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26日下午,科学智能国际学术会议在复旦大学光华楼举行。来自不同学科领域、国家地区的顶尖专家学者、青年学子共聚一堂,探讨科学智能作为推动基础研究与前沿技术融合的新引擎,如何加速重塑科研范式、拓展产业边界。
5月26日下午,科学智能国际学术会议在复旦大学光华楼举行。来自不同学科领域、国家地区的顶尖专家学者、青年学子共聚一堂,探讨科学智能作为推动基础研究与前沿技术融合的新引擎,如何加速重塑科研范式、拓展产业边界。
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吴信宝,复旦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力致辞。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王浩,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二级巡视员郑广宏,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迈克尔·莱维特(Michael Levitt),菲尔兹奖获得者、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安德烈·奥昆科夫(Andrei Okounkov)出席会议。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党委书记郑庆华,中国工程院院士、之江实验室主任王坚,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徐宗本,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龚新高作主旨演讲。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高松,中国科学院院士、重庆医科大学校长张泽民,威尼斯大学校长李集雅(Tiziana Lippiello),香港科技大学首席副校长郭毅可,复旦大学复杂体系多尺度研究院院长马剑鹏参与圆桌讨论。
东华大学党委书记刘承功,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尹冬梅,安徽大学校长孙长银,澳门科技大学校长李行伟,南开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赵美蓉,奥斯陆大学校长斯万·斯杜伦(Svein Stølen),京都大学副校长河野泰之(Yasuyuki Kono),奥克兰大学副校长埃里克·利桑德(Erik Lithander),华威大学助理副校长顾赛(Sai Gu),奥塔哥大学副校长杰西卡·帕尔默(Jessica Palmer)等国内外高校代表参加会议。施普林格·自然(Springer Nature)大中华区总裁安诺杰(Arnout Jacobs),复旦大学副校长陈志敏、马余刚、周磊,校长助理吴力波、陈焱出席会议。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助理、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彭慧胜主持会议。迈克尔·莱维特担任主旨演讲、圆桌讨论环节主持。
聚焦科学智能
多项创新成果发布
金力、郑广宏、安诺杰启动光影柱
会上,复旦大学与施普林格・自然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推出综合类学术期刊 Science and AI(《科学与智能》)。期刊以 “AI for Science” 与 “Science for AI” 双轮驱动为定位,以人工智能助力应对复杂挑战,解决具体科学问题;利用科学数据和原理 驱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联合世界,服务行业,打造未来。该刊将发表处于人工智能与科学发现交叉地带的高质量原创论文,覆盖一系列范围广泛的话题。
当天,复旦大学联合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施普林格·自然旗下的自然科研智讯(Nature Research Intelligence)全球发布《科学智能白皮书2025》,报告首次运用2015-2024年全球科学智能多源大数据,近60位不同领域的科学家联袂写作,深入剖析AI与科学研究大融合之势,全面探索7大科研领域、覆盖28个方向、近90个科学智能前沿问题及突破路径,以洞见前瞻未来,引领科学智能范式变革,应对全球挑战。
金力和迈克尔·莱维特点亮启动球,陈志敏宣读倡议书
为促进科学智能领域的协同创新、资源共享和生态建设,复旦大学在会上倡议成立“世界科学智能高校联盟”,汇聚全球智慧,共同开启智能驱动科研的新篇章。联盟旨在汇聚全球科学智能领域的优势资源,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基础科学的深度融合,加速科学智能领域的创新与应用,培养高素质的科学智能人才,促进科学智能产业的发展,提升全球科学智能领域的整体水平,为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和社会挑战提供有力支持。
