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四川雅安的孙女士对着手机屏幕数着“养猪收益”时,她不知道200公里外的养殖场里,工作人员正配合骗子对着镜头表演喂猪;当湖南老农举着港澳通行证却说不出旅游计划时,民警才从手机里挖出那个承诺“200天赚6000元”的虚拟养猪App。5月26日,央视新闻聚焦“云养
当四川雅安的孙女士对着手机屏幕数着“养猪收益”时,她不知道200公里外的养殖场里,工作人员正配合骗子对着镜头表演喂猪;当湖南老农举着港澳通行证却说不出旅游计划时,民警才从手机里挖出那个承诺“200天赚6000元”的虚拟养猪App。5月26日,央视新闻聚焦“云养经济”中的骗局,揭开其层层伪装。
披着互联网+农业的外衣,实为精心设计的金融陷阱,这是“云养经济”骗局的本质。从禾元农场App卷款跑路,到多地曝光的“云养牛”“云种菜”案件,骗子们深谙现代传播密码——用即时更新的收益数字制造财富幻觉,用养殖场监控视频虚构真实场景,更用“熟人推荐返利”织就传销网络。
虽然农业农村部等四部门早已发布风险提示,但政策若仅停留在“云端”,就难以覆盖基层的盲区。有多少村民能在村委会公告栏见过“云养经济”的防诈宣传?又有多少不会使用政务App的老人在查看预警信息?即使文件发到乡镇,标语挂在村委,宣传进了广场,十来个字的标语式宣传又能起多大作用?一位乡镇干部坦言:“我们开完防非集融资动员会,转头就看见村民在朋友圈转发养猪投资广告。”
不被云上的问题绕晕,需要双管齐下。在江苏盐城,当地将反诈知识与农技培训捆绑,用“养一头猪要六个月,骗你只要六分钟”的顺口溜传播常识;在重庆百胜镇,反诈宣传小分队自创“三句半”表演,向辖区群众宣传反诈知识。这些实践印证:防骗意识的疫苗需要打在田间地头,既要科技赋能的“天罗地网”,更需脚沾泥土的“人工播种”。
治理升级仍是多方协同的老问题。金融机构应与农业部门建立资金异常流动预警机制,对涉农账户高频交易亮红灯;网络平台须压实主体责任,对“稳赚不赔”“新型农业”等宣传话术重点审核;基层治理更要培养“数字哨兵”,在每个行政村培育3-5名懂网络、知农事的防诈明白人。陕西宁强公安开好警民“院坝会”, 助推“四下基层”抓群防,今年以来,摸排调处各类矛盾纠纷23余起,有效防止了“民转刑”案事件发生。这一事例证明,群众防线才是最牢固的防火墙。
不让屏幕里的虚拟猪圈成为新时代的“财富神话”,我们既要筑牢技术的堤坝,更要填补认知的沟壑。只有让防诈知识像种子般深埋乡土,让政策执行如根系般穿透基层,才能在数字时代守护好老百姓攥出汗水的钱袋子,而不是老百姓用血汗钱浇灌虚拟农场。央视的报道再次给各地防诈工作提了个醒:要未雨绸缪,构筑起防诈反骗的万里长城。(丁慎毅)
来源: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