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诊疗新进展:ADA 2025 标准与中国糖尿病流行态势

360影视 2024-12-11 17:39 2

摘要:本论文聚焦糖尿病诊疗前沿进展,深度剖析中国糖尿病流行态势及 ADA 2025 诊疗标准更新要点。中国糖尿病患病率自 1980 年起迅猛攀升,地域分布与经济发展紧密相关,东部最高达 13.2%,西部最低为 9.7%;儿童青少年 2 型糖尿病趋增,多数未确诊;患者

本论文聚焦糖尿病诊疗前沿进展,深度剖析中国糖尿病流行态势及 ADA 2025 诊疗标准更新要点。中国糖尿病患病率自 1980 年起迅猛攀升,地域分布与经济发展紧密相关,东部最高达 13.2%,西部最低为 9.7%;儿童青少年 2 型糖尿病趋增,多数未确诊;患者合并高血压、血脂异常常见,死亡风险两倍于常人,心血管疾病居死因之首;性别差异显著,女性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率 14.8% 且随年龄上升。

ADA 2025 标准更新涵盖多方面:诊断标准新增葡萄糖和 A1C 检测考量表,1 型糖尿病强调家族史个体筛查,妊娠期糖尿病优化筛查诊断方法;肥胖管理细化评估、强化监测、重视营养及延续药物治疗;降糖治疗依心血管病、肾病风险精准用药,规范联用,界定胰岛素适用,为糖尿病精准诊疗与综合管理指明方向,助益改善患者预后、提升全球防控水平。

一、引言

在全球健康格局中,糖尿病已跃升为备受瞩目的重大公共卫生挑战。其患病率的持续攀升,犹如阴霾笼罩,给无数患者的生活质量乃至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威胁,同时也为各国医疗体系背负上沉重负担。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最新统计数据揭示,全球糖尿病患病人数呈直线上升趋势,已然突破 5 亿大关,而这一数字仍在以令人揪心的速度逐年递增。在此严峻背景下,各国医学科研团队与专业医疗组织矢志不渝地投身于糖尿病诊疗技术与管理策略的深度探索与创新变革之中,力求为患者点亮希望之光,驱散疾病的阴霾。

美国糖尿病协会(ADA),作为全球糖尿病防治领域的中流砥柱,其发布的糖尿病诊疗标准无疑是指引糖尿病诊疗实践的璀璨灯塔。每一次标准的更新迭代,皆凝聚着学界前沿研究成果、临床实践宝贵经验与对患者全方位关怀的心血结晶,为全球糖尿病诊疗事业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与智慧源泉。而中国,在经济迅猛腾飞与生活方式深刻变迁的时代浪潮中,糖尿病患病率的飙升态势尤为显著,已然演变成关乎国计民生的关键议题。深入剖析中国糖尿病流行特征及 ADA 最新诊疗标准更新要点,对于精准把握糖尿病防控方向、优化诊疗路径、提升患者生存福祉,具有举足轻重的深远意义与不可估量的实践价值。

回溯历史长河,自 20 世纪 80 年代初始,中国糖尿病患病率便踏上了持续上扬的轨迹。宁光院士团队发表于《柳叶刀 - 公共卫生》的大型综述以详实数据确凿地证实,彼时中国糖尿病患病率尚不足 1.0%,然而至 2018 年,这一数字已急剧攀升至 12.4%,涨幅逾十倍之多。此惊人增速不仅远超全球平均增幅,更预示着糖尿病防控形势已陷入极为严峻的境地。若以当下人口基数粗略估算,平均每 10 位国人之中,便至少有 1 人深受糖尿病的困扰。这一庞大患者群体,对医疗资源的需求堪称海量,对社会经济的冲击亦不容小觑,为国家公共卫生事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考验。

2010 年开展的一项全国性大规模调查数据清晰地勾勒出糖尿病患病率的地域分布轮廓。中国东部地区经济蓬勃发展、生活水平相对优越,糖尿病患病率高达 13.2%;中部地区次之,患病率为 11.2%;西部地区受限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生活方式相对传统等因素,患病率相对较低,为 9.7%。这一态势精准地映照出糖尿病患病率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紧密联系。经济发达地区居民往往享有更为丰富多样的物质生活,饮食结构中高糖、高脂、高盐食物占比较高,且运动量匮乏,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成为常态。长期浸淫于此类生活模式之中,肥胖、胰岛素抵抗等糖尿病高危因素纷至沓来,从而推高了糖尿病的发病风险。

