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患者女性,68岁身高158cm,体重115kg。因右下肢出现屈曲团块20余年入院诊疗。
病例简介
一、患者基本信息
患者女性,68岁身高158cm,体重115kg。因右下肢出现屈曲团块20余年入院诊疗。
二、现病史
患者2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下肢静脉蚯蚓状突起,无疼痛,不影响行走,未行系统诊疗。而后渐加重,患处出现压痛,活动后右下肢酸胀感,今来我院就诊,以“右下肢静脉曲张”收治入院。患者自发病来,精神可,进食可,无胸闷、呼吸困难、心慌等,大小便正常。体重无减轻。
三、既往史
病人1个月前因头痛、头晕,在当地医院输液治疗10天(具体诊断及治疗药物不详)。否认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病史。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性疾病史及密切接触史。否认重大外伤、手术及输血史,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
四、体格检查
生命体征T:36.5℃ P:80次/分 R:17次/分 BP:173/84mmHg
专科检查:右侧下肢大隐静脉迂曲怒张,小腿及大腿内侧可见静脉团块。局部无红肿,无压痛,无袜状皮肤色素沉着;左侧大隐静脉迂曲不明显,双侧下肢深静脉通畅试验正常。
五、辅助检查
彩超:双下肢大隐静脉瓣功能不全并静脉曲张右侧较显著。
心电图:提示正常心电图。
围术期过程
一、术前准备与术前评估
术前访视患者,张口度4cm左右,甲颏距>6cm,马氏评分Ⅲ级。根据患者既往史、现病史及各项检查,评估ASAⅠ级,心功能I级。鉴于体重在115kg,与家属沟通后决定实施全身麻醉。围术期注意保持循环稳定、血压控制及呼吸系统的稳定支持。
二、麻醉及手术过程
10:00 患者入室,拟行右侧大隐静脉剥脱术。HR 60次/分,NBP 160/90mmHg,SPO299%。10:15开始全身麻醉,顺次给予舒芬太尼15ug,环泊酚30mg,罗库溴铵40mg,心率降至50-55次/分,给于阿托品0.3mg,心率升至60-65次/分,血压降至140/80mmHg,插入5.0喉罩,后持续泵入丙泊酚与瑞芬太尼。
10:33 开始,术中血压稳定130/70mmHg左右,心率稳定于60次/分左右。术中补液乳酸钠林格氏液500ml,林格氏液约200ml,未置尿管。术中病人基础生命体征稳定。手术时长大约40分钟,
11:20手术结束。11:25病人苏醒。11:30病人出室。
12:39分,麻醉科接到病区电话,告知该患者出现异常症状,12:41分麻醉科到达现场参与急救。
三、患者病情变化及救治
12:38 突然出现呼吸骤停,面色紫绀,意识丧失,心电监测提示血氧饱和度40%,心率45次/分,血压测不到,到达时值班大夫在给予心肺复苏按压。
12:43 给予气管插管成功,静推肾上腺素1mg,继续给予心肺复苏按压。
12:45 心电监测提示室颤,给予150焦耳电除颤一次,室颤未解除,给予心肺复苏机抢救治疗。
12:50 再次给予360焦耳电除颤一次,静推肾上素1mg,持续心肺复苏。
13:00 血氧饱和度达到70%,心率120次1分血压100/60mmHg。
13:04恢复自主心跳将病人护送至监护室。
13:10 转入重症监护室后,给予呼吸机维持呼吸,急查心电图示心房颤动伴快速心律,ST-T改变。目前诊断:1.呼吸心跳骤停2.急性肺栓塞?3.急性心肌梗死?4.房颤心源性休克?5.缺血缺氧性脑病?6.心肺复苏术后7.右侧大隐静脉曲张术后。患者术后1小时发病,综合考虑静脉溶栓,但风险较大,与家属沟通后,家属坚持溶栓治疗,给予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同时给予复查心肌标志物、凝血试验,患者无意识,深昏迷状态,呼吸机维持呼吸,瞳孔约4mm散大,无反射,心律120次/分,血氧84%,血压99/55mmHg。
此后,患者病情反复,于术后3月后死亡。
病例分析
一、本例患者术后发生循环崩溃的原因分析?
患者出现循环崩溃的原因有肺栓塞, 再者考虑到患者本身的气道情况稍差,患者的苏醒时间略短等原因。
二、针对这些原因如何处理?
