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短视频里的笑声此起彼伏,购物车里的待发货又多了几件,可放下手机的那一刻,心里却像被掏空了一样——明明什么也没做,却累得连晚饭都懒得煮。
午后,你窝在沙发上,手指机械地划动着手机屏幕。
短视频里的笑声此起彼伏,购物车里的待发货又多了几件,可放下手机的那一刻,心里却像被掏空了一样——明明什么也没做,却累得连晚饭都懒得煮。
这样的场景,是否成了你每天的缩影?
这或许是很多 70 后女性的日常:退休或半退休的生活里,孩子离家、职场边缘、丈夫忙碌……
曾经围着孩子、工作打转的节奏骤然放缓,有人沉迷刷手机,有人用购物填补空虚,报了瑜伽班、插花课却总提不起劲……
我们碎片化吸收着海量信息,却越来越感受到某种缺失, 一位读者曾私信我:
“没事就刷短视频,买了几柜子衣服,可一旦闲下来,就有空落落的感觉。
其实刷手机、追剧、买买买这些不用费脑子的快乐,就像吃糖果,刚吃完觉得甜滋滋的,却无法长期滋养内心。
你有没有试过连着刷几小时短视频?
看完后头昏脑胀,浑身累得不想动弹,心里还空落落的。
这就像我们吃零食,看着吃了很多,其实根本没营养。
我们被动看别人的日子过得精彩,自己却从不动手做点啥,时间长了,好像活在别人的影子里,日子过得越来越不真实。
就像旅行时只顾拍照打卡,却从未写下见闻;读了一书架的书,却从未与人分享感悟。
那些美好的瞬间如潮水般涌入,却未被内化、输出,最终渐渐消失在记忆中。
苏州的周小英曾是语文老师,退休后在网络分享 “苏州老故事”。
从评弹艺人的百年传奇到巷子里的糖粥摊变迁,她用吴侬软语讲述的短视频累计播放量超千万,网友戏称她是 “行走的姑苏地方志”。
做这些的起因是她发现很多人喜欢老巷子却不知道它们的由来,于是走街串巷查资料、访老人,把收集来的素材写成脚本,让女儿帮忙拍摄剪辑。
如今有游客拿着她的视频按图打卡老街,周小英说:“当我在镜头前说出‘这条巷子曾走出过三位状元’时,突然觉得自己不是在怀旧,而是在给城市写日记。”
作家冯骥才说:“真正的生活美学,藏在亲手创造的烟火气里。”
成都的李芳,每天凌晨揉面做馒头,把过程拍成 vlog,意外成了 “馒头诗人”。
“输出”就是把看过的故事讲给人听,是将脑中所想变成手上成果。
你真切参与,掌握主动权,与世界互动,内心也因此而更充实。
中年女性玩“输出” ,只需按照自己喜好,利用身边现有的,就能收获独属自己的小创造。
文字:随手记下生活的细节
不必追求文采,只需记录日常,把当时的所思所感写下来,发朋友圈或自己私密保存,写着写着就会发现越写越顺。
就像我一样,一开始只是在朋友圈记录自己的早餐,几年下来再回头翻看时,那些都是自己成长的记录
手工:用双手去创造你的那一份
陶艺、编织、旧物改造…… 选择一项需要动手的爱好。
好友退休后迷上了羊毛毡,从笨拙地戳出第一只 “歪嘴猫”,到现在能做出惟妙惟肖的宠物摆件。
她把作品送给朋友,收获的不只是赞美,更是 “我能创造美好” 的底气。
影像:透过镜头看世界
不必追求专业设备,用手机记录日常即可。
西安的李女士逛早市时,拍下卖菜阿姨的笑脸、沾着露水的黄瓜、晨光中的包子铺。
她把照片发在网上,配文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没想到吸引了上万粉丝。
园艺:享受泥土带来的乐趣
邻居姐姐退休后把小院变成菜园,看着种子发芽、开花、结果。
她说:“当我亲手摘下自己种的番茄,才明白真正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比刷十个‘种菜小游戏’都实在。”
分享:把个人爱好变成“分享会”
如果你喜欢读书,试着在小区微信群分享读后感;擅长烹饪,邀请邻居来家里尝尝新学的菜。
上海的周女士在社区教大家做手账,她说:“一开始只是自己玩,后来发现分享能让快乐加倍。原来我们需要的不是‘被看见’,而是‘被需要’。”
输出型爱好的意义,不只是打发时间,更在于亲手做点什么、留下点痕迹,让心里变得踏实的,不再空落落的。
50+的我们,不管手头宽裕还是紧巴,不管上班与否,给自己找点能动手的爱好吧,哪怕是打扫房间、精心做饭、写读后感、旅行日记、尝试拍视频……
不用等 “准备好了” 才开始,此刻拿起笔、打开镜头、摸到针线的瞬间,就是一个新起点。
就像那位在网络分享周游十国经历的女孩,最终在网友的建议下开始写游记,她说:
“当我开始把看过的风景写成故事,那些走马观花的记忆,突然加深了印象,那是我的印记。”
试着用“输出”代替“消费”,种一盆花、写一行字、唱一首歌,为朋友烤一盘饼干,积累下来,这些不起眼的小爱好,一定会给你生活带来惊喜。
感谢你读到最后
来源:萌萌讲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