儿童和青少年群体中,2 型糖尿病患病率呈显著上升态势,此现象犹如敲响的警钟,引发各界高度警觉。一项基于医院出院记录的大型回顾性多中心研究以不容置疑的数据揭示,在 1995 - 2000 年期间,18 岁以下患者的 2 型糖尿病患病率仅为每 10 万人 4.5 人,然而至 2005 - 2010 年,这一数字近乎翻倍,攀升至每 10 万人 9.1 人。另一项针对 3 - 18 岁中国在校学生的全国性调查则进一步佐证,2017 - 2019 年期间,2 型糖尿病患病率已达每 1000 人 1.77 人,更为堪忧的是,其中绝大多数患者尚未获得确诊,犹如隐匿于暗处的健康隐患,随时可能引爆严重后果。这一趋势背后,现代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难辞其咎。高热量快餐食品的泛滥、体力活动的严重不足以及学业压力下长期睡眠剥夺等因素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儿童青少年肥胖流行现状,进而为 2 型糖尿病发病构筑起高危温床。

高血压与血脂异常在糖尿病患者群体中极为常见,二者犹如 “孪生恶魔”,与糖尿病狼狈为奸,极大地加剧了患者心血管疾病风险。一项权威性全国横断面调查数据令人触目惊心:中国糖尿病成年患者中,高达 52.2% 的人群收缩压逾越 140mmHg 红线,46.8% 的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超过 100mg/dL 阈值。这些合并症不仅独立作祟,侵蚀患者健康,更通过复杂病理生理机制相互串联、协同增效,大幅提升心血管疾病发病几率、加速疾病进程,致使患者病情雪上加霜、预后恶化。

中国糖尿病成年人全因死亡风险相较非糖尿病成年人整整高出两倍,此严峻现实凸显糖尿病危害之惨烈。在众多夺命元凶中,心血管疾病、癌症以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或昏迷 “三足鼎立”,稳踞糖尿病患者死因前三甲。糖尿病宛如一颗隐匿的 “定时炸弹”,长期高血糖状态悄无声息地侵蚀血管内皮、扰乱代谢秩序、削弱免疫防线,为心血管疾病与癌症滋生繁衍培育 “肥沃土壤”。而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或昏迷,作为糖尿病急性严重并发症,若救治稍有延误或处置失当,便可能在短时间内无情剥夺患者生命,成为悬于患者头顶的 “达摩克利斯之剑”。

在糖尿病发病与防控的性别维度上,呈现出鲜明特点。自 2000 年以降,性别差异趋势逐渐明朗。男性患病率呈持续上扬态势,然而知晓率与控制率却深陷低迷,与女性相比明显偏低。尽管男性治疗率略高于女性,但整体防控局面仍不容乐观。深入探究,社会角色定位与生活习惯差异或是幕后 “推手”。男性在社会与家庭中往往肩负更多责任与压力,应酬频繁,吸烟、酗酒等不良嗜好更为普遍,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推高了男性糖尿病发病风险,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对疾病的认知、治疗与有效控制。此外,BMI 与性别因素在糖尿病患病风险及预后层面存在交互影响。总体而言,BMI 偏高者更易被糖尿病 “盯上”,而女性患者罹患心血管疾病及死亡风险高于男性,此现象警示女性在糖尿病管理进程中,需对心血管健康予以额外关注与积极干预,防患于未然。

妊娠期糖尿病作为糖尿病家族特殊成员,于我国发病率高达 14.8%,已演变成孕期女性健康重大威胁。伴随产妇年龄攀升,孕期生理负担加重、代谢功能微妙变化,罹患妊娠期糖尿病风险水涨船高。孕期高血糖状态不仅危及母体健康,易引发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等严重并发症,更可能对胎儿生长发育造成深远不良影响,诸如巨大儿、胎儿生长受限、新生儿低血糖等,为母婴未来健康埋下诸多隐患。故而,强化妊娠期糖尿病早期筛查、精准诊断与科学干预,已成为妇幼保健领域关键任务,关乎两代人健康福祉,不容丝毫懈怠。

