国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东北起黑龙江漠河北部,西南到内蒙古自治区的赤峰,呈东北——西南走向。
漠河正是我国最北、纬度最高的市份,素有“神州北极”的美誉,这里与俄罗斯外贝加尔边疆区和阿穆尔州相望,边境线长242公里。
所以大兴安岭这块在边防上也有价值。
大兴安岭全长1400千米,均宽约200千米,海拔1100到1400米,总面积32.72万平方千米,资源丰富,森林覆被率达60%以上,是中国东北重要的生态屏障和国家森林保育区。
由于资源丰富,特别是森林中的木材资源,我国六十年代的时候就想开发大兴安岭,1964年8月10日,党中央、国务院下达开发建设大兴安岭的命令,10万建设大军挺进茫茫林海。
想要致富先修路,对于木材来说也是,为了运输木材,铁道兵等开始在七十年代的时候进行铁路建设,过程十分艰辛。
常孟久也是其中的一员,他是第一批跟随来开发大兴安岭的,在1965年的时候,
为了开通加格达奇与新林、塔河、呼中三个林业公司的道路打了一场“古源筑路会战”。
这个时候是3月份,3月的天气在我国的南方可能温度尚可,但是这里是我国的北地。
3月的大兴安岭寒风凛冽,为了干活常孟久只穿一件小布衫,因为当时的条件简陋,六十年代哪有什么挖掘机,推土机,所以只能靠人力,
每一寸铁路、每一寸隧道,全都靠铁锹和手刨,最难忍受的就是铺轨排,皮肤会被高温油浸过的枕木上的热沥青熏蒸,脸上的皮会一层层往下掉,这也是常孟久穿单薄的原因。
常孟久一天挑过5.6立方米沙土,推过6.2立方米砂石,起早贪黑,大家都叫他“常流汗”。
那个时候条件有多简陋呢?1971年,修建机库、盖食堂都是用的人力,在零下几十度的气温下面,和好水泥、抹腻子,工具不够就是用的双手。
但是铁道兵们一直觉得这是一生中难忘的体验,因为这是光荣的,是奉献的,铁道老兵易相奇就是其中之一,常孟久也成为了“林海铁人”。
二、
嫩林铁路、呼中铁路支线等线路都极大提升了木材的运输效率,一列列的木材助力了我国的基础建设。
我国当时尽管木材需求量大,林区仍坚持“一手砍树、一手栽树”的理念。例如,李庶坤等务林人从七十年代起开展义务植树,为阿尔山、库都尔等地的“百万亩人工林”奠定了基础。
其实那个时候伐木都是一件极其辛苦的事情,大兴安岭的冬季是伐木运输的好时候,-40℃的天气下不一会儿脸上就挂满了白霜。
大兴安岭,与我国的生产息息相关,更与本地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林区,一直住在大兴安岭附近居民心里。
七十年代大兴安岭附近来自外地落户的称为“经营所”,很多都是来支援边疆建设的。
经营所的房子怎么样呢?
大多都是低矮破旧的木刻楞房或者板夹泥房子,房子低矮,大人一抬脚都能跨到窗外,并且“透气性”很好,寒风经常可以吹进来。
生活水源也紧缺,因为不少房子地势不好,打不出水井,不少人打谁都要去公共井房或者别人家里。
尽管生活条件艰苦,过年的时候,人们还是乐呵着过。
从腊月的时候开始大兴安岭区的居民就开始准备年货,从杀猪开始,林区的人大多数都养了猪,因为给猪吃的东西多。
把房子打扫得干干净净,扫除一年的霉运,把炕头烤焦的地方糊上牛皮纸,把棚顶破了的地方用纸补一下,修修补补又三年,年画和春联自然也要贴上。
三、
春节的重头戏年夜饭是不可或缺的。
但是那个时候,我们可以想象,六七十年代还是计划经济的时代,有些居民平时每人每月只凭票供应七八斤白面,每人每月凭票供应的三两豆油等等。
春节的时候,因为这是重要的传统节日会每户供应一斤冻猪肉、每人供应一斤大米,但是
这些对于一家四口以上的是不多的。
冻梨、糖球等需凭票购买,且数量极少,一个九口之家,每人过年只能分到一个冻梨,“吃半个留半个”。
甚至不少人的餐桌上很少有炒菜的出现。
不过技术不错的居民会把目光放到鱼上,不过这需要运气和实力。
比起鲜鱼,豆腐就很容易获得了,有的小镇两爿豆腐房,豆腐除了用钱,还可用黄豆换,一般来说,换干豆腐,比水豆腐用的黄豆多。
