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卡评委携国际纪录导演首次在深公开评奖标准:用真实撼动现实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26 13:27 2

摘要:当镜头对准沉默的少数,当影像成为呐喊的喉舌,公益便有了撼动人心的力量。公益影像作为推动社会公益的影像实践,已从简单的记录,发展成为联结全球、激发共鸣的传播媒介。它以“看见即行动”为理念,持续唤起公众关注,推动更多人参与公益、促成改变。那么,当镜头对准公益事业,

用真实撼动现实:奥斯卡评委携国际纪录导演首次公开评奖标准

当镜头对准沉默的少数,当影像成为呐喊的喉舌,公益便有了撼动人心的力量。公益影像作为推动社会公益的影像实践,已从简单的记录,发展成为联结全球、激发共鸣的传播媒介。它以“看见即行动”为理念,持续唤起公众关注,推动更多人参与公益、促成改变。那么,当镜头对准公益事业,如何用影像讲好故事、传递力量?公益影像如何在保持真实底色的同时,迸发艺术感染力?

作为“2025国际影像文化周”的核心板块,SmallRig斯莫格全球公益影像颁奖盛典之后,开展了一场关于“善有引力:对话公益影像”的全球对话,名为“改变:始于看见——公益影像的可能性”圆桌论坛在深圳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北区B10馆举行。

5月23日晚,在SmallRig斯莫格全球公益影像颁奖盛典之后,一场关于“善有引力:对话公益影像”的全球对话,名为“在场之力——公益影像的叙事与张力”第一场圆桌论坛在深圳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北区B10馆举行。本场论坛由澳门国际纪录片电影节艺术总监丁天主持,奥斯卡金像奖评委、斯莫格公益影像奖评委会主席杨紫烨,世界游牧影展发起人顾桃,德国电影最佳纪录片奖获得者、香港大学新闻与传播研究中心教授尤里·高尔克,内蒙古青年电影周和世界游牧短片展联合创始人顾雪,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特聘教授吕明响共同参与对话。嘉宾们聚焦“公益影像的叙事张力”与“公益影像如何改变现实”两大话题展开问答,深入探讨影像如何通过独特的叙事方式打动观众,激发社会共鸣。

评奖标准揭晓:寻找“有张力”的公益影像

作为颁奖盛典后的第一个圆桌论坛,嘉宾们首先分享了各自的评奖标准,并对“公益影像叙事张力”的来源展开了深入讨论。杨紫烨认为,判断一部影片能否对观众产生巨大的影响力,最重要的是影片讲故事的独特方式和贯穿其中的情感细节。她表示,影片不会撒谎,观影5至15分钟就足以看出创作者是否在真诚地讲述内心的故事。

尤里·高尔克表示认同并进一步分享道,10分钟就可以看出大部分影片的优缺点。因此,创作者必须建立独特的个人风格,才能在影片数量爆炸的数字化时代和拥挤的国际电影市场中脱颖而出。相比于电视影像,电影影像“用视觉的方式讲故事”,对视觉风格的要求更高、更精准,也对导演们提出了更高的创作要求。

在顾桃看来,能感动人的影片一定关于情绪的自然流露,导演们要将制作痕迹最大限度地隐藏起来。他认为,公益影像不仅和电影纪录片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更直抵文艺创作最核心的理想,“所有的文艺形式,从美术、音乐,到电影、诗歌、文学、戏剧,无非就是表达三样东西:生命,人性和爱。”

相比于公益影像的“影像”之维,顾雪则特别关注“公益”之维,最打动她的是那些能引发共鸣并促使行动的影片。她表示,正是基于人类情感的共通性,公益影像才能跨越国界,唤起“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共识。她认为,无论是生态问题还是女性议题,唯有真正感同身受而非将其作为题材,创作者才能与观众建立共识,用影像推动改变。而无论是生态问题还是女性议题,只有当创作者真正感同身受,而不只是把它当作一个题材来处理的时候,才能与观众共鸣,促成关注与真正的改变。

吕明响回应了主持人丁天提出的“公益影像和纪录片之关联”的问题,指出公益影像不同于故事片,它的核心不在于创造情节,而在于如何选择和策划素材,并表示公益影像的叙事张力源于对真实情感的还原,当现实的高潮与影像的高潮重叠,力量便随之迸发。

当公益影像发挥社会效应

公益影像不仅是对现实的记录和再现、对情感的表达和宣泄,更是一种行动的宣言。丁天以纪录片《黑箱日记》对日本法规现状的改变为切入口,邀请嘉宾们分享关于公益影像改变现实的看法。

杨紫烨表示出于现实行动的考虑,她选择将青年和儿童作为影像纪录的对象——一旦困境得以改善,银幕便能迅速地呈现出来。她的纪录片《颍州的孩子》在荣获奥斯卡最佳纪录短片奖后,让影片中饱受HIV折磨的孩子们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从而改善处境。这也让她始终坚持将目光与镜头落在被噤声、被歧视、被边缘化的弱势群体身上,通过影像为他们发声。

纪录片《颍州的孩子》(图源:SFGATE)

顾桃从十多年前拍摄纪录片《雨果的假期》谈起,讲述了他与少年雨果的故事。起初,他并未打算拍片,只是想带雨果去森林,与分别已久的母亲团聚,而当雨果和母亲终于相见,羞涩与思念交织成动人的相拥瞬间时,他才开始拿起摄像机。如今,雨果的父母已经相继离世,“雨果像小驯鹿一样成了森林的孤儿”。然而,雨果已经开始用手机记录生活,将影像发给顾桃或分享至网络,完成了从被记录者到记录者的转变,顾桃认为,这正是雨果在森林里。成为新的‘驯鹿人’的方式。

尤里·高尔克结合自己走入电影行业的经历,从跨文化视角出发,分享了他对公益影像力量的理解。在他看来,走进电影院本身就是一种学习,“电影院就是我个人的‘电影学校’。”作为导演,他在选择影片的主题时,有两个必须思考的内容:其一,是主题与导演的联系;其二,是主题的目标受众。关于电影的受众,尤里·高尔克的视野是国际化的,他说,“电影讲人的故事,讲全球各地人的故事。我就是要去世界偏远的地方找故事。”在他看来,用影像记录异国的风俗人情,对本国观众具有强烈吸引力,也往往也能带来广泛的社会反响。

真实的力量,源于对现实的深切凝视。在这场圆桌论坛中,嘉宾们结合各自的创作与观影经验,深入探讨了公益影像的叙事张力与社会影响。公益影像不依赖虚构,而是通过还原真实细节与情感,引发公众关注,推动现实改变。每一部作品都是现实的一部分,每一次记录都可能成为行动的起点,促使被忽视的人被看见、被理解,进而促成连接与改变。

来源:阿田影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