ADA 在糖尿病诊断标准板块精心增添新表,对葡萄糖及糖化血红蛋白(A1C)检测相关考量因素予以深度解读与规范指引。此创新举措恰似为临床医生精确诊断糖尿病构筑起坚实可靠 “脚手架”。在非妊娠个体诊断标准中,清晰厘定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及 A1C 指标阈值,构建多维度诊断框架,有效规避单一指标误诊、漏诊风险,提升诊断精准度与可靠性。对于糖尿病前期定义标准,亦经严谨校准优化,为识别糖尿病高危人群、实施早期干预策略锚定精准靶点,从而延缓或阻断病情向糖尿病进展,于糖尿病一级预防中发挥关键前哨作用。

于 1 型糖尿病诊疗章节,ADA 高瞻远瞩地新增重磅建议,强力呼吁对具备 1 型糖尿病家族史或遗传高风险个体开展基于抗体的症状前筛查。此建议基于对 1 型糖尿病发病机制深入洞察,早期精准识别潜在患者,有助于在疾病萌芽之初启动干预措施,如严格血糖监测、适时免疫调节治疗等,从而延缓胰岛 β 细胞损伤进程、保护残余胰岛功能、优化疾病预后,为 1 型糖尿病防治开辟全新战略高地。

在妊娠期糖尿病诊疗领域,ADA 大刀阔斧对相关小节实施全面革新。精心梳理并整合当前妊娠期糖尿病筛查与诊断多元方法,去粗取精、规范流程,极大提升临床实操性与诊断一致性。从孕期血糖监测时机、监测指标阈值设定,到诊断试验精准实施与结果判读,均制定详尽且统一标准操作流程,为保障孕期母婴健康筑牢首道防线,确保妊娠期糖尿病早发现、早干预、稳控制,护航母婴平安度过孕期。

在肥胖和体重管理章节,ADA 对部分建议深度打磨、推陈出新。鉴于 BMI 单一指标在评估身体脂肪分布精准度上的固有局限,新增建议明确倡导:当 BMI 评估结果存疑时,及时引入诸如双能 X 线吸收法(DXA)、人体生物电阻抗分析(BIA)等先进身体脂肪分布测量技术,精准甄别脂肪分布类型(如内脏脂肪堆积、皮下脂肪增厚)及含量,为肥胖分型诊断与个性化干预策略制定提供核心依据,避免误诊误治,提升肥胖管理科学化水平。

建议 8.2b 与时俱进地修订为:在积极体重管理治疗期间,至少每 3 个月对肥胖相关人体测量数据展开全方位监测,涵盖体重、BMI、腰围、体脂率等核心指标。此举旨在紧密追踪体重管理效果、及时洞察病情变化态势、灵活调整治疗方案,确保体重管理进程始终精准锚定健康目标、行稳致远。通过动态连续监测,不仅可精准量化减重成效,还能敏锐捕捉潜在代谢紊乱、营养失衡等不良倾向,为优化干预措施、规避健康风险提供关键决策依据,力促患者体重管理目标稳健达成、健康获益持久巩固。

建议 8.11 经强化突显持续监测、支持与干预对于成功减重患者维持体重目标的核心价值。减重绝非一蹴而就,维持减重成果更是持久战。长期随访监测涵盖营养评估、运动依从性调查、心理状态剖析等多元维度,为患者提供定制化营养指导、运动处方优化及心理调适支持,全力构筑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支持网络。借助定期随访强化健康宣教、提升患者自我管理效能、防范复胖风险,确保体重管理成效稳固持久,助力患者彻底摆脱肥胖与糖尿病困扰,拥抱健康生活。

新增建议 8.18 郑重强调对体重显著下降糖尿病及肥胖症患者开展营养不良筛查必要性。体重骤降常伴营养失衡风险,如蛋白质 - 能量营养不良、维生素矿物质缺乏等,不仅损害机体免疫功能、延缓康复进程,更可能引发严重并发症,危及生命健康。故而,依患者体重降幅、饮食摄入模式、生化指标变化等因素综合评判营养风险等级,针对性实施营养补充计划、优化膳食结构,是保障患者减重期间营养安全、维持机体正常代谢生理功能关键举措,为体重管理全程注入坚实健康保障。

