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文化老人丨贵州明清诗人选介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26 22:26 4

摘要:一处己能让,凡名誉、地位、利益,与人相涉,退避不争。二处人无忌,于他人多思优长,隐其短失,口颂笔赞。三处事不苟,凭劳动以换生活,任事负责,治学严谨。

一处己能让,凡名誉、地位、利益,与人相涉,退避不争。二处人无忌,于他人多思优长,隐其短失,口颂笔赞。三处事不苟,凭劳动以换生活,任事负责,治学严谨。

——王燕玉

明、清两代在贵州历史上是文学的发皇期,诗歌又占绝对优势。查考总集、别集、选本及散见于各杂书的,加以核对统计,诗人有560余人,诗有一万余首。流传情况可分三种,一种为诗多、诗好而有名者,人数不多,如谢君采、杨龙友、周渔璜、郑子尹、章子和等;一种为有名、诗多,而诗实未佳者,人数也少,如孙山甫、越卓凡、吴滋大、田端云等;一种为诗少、名微,而诗确出色者,人数最众。这后两种过去由于某些原因流传不广,今天宜当选择综合介绍。本文就是采取这个办法,把贵州明、清诗人挑出8位,简括其身世,例举其篇章,依时序作介绍。

孙应鳌

字山甫,号淮海,明清平卫(今凯里炉山)人。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中解元。三十二年(1553年),成进士,选庶吉士,改户科给事中,出为江西按察司佥事,迁陕西提学副使,晋四川右参政。穆宗隆庆改元,擢佥都御史,抚治郧阳,上书提出勤学、励政、亲贤、远奸等十事,弹劾大和宫提督太监贪污欺骗,多得采纳,既而乞归。万历初以故官起用,二年(1568年),入为大理卿,明年转户部右侍郎,改礼部,充经筵讲官,掌国子监祭酒事,过两年因病引告。万历十三年(1585年),起为刑部右侍郎,升南京工部尚书,50岁死在任上。赠太子太保,谥文恭。

孙氏平生讲究理学,著作很多,今大部分散失。清代后期,莫友芝编《黔诗纪略》盛赞其诗,录458首。现举几首:

相期千古意,相对百年身。老丑犹妨妒,嵁巗独避人。乡愁随漏转,交态逐时新。海上任公子,还同理钓纶。

——《与见岳夜坐》

别路劳歌蜀国弦,予怀渺渺锦江天。题诗杜甫应千首,卖卜严遵但百钱。重到铜城伤旧事,早归榆社乐新年。乾坤双眼孤篷转,白发青尊自悄然。

——《送英兰洲入蜀》

铜仁此去路歧分,匹马看山性不群。作赋好寻陈户部,谈兵须过石将军。

——《平溪别顾约斋》

潘润民

字用霖,号朗陵,明贵州前卫(今贵阳市)人。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乡试解元。三十五年(1607年),会试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礼部主事,进本部员外郎。出为广东督粮道副使,摄布政使事,朝夕讨求利弊,勒成赋役全书,颁为定制,使奸吏猾役难于措手。后擢四川布政司参政,备兵建昌,不久告归。天启四年(1624年),诏起为河南参政,分守河南道,旬日迁广东按察使,升云南右布政使,管分巡安营道,两年晋左布政使,兼备兵曲靖,以病告退。崇祯十二年(1639年),起用为金沧道副使,一个月转云南左布政使。十四年(1641年),死于任,70岁。

