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张璇,全国先进工作者、湖南省京剧保护传承中心副主任、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她常演传统剧目有《白蛇传》《四郎探母》《贵妃醉酒》等。曾获评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青年拔尖人才”、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宣传思想文化青年人才等,是湖南省
劳模档案
张璇,全国先进工作者、湖南省京剧保护传承中心副主任、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她常演传统剧目有《白蛇传》《四郎探母》《贵妃醉酒》等。曾获评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青年拔尖人才”、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宣传思想文化青年人才等,是湖南省首位同时斩获中国戏剧梅花奖与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奖的“双奖得主”。
劳模感言
“创新不是背叛传统,而是给老树发新芽。”
——张璇
4月25日,春光明媚,湖南省文联的一楼演播大厅里,随着音乐响起,时而高昂时而低吟的唱腔将观众的心牢牢抓住。这部近日即将上演的多媒体跨界融合音乐话剧《西汉有戏·辛追的家宴》,由湖南省京剧保护传承中心副主任张璇领衔出演辛追。“这次获评全国先进工作者,我既感到无上光荣,更感受到沉甸甸的责任。这份荣誉不仅是对我个人29年艺术坚守的肯定,更是对全体文艺工作者的激励。”张璇激动地说。
青衫离乡客,雏凤试啼春
1985年夏,湖南常德一户普通人家,一个女孩的啼哭声划破长空。谁也不会想到,这个名为张璇的孩子,未来会成为湖南京剧的“破冰者”。“小时候挨打是家常便饭,父母‘混合双打’,我就想逃。”张璇回忆童年时,语气平静得像在讲别人的故事。当时长沙有个京剧班招生,11岁的她便毫不犹豫离开了家去学习京剧。“那时根本不懂什么是京剧,只觉得能离开家就行。”然而,戏班的生活比想象中更苦。寒冬腊月压腿到流泪,盛夏三伏练声到嘶哑,稍有不慎还要挨师傅的竹板。“《霸王别姬》里挨打的情节是真的,但没人觉得委屈。”她笑道,“皮肉之苦算什么?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苦。”原来戏班里学戏是关上门了打,但无一人逃跑——“没资本逃,也没想过逃,大家觉得学戏就该这样。”这份“不知苦”的倔强,让她在第一次登台时,收获了满堂喝彩。那天水钻头面在灯光下碎成星河,戏服上的金丝绣线正随着呼吸轻轻颤动,她水袖轻扬间,台下观众的眼神亮了。她说:“突然明白,那些苦都是值得的。”
寒梅淬骨香,云手破茧光
张璇先学刀马旦,后攻青衣,21岁首次获得“田汉表演奖”,27岁获得“CCTV全国第五届优秀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优秀表演奖”,31岁获评湖南省戏曲界最年轻的一级演员。2021年5月,江苏南京,张璇站在第30届中国戏剧梅花奖领奖台上,掌心的奖杯重如千钧。
“梅花奖不是终点,而是起点。”载誉归来的张璇,转身就扎进了基层演出的队伍里。那年寒冬,下着微雨的湖南某山村的戏台上,她身兼数职,既要穿着单薄的旗袍主持节目,又要表演《智斗》的阿庆嫂。雨水顺着下巴往下滴,同事递来棉袄,她摇头:“观众冒雨来看戏,咱不能糊弄。”台下的大爷竖着大拇指道:“我活了一辈子,头回见省里的演员来咱村里演出。”
水袖裁星汉,新腔立潮头
4月的一个周末,湖南省京剧保护传承中心“周末剧场”座无虚席。台上唱的是传统戏《岳母刺字》,台下清一色的年轻人。“十年前台上演员比观众多,现在票得靠抢!”张璇的语气透着自豪。她深知,要让年轻人爱上京剧,光靠情怀不够。在高铁站策划京剧快闪,让旅客惊呼“原来穆桂英这么飒”;在抖音开公益课堂,直播教网友学唱腔,累计200万人围观;甚至把博物馆文物“演活”——《一念·辛追梦》里,马王堆汉墓的千年帛画化作动态舞台,观众跟着辛追夫人的魂魄穿越时空,弹幕刷满“传统文化YYDS”。
“创新不是背叛传统,而是老树发新芽。”在湖南博物院,《一念·辛追梦》进入第一批全国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培育试点项目名单。“这是由省京剧保护传承中心和省博物馆共同打造的马王堆复原动态展,是双方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对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行的积极探索,被纳入省财政厅2019年重点文化旅游项目、省文旅厅‘湖南省文旅融合示范项目’。”张璇介绍。
4月23日晚,张璇主演的新编京剧《皿方罍》在湖南大剧院首演成功。当国宝级文物“皿方罍”在戏中历经百年漂泊终于归国,演出完成时台下掌声如潮。谢幕后,有年轻观众站起来:“张老师,您让文物会‘说话’!”她望着台下的手机闪光灯,突然想起第一次登台时那个发抖的小女孩——原来,戏台真的可以很大,大到能装下历史的沧桑,也能盛下年轻的星光。
来源:中工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