建议 8.19 果断主张患者达减肥目标后持续推进体重管理药物治疗,此乃稳固健康收益、遏制体重反弹与心脏代谢异常恶化关键。突然停药易致体重回升、代谢指标波动,致使前期艰辛努力功亏一篑。持续药物治疗依患者个体差异、减重成效与健康状况审慎调整剂量、优化方案,保持药物对食欲调节、能量代谢正向干预效应,为体重管理长效续航、稳固健康基石,助力患者长期维持理想体重、降低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复发风险,全方位提升生活质量与健康预期。

建议 8.25 明确将连续葡萄糖检测仪(CGM)设备纳入代谢手术后低血糖患者管理体系核心。代谢手术作为肥胖合并 2 型糖尿病有效治疗手段,术后血糖波动风险不容忽视,低血糖发作尤为凶险。CGM 设备可实时、连续监测血糖动态变化,精准捕捉隐匿性低血糖事件,提前预警低血糖风险,为医护人员及时干预争取宝贵时机。同时,依据 CGM 数据回溯分析优化术后饮食运动方案、调整降糖药物剂量,有效提升术后血糖管理精细化水平、降低低血糖风险,为代谢手术患者健康保驾护航、改善手术预后效果。

ADA 对降糖药物治疗章节建议精心雕琢,为不同心血管疾病风险层级 2 型糖尿病患者精准用药指明方向。对于已确诊或具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心力衰竭、慢性肾病(CKD)高风险患者,无论糖化血红蛋白(A1C)水平高低,均应果断启动药物治疗,并依循循证医学证据择优选用具有明确心血管与肾脏保护功效药物,如钠 - 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 2(SGLT2)抑制剂、胰高血糖素样肽 - 1 受体激动剂(GLP - 1 RA)等。此精准用药策略突破传统 “血糖中心论” 桎梏,着眼于患者整体心血管与肾脏健康结局,通过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延缓肾脏疾病进展,全方位提升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重塑 2 型糖尿病药物治疗新格局。

在药物联用层面,ADA 新增系列关键建议,规范临床用药实践、规避不合理联用风险。新增建议 9.12 指明,2 型糖尿病合并射血分数保留的症状性心力衰竭与肥胖症患者,GLP - 1 RA 为优选药物。其不仅有效降糖,更能通过多重机制改善心脏代谢功能、减轻体重、缓解心力衰竭症状,为这类复杂病情患者提供 “一站式” 治疗方案。建议 9.13 进一步优化 2 型糖尿病合并 CKD 患者用药选择,推荐 SGLT2 抑制剂或 GLP - 1 RA 单用或联用,协同发挥降糖、护肾、降心血管风险多重功效,为肾脏功能守护与糖尿病病情控制筑牢 “双重保险”。

针对 2 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MASLD)或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炎(MASH)患者,建议 9.15 和 9.16 依据肝病风险分期与体重管理需求,量身定制个性化治疗方案。GLP - 1 RA、双重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多肽(GIP)和 GLP - 1 RA 合剂、吡格列酮或其联合方案依序登场,精准靶向肝脏代谢紊乱与胰岛素抵抗核心病理环节,兼顾血糖调控与肝脏保护,为这类患者开辟精准治疗新路径,填补此前诊疗指南空白。

建议 9.21 明令禁止同时使用二肽基肽酶 4(DPP - 4)抑制剂和 GLP - 1 RA,此乃基于严谨临床试验与药物作用机制研究成果审慎决策。二者联用除 GLP - 1 RA 降糖效应外,未显额外降糖益处,徒增医疗成本与潜在不良反应风险,如胃肠道不适、低血糖风险升高等。规范联用禁忌可有效规避无效治疗、降低患者经济负担与用药风险,确保临床用药精准高效、安全合理。