根据这些原因,各位在做的麻醉医生认为当病患出现肺栓塞时,对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高危患者,包括心脏骤停、梗阻性休克[收缩压15min,并除外新发心律失常、低血容量或败血症等原因,应立即将患者收治到相关监护病房,给予静脉溶栓、导管介入、外科取栓导管介入、外科取栓或人工体外膜肺等治疗。
1.抗凝治疗(核心措施)
首选用药:
普通肝素(静脉注射):快速起效,需监测APTT调整剂量。
低分子肝素(如依诺肝素):皮下注射,无需频繁监测。
过渡到口服抗凝药:华法林(需监测INR,目标2-3)或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s)(如利伐沙班、阿哌沙班)。
2.溶栓治疗(高危患者)
适用条件:大面积肺栓塞(休克或低血压)、右心功能不全且无禁忌症(如近期手术、出血风险高)。
阿替普酶(rt-PA):静脉输注,快速溶解血栓。
3.介入或手术治疗
导管取栓术:通过血管介入清除血栓。
外科取栓术:溶栓失败或禁忌时采用。
下腔静脉滤器:用于抗凝禁忌或反复栓塞者,预防血栓再脱落。
注意事项
禁止按摩下肢:可能促使血栓脱落。
慎用止血药物:可能加重血栓形成。
妊娠期患者:需调整抗凝方案(如改用低分子肝素)。
三、肥胖患者的围术期气道管理应做哪些准备?
1.术前评估与准备
①困难气道预测:
评估指标:Mallampati分级≥Ⅲ级、颈围 >40cm、甲颏距离35 kg/m²。合并OSAHS(通过STOP-Bang问卷筛查)。影像学辅助:必要时行颈部CT或超声评估气道结构。
②优化呼吸功能:
术前戒烟、控制合并症(如哮喘、COPD)。
OSAHS患者术前使用CPAP/BiPAP改善通气。
③设备与药物准备:
困难气道车:备好可视喉镜、纤支镜、喉罩、紧急环甲膜切开包。
导管选择:使用带套囊气管导管(减少误吸风险),导管内径较常规减少0.5mm(如男性7.5-8.0,女性7.0-7.5)。
预防性用药:抗胆碱药(减少分泌物)、糖皮质激素(减轻气道水肿)。
2.术中管理
①体位调整:
斜坡位(头高25°-30°):改善通气/插管视野,降低误吸风险。
预充氧:100%氧流量8-10 L/min,持续3-5分钟(延长窒息耐受时间)。
②诱导与插管:
清醒插管:高危患者(如Mallampati Ⅳ级)局麻下纤支镜引导插管。
快速序贯诱导:减少面罩通气时间,避免胃胀气。
视频喉镜优先:提高首次插管成功率。
③机械通气策略:
肺保护性通气:潮气量6-8 mL/kg(理想体重)、PEEP 8-12 cmH₂O、驱动压
肺复张:术中间断手法膨肺(压力30-40 cmH₂O,持续5-10秒)。
监测目标:维持SpO₂>95%、PaCO₂ 35-45 mmHg,避免高碳酸血症。
④液体与药物管理:
限制性输液(减少肺水肿风险),避免过量镇静/阿片类药物(加重呼吸抑制)。
3.术后管理
①拔管时机与条件:
完全清醒拔管:确保自主呼吸恢复、肌松完全拮抗(TOF比值≥0.9)、保护性反射存在。
高危患者延迟拔管:转入ICU,逐步过渡至脱机(如合并严重OSAHS或术中困难气道)。
②拔管后支持:
体位:半卧位或侧卧位(减少气道梗阻)。
呼吸支持:OSAHS患者使用CPAP/BiPAP(尤其夜间)。
监测:持续SpO₂、EtCO₂监测至少24小时,警惕呼吸抑制。
③并发症预防:
肺不张:鼓励咳嗽、深呼吸训练、早期下床活动。
低氧血症:高流量鼻导管吸氧(HFNC)或无创通气。
深静脉血栓:术后早期抗凝+机械预防(弹力袜、间歇充气加压装置)。
注意:对于该患者的麻醉苏醒时间尚短的问题,虽然基层医院的基础设施不全面,但也应该相应的延长患者在手术室内的苏醒时间,以应对和处理患者出现各种不适应症状。
参考文献
[1]中国老年医学学会麻醉学分会. 中国老年患者术后谵妄防治专家共识[J].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2023,44(01)1-27.DOI:10.3760/cma.j.cn321761-20220915-10005
[2]Konstantinides SV, Meyer G, Becattini C, et al. 2019 ESC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acute pulmonary embolism developed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European Respiratory Society (ERS)[J]. Eur Heart J, 2020,41(4):543‑603. DOI: 10.1093/eurheartj/ehz405.
[3]肥胖患者麻醉管理专家共识2025版。
来源:新青年麻醉论坛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