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朝堂上爆发激烈争论。丞相张苍提出"汉当水德"的主张,理由很实际:既然秦朝短命,汉朝实际上是直接取代周朝(火德),按照"水克火"的相克顺序,汉应为水德。
公元前202年,当刘邦在垓下击败项羽后,他面临的不仅是统一天下的重任,还有一个棘手的理论难题:这个新兴王朝该用什么颜色?
按照战国末年邹衍创立的"五德终始说",每个王朝都对应五行中的一德,需以特定颜色彰显天命。秦朝自居水德,尚黑。
那么,汉朝该继承还是推翻这个传统?
朝堂上爆发激烈争论。丞相张苍提出"汉当水德"的主张,理由很实际:既然秦朝短命,汉朝实际上是直接取代周朝(火德),按照"水克火"的相克顺序,汉应为水德。
这个方案的最大好处是能安抚关中老秦人——继续使用黑色旗帜、服饰,不必大动干戈改变制度,刘邦从善如流,于是汉初的官服、旗帜都染成了沉郁的黑色。
但是你要这么选,不就不符合"五德终始说"了吗,当时刘邦为了强行往上靠,还要让自己能为水德,直接对外宣传,秦朝成立时间很短,严格来说不算是一个朝代,汉朝才是继周之后的朝代,所以用水德是绝对没有问题的。
但这种强行强词夺理般的决定,怎么可能忽悠住所有人。
刘邦挂了以后,汉朝第二个立的住的皇帝,是被军功集团捧上去的汉文帝,汉文帝在位时,除了一个叫贾谊的猛人,他的事迹咱们写过,他的能力被后世严重低估了。
他除了《过秦论》之外,其实还给汉文帝提出了很多的改革建议,其中之一,就是他提出改土德(土克水)的方案:改用黄色,重定历法,与暴秦彻底切割。
这个建议挺好,但是汉文帝上位的原因很特别,汉文帝当时最主要的目标,是慢慢搞定军功集团和诸侯分封制度,所以对这种会引发争议,甚至会影响他改革的事,他不愿意去做,因此贾宜当时的这个建议并没有被采纳,但是他的这种想法,却像一颗种子,已经深深埋下。
公元前前110年,泰山之巅举行了一场改变历史的仪式,汉武帝采纳儒生公孙卿的建议,在封禅大典中正式宣布:"汉改土德!"这场迟来百年的改革背后,是皇权与儒家结盟的政治算计。
公元前104年,司马迁与落下闳等人奉命制定《太初历》,将十月岁首改为正月岁首;官服旗帜由黑转黄;就连皇室的礼服纹样都重新设计,这些变化传递明确信号:汉朝不再是秦朝的延伸,而是一个全新的正统王朝。
有意思的是,当时还有传闻,说武帝选择土德还有实用考量——当时黄河屡屡决口,土能克水,象征治水成功。
但汉朝的颜色革命,此时还并没有真正结束,儒家在汉朝崛起的最大功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提出新理论:王朝更替未必相克,也可相生,这个观点随后像野火般在儒生中传播。
西汉后来出了一对特别喜欢研究"五德终始说"的父子,他们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后,曾得出一个结论:大汉不该用土德,而应该是火德,他们的这个理论,后来被王莽巧妙利用——他宣称新朝土德(火生土),为篡位制造理论依据。
公元25年,刘秀建立东汉以后,曾在洛阳南郊设立"赤帝祠",意味着东汉官方确定大汉实为火德,从此"炎汉"成为这个王朝的代名词,红色成为皇室专属色。
有趣的是,这个选择带来意外收获:在王充《论衡》记载中,当时民众普遍相信刘邦是赤帝之子的传说,这使刘氏复国获得神秘主义的支持。
回望这场持续两百年的德运之争,表面是颜色、制度的变更,实则是意识形态的重构,但无论如何变更,其实都只跟统治者的利益相关,而不是普通人认为的封建迷信,汉朝的“颜色革命”只是一个例子,而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其实还有很多。
来源:贪吃的骆驼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