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甘孜州巴塘县,一场以民间技艺为核心的文化振兴实践,正为乡村发展注入全新活力。自2023年6月首届“巴塘三创·农牧民传统技能大赛”成功举办,“巴塘民艺”区域品牌正式亮相。在过去两年时间里,由巴塘县社会力量发展中心发起的这一项目,成功激活了散落民间的传统技艺,走
在甘孜州巴塘县,一场以民间技艺为核心的文化振兴实践,正为乡村发展注入全新活力。自2023年6月首届“巴塘三创·农牧民传统技能大赛”成功举办,“巴塘民艺”区域品牌正式亮相。在过去两年时间里,由巴塘县社会力量发展中心发起的这一项目,成功激活了散落民间的传统技艺,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创新之路。
走进夏邛镇的“嘻啵小院”,巴塘民艺联合发起人彭林正专注于民艺产品的设计与推广工作,货架上精美的手工艺品,见证着巴塘民艺从萌芽到成长的历程。如今,巴塘民艺已构建起完备的发展体系。当地创立巴塘民艺协会,并推出“嘻啵手作”民艺产品品牌与“巴塘民艺市集”内容品牌,让分布在17个乡镇的传统技艺终于有了归属。
“我们从社会力量发展中心、社工部的角度推出民艺,核心就是推动巴塘的内生动力,民艺的极大魅力在于多姿多彩的人‘民’智慧,乡村振兴除了政策帮扶、市场运作,激发内生动力至关重要。”彭林表示,为让传统技艺真正“活起来”,巴塘民艺探索出“再现、再生、再造”模式,积极整合各方资源,深度挖掘当地传统手工艺、民俗文化等特色民艺,将其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内容。
彭林向记者介绍,“团队采用双轨运营模式:一方面,联合高原艺术家与本地民艺人共创手作产品,将原生态设计与现代设计语言融合,既保留传统特色,又贴合现代生活需求。另一方面,打造集市产品,整合地方文化与故事,组织民间艺人携作品到上海、北京等地,甚至远赴英国伦敦展出。目前一线城市商超、文创基地对民族特色及在地文化内容需求旺盛。”
与一般商业品牌不同,巴塘民艺更注重带动当地社区发展。民艺协会构建起“有组织、有阵地、有队伍”的运作体系。两届技能大赛吸引了209人次参与,评选出11位乡村工匠带头人,40%的手艺人开始收徒传艺,有效缓解了技艺传承断层问题。
在藏鼓手艺人扎西泽仁家中,巴塘民艺联合发起人罗松格列正与他探讨藏鼓的文创研发。罗松格列说:“我们希望在保留藏鼓传统材料、工艺和制作方法的基础上,让它融入当代生活场景,将其开发成文创产品,帮助手艺人核定价格、控制成本。”
扎西泽仁也高兴地表示:“在这两年的民艺大赛上,我的手工作品受到大家喜爱。我很愿意将藏鼓变成文创产品,让更多人了解鼓文化。”目前,“老手艺+新设计”模式已成功开发出10余款文创产品,并实现自我造血,在推动半年多以来,已实现农牧民手工艺品市场订单15万余元。
巴塘民艺的实践是巴塘县着眼内生动力进行的一系列实践探索中的其中一项,这项探索在两年以来,在人才培育、项目突破、品牌建设、机制创新和治理提升等方面成绩斐然。今年4月,巴塘县推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专项行动方案,进一步激活乡村内生动力。
巴塘县委社会工作部部长张舒凤表示,“今年4月,我们基于党建引领、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赋能乡村振兴的工作基础,针对基层治理存在的问题,结合巴塘实际,制定了为期两年的专项行动方案。后续工作中,我们将按照顶层设计,进一步激活基层自治,让社会领域、新兴领域人才既能被服务,又能为巴塘发展贡献力量,实现多元共治、共建共享。”
如今,巴塘民艺发展势头正劲,在乡村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稳步前行。巴塘民艺的实践充分证明,当传统文化被赋予当代价值,不仅能守护文化根脉,更能成为乡村振兴的“活性细胞”,如同那创新设计的小藏鼓,既奏响文化传承的清音,也激荡出乡村发展的强音。
本文来自【天府融媒】,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