建议 9.24 精准界定胰岛素适用范畴,明确在无胰岛素缺乏情形下,GLP - 1 RA 或双重 GIP 和 GLP - 1 RA 于 2 型糖尿病成年患者中降糖优势显著优于胰岛素。此建议基于不同药物作用机制与临床疗效差异审慎考量,旨在引导临床医生依患者胰岛功能精准选药,优化血糖控制方案、降低低血糖风险、提升患者治疗依从性与生活质量,推动 2 型糖尿病药物治疗迈向精准化、个体化新时代。

当地时间 2024 年 12 月 9 日,美国糖尿病协会(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ADA)正式发布 2025 版糖尿病诊疗标准(Standards of Care in Diabetes—2025)。

而就在此前不久,宁光院士团队在《柳叶刀-公共卫生》(The Lancet Public Health)发表大型中国糖尿病综述。

综述指出,在过去的 40 年里,中国的糖尿病患病率飞速上涨,从 1980 年的不到 1.0% 上升到 2018 年的 12.4%。

也就是说,每 10 个中国人里,就有至少 1 个人患有糖尿病。

重磅综述:中国糖尿病 4 大流行特点

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全球糖尿病患病率持续上升,这一趋势与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相一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全国糖尿病患病率也迅速上升。

宁光院士团队在综述中指出,当前中国糖尿病流行情况存在以下特点:

1、与地区经济发展相关:

2010 年开展的一项全国性调查的数据估计,中国东部地区的糖尿病患病率为 13.2%,中部地区的糖尿病患病率为 11.2%,西部地区的糖尿病患病率为 9.7%,与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当。

2、儿童和青少年 2 型糖尿病呈上升趋势:

一项基于医院出院记录的大型回顾性多中心研究表明,18 岁以下患者的 2 型糖尿病患病率从 1995~2000 年的每 10 万人 4.5 人增加到 2005~2010 年的每 10 万人 9.1 人。

另外一项对 3~18 岁中国在校学生进行的一项全国性调查估计,2017~2019 年 2 型糖尿病的患病率为每 1000 人 1.77 人,其中大部分未确诊。

3、合并症和并发症多:

高血压和血脂异常是糖尿病患者的常见合并症。根据一项全国横断面调查,52.2% 的中国糖尿病成年患者的收缩压超过 140mmHg,46.8% 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超过 100mg/dL。

4、死亡风险高:

中国糖尿病成年人的全因死亡风险是非糖尿病成年人的两倍,中国糖尿病患者的前三大死因分别是心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或昏迷。

1978~2022 年全球及中国、美国和印度糖尿病患病率和国内生产总值趋势

是什么导致糖尿病在中国的流行日益严重?宁光团队在综述中指出,β 细胞功能障碍是中国糖尿病的主要发病机制,但也有近年研究认为,在中国成年人中胰岛素抵抗与糖尿病的关联更显著。

综述指出,超重和肥胖是近年来中国成年人胰岛素抵抗和糖尿病加重的重要因素。中国成年人的标准化平均 BMI 水平从 2004 年的 22.7kg/m^2 大幅上升至 2018 年的 24.4 kg/m^2,超重(即 BMI≥25kg/m^2)的患病率从 22.7% 上升至 40.9%,肥胖(即 BMI≥30kg/m^2)的患病率从 3.1% 上升至 8.1% 。

而在不同性别之间,2000 年之后出现分化趋势,男性患病率持续升高,男性知晓率和控制率低于女性,但治疗率高于女性。尽管如此,BMI 较高的人更容易被诊断出患有糖尿病,女性患心血管疾病和死亡的风险也高于男性。

对于女性来说,应更关注妊娠期糖尿病。我国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率为 14.8%,随着产妇年龄增加,早期预防和治疗十分必要。

中国糖尿病流行的因素及趋势

重大更新:ADA 最新标准有哪些重点?

