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养宠物犬已成为许多家庭的生活常态。宠物犬在带给我们陪伴与欢乐的同时,也考验着社会的文明程度。遛狗不牵绳、不清理粪便、犬吠扰民等问题时有发生,不仅影响公共环境,还可能引发邻里矛盾。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养宠物犬已成为许多家庭的生活常态。宠物犬在带给我们陪伴与欢乐的同时,也考验着社会的文明程度。遛狗不牵绳、不清理粪便、犬吠扰民等问题时有发生,不仅影响公共环境,还可能引发邻里矛盾。
文明养犬,不仅是对宠物负责,更是对社会公德的遵守。本期社区360聚焦“文明养犬”主题,聊一聊如何科学、规范养犬,希望每一位养犬人士都能从自身做起,让文明养犬成为社会共识,共同营造安全、卫生、和谐的居住环境。
文明养犬应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狗是人类的朋友,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因养狗引发的矛盾纠纷屡见不鲜。连日来,记者走访发现,遛犬不牵绳、犬只随地便溺等不文明现象依然存在。公众对犬只在公共空间的活动范围等存在明显分歧,这些问题都影响着邻里关系与社会和谐。
现状:不文明养犬行为依然存在
杨女士住在未央区锦春巷附近一小区,两年前养了只比熊,起名叫“五一”。在她所在的小区遛狗群里,50多位邻居分别养着比熊、泰迪、中华田园犬等多种品种的宠物狗。大家经常会相约下楼遛狗,让狗狗们在一块玩耍。
“狗也需要交朋友,相约遛狗,主人也不无聊。”可是,一个星期前的那次意外,让杨女士之后每次出门遛狗都多了份担心。当时,杨女士从外面遛完“五一”刚走到小区南门,同小区一只未牵绳的灰色狗朝“五一”猛地扑过来。“五一”见状出现了应激反应,与对方死死地咬在了一起。
“我当时使劲拉‘五一’身上的狗绳,想着把两只狗拉开,但是那只灰色狗整个身体压在‘五一’身上,不停地撕咬,我根本拉不开。”杨女士说,灰色狗的主人见大声喝止自家狗无济于事,便尝试把自家狗强行抱走。在这个过程中,灰色狗主人的手不知被哪只狗的牙刮到,出血了。
小区门口的诊所建议对方尽快去打疫苗,协商后,杨女士同意承担一半医药费。“其实我挺憋屈的,我好好地牵了绳,对方如果当时也牵了狗绳,就不会有后来的意外受伤。”杨女士说,但是为了邻里和谐,她自愿承担部分责任。不过,她认为,整个事件过程中,对方一直强调的“自家狗不咬人,很乖,不用牵绳”说法,不可取。每个养狗的人,都应该文明养狗。
此外,5月22日至23日,记者先后来到碑林区长乐坊小区及附近街道、未央区锦春巷周边多个小区等走访,发现依然存在不牵绳、不捡拾粪便等不文明行为。在个别小区业主群里,记者还看到,业主之间因犬吠产生噪音等引发的纠纷,影响着邻里和谐。
焦点:犬只在公共空间的自由度 养犬与不养犬的人有分歧
记者采访发现,犬只在公共空间的自由度,一直是引发养犬人与不养犬人矛盾的焦点。
在养犬人看来:“狗在绿化里撒尿,没啥危害,也算是施肥。”“狗的天性就是自由奔跑,户外人少的空地上,可以把绳解开了,让狗狗跑一跑。”“下雨天,去地下车库遛狗没啥不行的,我把便便清理了就是。”......
然而,在不养犬的人看来,以上说法全是“问题”:“且不说绿化不能踩踏,狗尿会引起卫生问题,以及狗尿中含有尿素等含氮化合物,会使土壤中的氮含量过高,使植物叶片发黄、枯萎,甚至死亡。”“只要外出遛狗就得牵狗绳。户外人少的地方,狗也可能随时不受控,跑去伤人。”“地下车库遛狗影响行车安全,有人不清理狗尿。地库通风差,味道大。”
那么,犬只在公共空间的自由度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记者采访多位养犬与不养犬人士后了解到,双方一直认为在遵守法律法规和不违反社会公德的前提下,在一些专门划定的宠物活动区域,如宠物公园、部分小区的宠物活动场地等,宠物犬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自由活动、奔跑玩耍。在一些允许宠物进入的郊外公园、空旷的野外等区域,狗也能有相对较大的活动空间,在主人的看护下自由探索。
在公共空间中,如果有其他友好的人和宠物,狗在主人的引导下可以与他们进行一定的社交互动,如互相嗅闻、玩耍等,这能满足狗的社交需求。狗也可以在公共空间中自由地通过嗅觉、视觉、听觉等感知周围环境,丰富它的感官体验。
但需要明确的是,狗在公共空间的自由度是受到严格限制的。狗主人必须确保狗的行为不会对他人的安全和生活造成干扰,要及时清理狗的排泄物,避免狗破坏公共设施和绿化等。
破解文明养犬难题 需居民之间形成合力
记者查询发现,在破解文明养犬难题上,国内多地的做法值得借鉴。杭州市创新推出“文明养犬指数”,将遛狗牵绳、粪便清理等12项指标纳入个人信用体系,对违规者实施限制办理狗证等惩戒;成都市构建“15分钟宠物友好生活圈”,在很多社区设置宠物厕所、活动区等设施,并开展“文明养犬课堂”培训;上海市建立“社区养犬自治联盟”,通过居民公约实现自我管理;长沙开发“养犬服务”小程序,集成犬证办理、免疫提醒、违规举报等功能。技术赋能与制度创新的结合,正在重塑文明养狗治理格局。
记者注意到,我市对养犬管理采取“登记管理、年度核验、行为规范、违规处罚”的综合措施。其中,“行为规范”规定养犬行为不得干扰他人生活,不得携犬进入机关等公共场所,不得携犬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和电梯等等。
近年来,我市持续加大依法养犬文明养犬宣传引导力度,通过公益短片、创意海报、社区实践活动等方式,让文明养宠逐渐变为共识。今年,我市继续深化文明养犬共治行动,发布“文明养宠”的主题MV和形象logo,开展“我与TA的文明瞬间”主题线上摄影展等,持续提升市民文明养犬意识。同时,不少社区也在积极探索创新管理模式,引导居民文明养犬。
比如,新城区自强路街道航建社区鼓励居民成为文明养犬宣讲的主角。5月23日,航建社区由牛瑞华、董晓莉等13位热心居民组成的文明养犬志愿服务队走进一个个居民院落,在公示栏中张贴文明养犬宣传单,向养犬居民宣传文明养犬知识。宣讲中,牛瑞华作为养犬人现身说法,和其他养犬居民交流养狗心得,叮嘱大家一定要文明养犬,遛狗的时候,处理好与其他居民的关系。“狗的问题其实是人的问题,文明养犬应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牛瑞华说。
社区负责人安琼说,由居民去劝导养犬居民文明养狗,成效很好。这支服务队成立以后,居民之间因狗产生的纠纷明显少了。此外,社区也积极发挥桥梁作用,通过开展文明养犬讲座、设立宠物活动专区等方式,为养犬人与非养犬人搭建交流平台,促进相互理解。
在未央区张家堡街道春和社区,“人人都是文明养犬宣讲员”活动一直在常态化开展。社区每位工作人员与辖区各小区的居民代表集中学习文明养犬知识,了解相关法律法规,用唠家常的形式,向养犬居民宣讲,潜移默化中促成文明养犬,实现社区和谐。
文/图 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姚瑞丹
本文来自【西安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