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卫生院的没落:昔日辉煌不再,谁之过?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5 02:29 5

摘要:时间拨回到上世纪,那时,农村医疗条件虽然简陋,却充满了生机。响应毛主席“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号召,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医生奔赴乡村,他们将希望的种子播撒在田间地头。

时间拨回到上世纪,那时,农村医疗条件虽然简陋,却充满了生机。响应毛主席“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号召,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医生奔赴乡村,他们将希望的种子播撒在田间地头。

人民公社医院,也就是后来的乡镇卫生院,成了农民健康的守护神。那里,不仅能看常见病,还能做手术,甚至一些大医院能开展的手术,这里也能完成。

胃大部切除、阑尾炎、子宫肌瘤、疝气……这些在当时看来复杂的手术,乡镇卫生院的医生们都能熟练操作。那是乡镇卫生院的黄金时代,是农民健康的金色年华。

然而,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散了这层金色。市场经济的大潮下,乡镇卫生院的弊端逐渐显露。首先,是收入的差距。乡镇卫生院面向的是广大农村患者,而农村的经济条件普遍较差。

为了减轻农民负担,乡镇卫生院的收费被政府严格限制,远低于大城市的三甲医院。同样一个胸部CT,乡镇卫生院收费仅100多元,而三甲医院则高达300多元。

这种价格差异,让乡镇卫生院的医生们收入微薄,难以养家糊口。更让人无奈的是,乡镇卫生院人员编制紧张,每个人都要身兼数职。白天可能是收费员,晚上可能就要去放射科值夜班,工作繁重,收入却与付出不成正比。

除了收入低,乡镇卫生院的医疗水平也饱受诟病。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大批通过招工、接班等方式进入卫生院的人员,他们的学历普遍较低,大多是专科或中专水平。

这些人理论基础薄弱,实践经验不足,甚至连一些常见的疾病都难以诊断和治疗。虽然也有进修的机会,但有些人却将进修当成了旅游,甚至利用这段时间开起了自己的诊所,赚起了外快。

这样的结果,导致乡镇卫生院的医疗水平长期停滞不前,甚至出现了倒退的现象。

进入21世纪,交通和通讯的飞速发展,更是给了乡镇卫生院致命一击。如今,农民们看病有了更多的选择。

小病在村卫生室就能解决,大病则直接前往大城市的三甲医院,甚至一些经济条件好的家庭,会直接选择北京、上海等地的顶级医院。

毕竟,在基层看病,花钱不少,还可能治不好,不如直接去大医院,图个安心。

更让人唏嘘的是,乡镇卫生院的定位也发生了改变。曾经,它们是集医疗、预防、保健为一体的综合性医疗机构。而现在,它们的职能逐渐被压缩,主要集中在公共卫生、疫情防控、乡村医生管理以及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上。手术被叫停,妇产科被撤销,乡镇卫生院的医生们将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公共卫生服务上,医疗业务自然被边缘化。

是投入不足和人才流失的问题。虽然乡镇卫生院被定义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但真正实现全额拨款的并不多,大多数都是差额拨款。

在一些财政困难的地区,甚至连差额部分都难以保障。为了维持运营,乡镇卫生院不得不自己创收,而公卫经费的分配也存在不均的问题。

一个5万人口的乡镇,每年能到卫生院的资金只有2、300万,不足部分需要自己赚取。在这样的情况下,工资拖欠成了常态,一些高年资的医生纷纷想办法调离,留下的往往是那些没有更好选择的医生。

来源:人初无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