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周前,王先生以“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IV级,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病1级(极高危)”的诊断,被收入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心律失常二病区。
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IV级、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极高危高血压…… 多重病魔的枷锁下,每一次呼吸都似在与死神拔河。
近日,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心律失常二病区赵永辉主任医师团队,成功为一位复杂心衰患者植入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为患者架起了“生命桥”。
CRT-D融合了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和自动心脏除颤器(ICD)的双重功能,不但能改善心脏功能,还能预防致命性心律失常(如室速、室颤)导致的猝死。
该手术突破了重重障碍,手术过程还在“起搏高峰论坛”进行了同步转播,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宝贵的救治经验。
来自登封市的56岁王先生,两年前开始出现轻度活动后胸闷气短、下肢水肿等症状,近三个月症状明显加重,药物治疗效果不佳。
一周前,王先生以“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IV级,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病1级(极高危)”的诊断,被收入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心律失常二病区。
经科室会诊讨论,患者符合欧美和我国心脏起搏和再同步治疗指南相关适应症,经与家属充分沟通,赵永辉主任医师等专家决定为其施行CRT-D植入术。
手术按计划开展,但遇到了难题。“左侧腋静脉完全闭塞!” 造影屏幕上的血管影像如断裂的蛛网,让手术室气氛骤然凝固。CRT-D植入的黄金法则是将脉冲发生器置于左侧胸部以确保除颤效能,可此刻左侧通路已成天堑。
若放弃手术,等待患者的将是心脏不可逆扩大、猝死风险飙升,唯有心脏移植这一终极方案。在巨大的困难面前,赵永辉主任医师当机立断:“右侧入路,皮下隧道——我们可以创造新的通路!”
“生命桥”搭好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患者唯一的靶血管异常粗大,普通电极难以固定。为确保植入后电极的稳定性,团队决定采用新型的主动螺旋固定的左室四级电极导线。术中,团队多次调整远端锚定分支位置,在获得良好起搏参数的同时,避免了膈神经刺激,最终成功将电极固定于粗大的靶血管中。
接下来,如何将右侧电极与左侧的心脏再同步除颤器相连,成为又一挑战。团队再次借鉴植入全皮下ICD的经验,通过不同直径和长度的隧道针,左右侧默契配合,将三根电极顺利引导至左侧,与脉冲发生器连接,手术最终顺利完成。
术后,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平稳,胸闷胸痛症状消失,体力得到很好恢复,现已康复出院。
赵永辉主任医师介绍,心衰患者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对于符合适应症的患者,器械植入在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方面得到了指南的明确推荐。
此病例集合了左侧锁骨下和腋静脉狭窄、右侧植入冠状静脉靶血管起搏电极导线、靶血管畸形粗大、皮下隧道通行等多个临床少见的棘手难题,极为罕见。医疗技术的革新及先进经验的积累,为重症心衰患者的治疗奠定了基础,也为未来临床处理相关问题提供了重要参考。
来源: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