著有《味澹轩诗集》,早在贵州安邦彦叛乱中毁掉。《黔诗纪略》搜录其散传的诗70首,现选二首以作代表。

畏路君休问,闲居我自甘。但知三可罢,未许七能堪。梦入冲霄鹤,纶垂映月潭。误传登启事,翻引北山惭。

——《里人喧传起用解嘲》

皇华赋罢听骊歌,折柳长亭慷慨多。汉水雄风看纵棹,蓟门芳草伫鸣珂。君从阙下瞻龙衮,我自山中卧薜萝。京洛故人如问讯,为言哀病且蹉跎。

——《送谢鹤岑铨部入都兼简诸相知》

越其杰

字自兴,一字卓凡,又字汉房,明贵阳府治(今贵阳市)人。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举人,天启二年(1622年)为夔州府同知,以击土司奢崇明叛军功,升佥事。随后,监贵州讨叛军,得罪上官罢去。崇祯时起为霸州兵备副使,中人谗忌,又削职。崇祯末年,再起监军凤阳。北京明王朝亡,南京明福王立,卓凡被用为右佥都御史,巡抚东莱,八月移抚河南,兼辖颍、亳二州提督军务,十二月兼巡抚汝宁、南阳、陈州三府。紧接着清军攻破南京,死去。

卓凡性格傲岸,长于骑射,平生酷嗜作诗改诗,每觉古令诗皆非,自作有改至不留一字者,故以苦吟著称,历编《蓟门》《白门》《横槊》《知非》《屡非》诸集,诗近万首。《屡非草》四卷为最后定本,其甥杨龙友曾选刊,于今未见。其故人子吴滋大别有选本十卷,未刊行。《黔诗纪略》用吴选稿删汰一半,录其诗226首,编为二卷。现选介三首:

防缺聊成界,联疏别借丛。示人非不广,与俗亦难同。约束花无外,遮留鸟在中。园翁如肯过,一膜久销融。

——《编篱》

偶遇新知胜握兰,挑灯款语漏将残。时危反觉功名累,世乱谁言隐逸安?笑口求开惟酒社,雄心欲耗只词坛。诗逢敌手真难避,纵老犹当一据鞍。

——《赠友》

金盘栽花好,无雨易枯槁。养鹿雕栏中,不如在丰草。

——《偶题》

朱文

字湄云,明末清初广顺州(今长顺)人。崇祯时秀才,明亡后自号大傲,隐居而终。和吴滋大友好,长于写诗,弟子李专传其诗法。《黔诗纪略》录其诗17首,现选其体物诗一首,可见艺术精致。

霜饮疏林误作春,寒山点缀为谁人?堪怜玉露迎青眼,恼杀西风葬白苹!乔木枝头摇鹤项,闲云洞口染猩唇。溪边寄语垂纶客,莫认桃花去问津!

——《红叶》

吴中蕃

字滋大,一字大身,明末清初贵阳府(今贵阳市)人。崇祯十五年(1642年)举人,南明永历时任遵义知县,升重庆知府,转官吏部文选司郎中。清兵平定云、贵,他弃官逃避山内,后往云南依吴三桂。吴三桂反清自立,他遁回贵州。吴三桂死,孙子吴世璠继位,遭使胁迫他出来任职,他伪装疯癫,把珍藏的一块宝砚砸在街上,狂呼大叫,胡言乱语,才得免脱。吴世璠败亡,他找回断砚补好使用。因之,他以后作的诗文便取名《断矶草》,以前的诗文则叫《敝帚集》。康熙时官修贵州通志,曾两次聘他为主,贵州当局想推荐他做官,他坚决辞掉,晚年自号今是山人。今有《敝帚集》十卷传存,凡诗1091首。现举其可取者三首,以见一斑。

巨镇数渝东,今来祇灌丛。临流思水婢,入峡问山公。旧库存遗骨,当涂有卧熊。江形空作字,难倩写予衷!

——《渝州杂诗四首》之第一

整日嗟憔悴,今朝无此伤。不缘真决绝,安得两相忘!去作珠沉海,开令月满堂。长眉呈巧笑,差不负清光!

——《卖镜》

不但霜华未易凋,即兹风骨已全超。将颠老干条仍长,半死残株腹亦枵。最爱风来成羽化,祇愁日出与冰消。传真写照谁能品?何若寒梢自白描!