宁光院士团队在综述第二部分《预防、挑战和进展》中指出,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不断上升,正在加剧中国人的死亡率和发病率,也给中国医疗保健系统带来极高的经济负担。

对糖尿病的规范化管理迫在眉睫。

中国糖尿病的初级预防、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

而近年来,随着糖尿病新研究、新技术和治疗方法的不断涌现,糖尿病诊疗领域正在迅速发生变化。

本次 2025 版 ADA 糖尿病诊疗标准基于此进行更新。最新版标准共分为 17 个章节:

(1)改善诊疗和促进群体健康

(2)糖尿病诊断和分类

(3)预防或延迟糖尿病及相关合并症

(4)综合医学评估和合并症评估

(5)促进健康行为、改善健康结果

(6)血糖目标和低血糖

(7)糖尿病技术

(8)通过肥胖和体重管理对 2 型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

(9)降糖药物治疗

(10)心血管疾病与风险管理

(11)慢性肾病与风险管理

(12)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和足部治疗

(13)老年患者

(14)儿童和青少年

(15)妊娠期糖尿病管理

(16)院内糖尿病管理

(17)糖尿病倡导

丁香园梳理重点及更新如下:

第二章节:糖尿病诊断和分类

ADA 在此前基础上,添加了新表以解释葡萄糖和 A1C(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相关的考虑因素。

非妊娠个体的糖尿病诊断标准

非妊娠个体的糖尿病前期定义标准

与葡萄糖和 A1C 实验室测量相关的考虑因素

同时在「1 型糖尿病」小节中,新增建议,强调对有 1 型糖尿病家族史或已知高遗传风险的个体进行基于抗体的 1 型糖尿病症状前筛查的重要性。

此外,还对「妊娠期糖尿病」小节进行了完全更新,以便于理解和实施当前筛查和诊断妊娠期糖尿病(GDM)的各种方法。

妊娠期糖尿病的筛查与诊断

第八章节:通过肥胖和体重管理对 2 型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

在此前基础上,ADA 对部分建议进行了更新与修订,包括:

▶ 更新建议 8.2a,明确规定如果 BMI 不确定,则有必要进行额外的身体脂肪分布测量。

▶ 修订建议 8.2b,建议在积极体重管理治疗期间至少每 3 个月监测一次肥胖相关的人体测量数据。

▶ 加强建议 8.11,以反映对已实现减肥目标的个人进行持续监测、支持和干预以支持长期维持这些目标的重要性。

▶ 增加建议 8.18,建议对体重明显下降的糖尿病和肥胖症患者进行营养不良筛查。

▶ 增加建议 8.19,建议在达到减肥目标后继续进行体重管理药物治疗,以保持健康益处并避免体重反弹和心脏代谢异常恶化(这些通常由于突然停止体重管理药物治疗而导致)。

▶ 修订建议 8.25,强调使用连续葡萄糖检测仪(CGM)设备来提高代谢手术后低血糖患者的安全性。

此外,更新后的表 8.1 和 8.2 提供了有关已批准的体重管理药物治疗方案的功效、常见副作用、安全注意事项和成本的详细信息。

体重管理药物治疗

体重管理药物治疗的相关成本(AWP,平均批发价格;NADAC,全国平均药品采购成本)

第九章节:降糖药物治疗

▶ 修改部分建议,明确建议患有 2 型糖尿病且已确定或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建议 9.10)、心力衰竭(建议 9.11)和慢性肾病(CKD)(建议 9.12)高风险的个人,无论 A1C(糖化血红蛋白)如何,都要选择药物治疗。

▶ 增加建议 9.12,建议患有 2 型糖尿病、射血分数保留的症状性心力衰竭和肥胖症的患者,使用 GLP-1 RA。

▶ 修订建议 9.13,建议患有 2 型糖尿病和 CKD 的个人使用 SGLT2 抑制剂或 GLP-1 RA。

▶ 增加建议 9.15 和 9.16,建议根据肝病风险分期和体重管理需要,使用 GLP-1 RA、双重 GIP 和 GLP-1 RA、吡格列酮或 GLP-1 RA 和吡格列酮组合治疗 2 型糖尿病和 MASLD(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或 MASH(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炎)患者。

▶ 增加建议 9.21,建议不要同时使用二肽基肽酶 4 抑制剂和 GLP-1 RA,因为除了单独使用 GLP-1 RA 之外,它缺乏额外的降低血糖的作用。

▶ 建议 9.24 明确指出,只有在没有胰岛素缺乏的情况下,对于患有 2 型糖尿病的成年人,GLP-1 RA 或双重 GIP 和 GLP-1 RA 才优于胰岛素。

2 型糖尿病的降糖疗法

2 型糖尿病降糖药物特点

2 型糖尿病强化注射治疗

来源:医学顾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