徐宗本、王浩、马余刚、周磊为 人工智能教育教学创新中心揭牌
会议还发布复旦大学“AI大课” 2.0白皮书并成立复旦大学人工智能教育教学创新中心。复旦大学“AI 大课” 2.0 白皮书以“师生共创”为核心,“智学、智教、智评”全要素协同推进,涵盖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完善、新型教材建设、教师培训、智能评价体系构建及教学支撑数智平台建设,并设立专项鼓励师生在“AI for Science”“AI for Education”等领域协同创新实践。同期成立的复旦大学人工智能教育教学创新中心,将服务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统筹 AI 教学管理与师资队伍建设、AI及AI+拔尖人才培养路径,赋能产业与科技创新。
王坚,吴力波,复旦大学人类表型组研究院执行院长、全球合作促进中心主任田梅,复旦大学人工智能创新与产业研究院院长、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院长漆远,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党委委员、财务总监、总会计师、总法律顾问王海建,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24级博士研究生周潪剑共同发布复旦大学CFFF智能计算平台2.0
复旦大学CFFF智能计算平台2.0在会上发布。相较于平台1.0,复旦CFFF 2.0平台在科学模型开放、科学数据安全共享、软硬件协同优化三方面完成了全面升级,成为国内首个覆盖“教-学-研”全链条的人工智能基础设施。CFFF 2.0发挥了复旦大学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优势,上线了文理医工各学科47个特色学科模型供跨团队开放调用,4万余个、11PB的科学数据集供科学模型研发和安全共享;联合科技企业,建设了全国产高密度智算硬件和国产异构调度软件,发起学科百模国产适配专项行动,促进软硬一体优化和自主科学智能软硬件生态的发展。
“学校将持续推进AI大课建设、塑造CFFF2.0成为科学智能领域的基础研发设施;用AI大课驱动教与学融通改革,让‘年轻人挑大梁’‘学生带着老师跑’; CFFF2.0也将提供更广泛的开放模型服务,高质量的科学语料和丰富的科研工具链,加速发现新的科学原理和技术突破。”金力说。
AI如何赋能多学科领域发展?
院士、专家分享观点
同济大学党委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庆华作了题为《工程智能驱动学科转型发展》的主题报告。他分析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趋势,阐释工程智能和科学智能的本质区别和内在联系,详细剖析当前大模型存在的固有缺陷,分享同济大学以“工程智能”为路径赋能学科转型、创新教育模式、提升治理能力的总体思路。他讲到,近期,同济大学成立了工程智能研究院、医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极端环境建造研究院、自主智能机器人研究院、航空运输与低空经济研究院等五大研究院,目的是实现体制机制创新、培养模式创新、开拓新域新质、评价体系创新,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产教融合新高地。
王坚在演讲中探讨了计算和人工智能(AI)的深刻变革以及对未来可期发展的影响,科技发展将计算推到了创新能力建设的核心位置,数据改变了所有事物的本质,计算正在重塑整个世界的未来;他强调了无尽的计算将带来无尽的科技探索,并认为人工智能不仅仅是科技工具的革命,而是一场改变所有科技研究范式的革命性工具。
徐宗本在报告中聚焦大模型的基础研究展开论述。他指出近年来以大模型为典型特征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呈爆发式发展态势,正深度变革科学技术的研究范式与工业革命的演进进程。当前主流观点认为,大模型之所以具备强大能力,其核心在于可能存在的智能涌现现象。报告中,他通过构建特定数学框架与理论体系对智能本质进行阐释,创新性地提出从 “无限” 系统行为到 “有限” 大模型的全新视角。
龚新高讨论了人工智能在物理学的应用前景,提出物理学已经从传统的实验物理、理论物理发展到计算物理,并且将迈向由人工智能赋能的数智物理时代。他表示人工智能为理解演生物理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式,比如通过开发AI物质科学大模型和逆向设计方法,帮助研究物理规律,设计新型材料,同时物理研究也为解决人工智能挑战提供机遇,例如类脑物理特征构筑物理人工智能架构,二者相辅相成,相互推动。
科学家验证“黑盒”人工智能系统发现成果的最有效策略有哪些?未来十年, AI 驱动的综合生命建模将取得哪些突破?当前还存在哪些障碍?圆桌论坛环节,高松、张泽民、李集雅、郭毅可、马剑鹏结合自身学科背景,围绕“可解释性与信任”“评估标准与验证机制”“数据共享与可重复性”“AI在复杂生物建模中的潜力”“伦理与社会考量”五大主题展开讨论。
来源:复旦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