——《看梅十四首》之第十三

潘驯

字士雅,号韵人,明末清初贵阳府(今贵阳市)人。少年聪颖好学,16岁作回文诗30首,工丽自然,很得当时人士称许。崇祯十二年(1639年),中举。南明永历时,孙可望据贵州,矫诏授以石屏知州,他推辞不就,又改授遵义知县,他逃隐山中。清王朝定贵州后,起任云南蒙自知县,廉惠利民。吴三桂镇云南,纵兵凌虐各土著族,蒙自土著李日森反,攻陷县城,大杀清朝文武官员,独不害驯,并且派人守护,不让自尽。清兵收复蒙自,赦他回家。后来,贵州巡抚曹申吉奉旨修通志,聘他总纂,几个月便完成。死时70岁。所作有《回文诗》一卷、《瘦竹亭诗》四卷、《出岫草》《瘦竹亭文集》,今都失传。潘士雅诗的才力功力,都可赶他父亲,《贵阳府志馀编·文征》著录其二十六首,现举一首。

片叶天然谢镂雕,若非越舫定吴舰。芦花浅水同空旷,芳草寒汀共寂寥。张子烟波难泛宅,米家书画只停桡。自从一系成千古,阅堪江头早晚潮!

——《船石四首》之第四

罗兆甡

字鹿游,清遵义县人,原籍湖北黄冈。他父亲罗以忠,是明朝进士,做永平知府,后来从南明永明王至贵州,因事脱官,隐居遵义县南龙坪。那时,陈启相也隐居当地掌台山,有学问,罗鹿游从其学,学博才高。康熙时,曾选上岁贡。而饱经乱离,不得遇合,于是愤郁不平,每每在宴会上使酒骂座,声震杯盘。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死去,60余岁。著作有《明日悔集》《覆瓿集》《北上集》《问石集》,都已不存。他的诗今见于郑珍编《播雅》,录百首,又郑珍撰《遵义府志·艺文》,录十三首,也在那百首里面。郑珍称他“为文雄峭,词入苏辛之室”,可惜散亡,现已无法印证。现举二首。

河面轻风散缬纹,河边细柳藉余曛。人归断约斜斜雨,鸟啄荒城片片云。

——《魁岩暮归》

报尔岁寒至,人惊翠未凋。雁来书古色,鹤独顾层霄。苦节世何补?晚成时未遥。终思回造化,红紫遍霜条。

——《香雨堂赋物四首》之第四《慰冬青》

字卓庵,号笔峰,学者称北山先生。世居四川江津,父李伦然明末避乱来黔,家居遵义,初住城西桃溪原。吴三桂战起,迁平水里笔峰山下。母早死,卓庵教读维生,得好食物奉养父亲。清初遵义开科,他考取进士,重庆总兵郑侨礼聘为师,父亲叫他前去,他认为父亲无人侍奉,辞退不往。父亲殁,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出任直隶新安知县,除杂徭,立社仓,有利于民,又为遵义呈请设立考棚,免除士子远走重庆应试的艰苦。四十四年(1705年),调署曲阳县,转吏部文选清吏司主事。四十七年(1708年),与兵、刑二部会审湖广某营擅征红苗案,力争宽处,救活副将、参将、守备四人。深感官场倾轧,冬季告假归乡,把住的房屋取名“论真轩”“守拙居”。讲学为乐,从游的人众多,又倡设义仓于各村以济荒歉。五十八年(1719年)九月八日,端坐而卒,62岁。著有《北山诗文集》,今未见。《播雅》录其诗68首,《遵义府志》录11首重复。诗风清朗,现选一首。

何处花园是?土人今尚传。三家村隔境,四面岭围天。细草承跌软,清风入抱圆。愚公居谷内,来往日蹁跹。

——《花园坝》

王燕玉(1923-2000年),贵州遵义县人。1949年毕业于贵州大学中文系,先后在遵义豫章中学、遵义第四中学、贵阳师范学院附属中学任教。1973年调贵阳师范学院历史系,任历史文选教研室、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1981年评为副教授,1988评为教授。王燕玉先生的研究领域涉及贵州古、近代史,贵州方志及中国文学史,中国古籍文献等领域,出版了《贵州史专题考》《中国文献综说》等专著,发表论文数十篇专题文章。参与编撰《贵州古代史》《贵州近代史》。

本文来自【贵州广播电视台-动静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