虽然我们现在很难想象,但是计划经济的时代是这样的,豆腐可以用黄豆换。
除了年夜饭外,也少不了新衣服,这可以说是小孩子们一年到头最期待的时候。
居民先要去供销社扯一块块的布,然后去找裁缝,踏着缝纫机做一家人的新衣服,说起来,缝纫机也是那个时候结婚的“大件”之一。
四、
林区除了居民外也有驻守的士兵,前面提到的,这里也是边疆地带。
很多士兵在过年的时候的物资也是匮乏的,大雪封山,运送物资的车能不能进来都是一个问题,所以林区的士兵们不少都学会了自力更生。
森林的资源是丰富的,除了木材资源外,生物资源也很多,不少士兵都有一手打猎的本事,当然,那个年代狼、狍子、野猪、山鸡都不属于禁猎的范围。
有的士兵还会往河道凿冰窟窿,用铁钎子把冰窟窿凿开,憋闷近一个冬天的冷水鱼突然见到天日、呼吸到新鲜空气,兴奋地一条接一条划着优美的弧线跳出水面,这样鱼也有了。
有情趣的,枪声就当新年放的鞭炮了。
尽管条件简陋,但是大兴安岭重新有了烟火气,焕发了生机,也为我国的发展添砖加瓦。
我国部门这样总结的,60年来,大兴安岭人克服极端恶劣的自然条件,爬冰卧雪、伐木运材,在原始森林中建立起完备的森工采运体系和社会生活体系,创造了“突破高寒禁区”的大兴安岭精神。
60年来,特别是天保工程实施以来,大兴安岭林区果断转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综合采取调产量、停采伐、强管育、抓防火等举措,森林资源实现恢复性增长,构筑起祖国北方绿色生态长城。
60年来,大兴安岭建立起完备的社会事业体系,发展了包含多种经济门类的产业体系,通过安置就业、技术服务、投资公益设施和自办社会事业,为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繁荣稳定作出了突出贡献。
五、
现在的大兴安岭已经禁止伐木了,大兴安岭通过“停、管、抚、造”等措施,累计完成生态修复面积3131.72万亩,活立木总蓄积量达6.44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提升至78.39%。
森林质量显著提升,林分平均每公顷蓄积量从2014年的81.05立方米增至91.52立方米,年固碳量达8500万吨,成为我国重要的“碳库”
但是大兴安岭有了自己的新生机——旅游业。
大兴安岭推出了自己的特色,聘请国内顶级专业团队,推进编制涵盖旅游服务驿站、旅游厕所、休憩节点、自驾车房车营地等综合性配套设施的《大兴安岭地区自驾游目的地专项规划》。
推出找北探源游、极寒挑战游、湿地观光游等十大精品线路,策划以“冰雪北极·冻感兴安”来自北纬53度邀请为主题的“极地冰雪季”。
2014年,大兴安岭地区先后获得“中国低碳旅游示范区”、“中国三大低碳旅游景区”、“中国最佳生态旅游目的地”、“中国最美十大森林”等称号。
2015年,大兴安岭北部的汗马自然保护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定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
2020年4月,大兴安岭入选“2020世界避暑名山榜”。
北极村、龙江第一湾等景点年收入突破千万元,鄂伦春民俗博物馆等文化项目还带动就业和创业。
参考资料:
北京日报《1977年的春节,大兴安岭好大雪》
澎湃新闻《致敬60周年·讲述丨回想当年在蒙克山修建隧道的往事,易相奇说:当铁道兵我终生无憾!因为我们修建的是…》
澎湃新闻《致敬60周年·讲述丨用热血铸就钢铁大动脉》
澎湃新闻《大兴安岭开发建设60周年老照片和视频展播丨那些关于松岭的时光记忆》
澎湃新闻《致敬60周年·讲述丨“林海铁人”常孟久》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大兴安岭开发建设60周年纪实》
呼伦贝尔日报《那年春节》
来源:历史系小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