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随着病情的进展,肌无力可进一步导致骨骼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及其他系统异常,其中呼吸衰竭是最常见的死亡原因1。根据起病年龄和最大运动里程碑,临床分为0(常于出生1个月内死亡)、1、2、3和4型,其中1~3型起病于婴幼儿期,表现为进行性肌萎缩与肌无力,常伴
【基本信息】女,11岁
【疾病类型】脊髓性肌萎缩症,2型
【治疗方案】2022年5月起接受第1针诺西那生鞘内注射治疗,2025年3月完成第12针诺西那生鞘内注射治疗
【治疗效果】运动能力稳步提升,肺功能显著改善
引言
1。随着病情的进展,肌无力可进一步导致骨骼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及其他系统异常,其中呼吸衰竭是最常见的死亡原因1。根据起病年龄和最大运动里程碑,临床分为0(常于出生1个月内死亡)、1、2、3和4型,其中1~3型起病于婴幼儿期,表现为进行性肌萎缩与肌无力,常伴有多系统器官损伤,生存质量低下2。提升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SMN)蛋白水平是当前SMA重要的治疗手段,以诺西那生为代表的疾病修正治疗(DMT)药物有望改变疾病自然病程,对SMA正式进入精准治疗新时代具有重要意义。山西省儿童医院武运红教授分享了一例2型SMA患儿的诊治经过,观察DMT药物治疗SMA的效果及安全性,以期为国内SMA临床诊疗实践进一步提供支持数据。病例分享
➤基本信息
患儿,女,11岁
主诉:确诊脊髓性肌萎缩症10年余,为行第1次诺西那生鞘内注射治疗
【发病经过】
患儿10年余前(7月龄)运动发育与同龄儿相同,可独坐,后运动力逐渐倒退,因不能独站,不能四爬,于2012-7-24就诊于北京儿童医院,行基因检测提示“脊髓性肌萎缩症”,未予治疗。目前不能站立、不能行走、不能独坐,头控差,不能自己上下床、双上肢不可上举过肩,活动差,不能自己穿衣,生活不能自理,智力发育正常,无感觉异常、大小便障碍,无嗜睡、烦躁、抽搐、饮水呛咳、吞咽困难等表现。
【用药史】无。
【既往史】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及接触史,否认药物及食物过敏史,否认手术及外伤史,否认输血、血制品史。
【生长发育史】患儿3月抬头,4月翻身,7-8月独坐,未能独站,随后运动能力逐渐出现倒退。现11岁可自主进食,不能独坐,头控差,无智力语言发育落后。
【家族史】否认家族中遗传病史及传染病史记载。
➤查体
身高1.55m,体重34.0 kg。神志清,精神反应可,半自主体位。头控差,肌病面容,四肢肌肉萎缩明显,双手及双足畸形明显,双侧膝关节、踝关节挛缩、内收,活动受限,双下肢肌力1+级,双上肢近端肌力2-级,远端肌力3-级,四肢肌张力低。双侧肱二、三头肌腱反射未引出,双侧膝腱反射未引出,双侧髌踝阵挛未引出。
➤辅助检查
运动功能评分:Hammersmith功能运动扩展量表(HFMSE):3分;上肢模块修订版(RULM):20分。
肺功能:极重度限制性功能通气异常,FEV1%pred 32%。
影像学检查:胸片及双髋关节:心肺膈未见著变,双髋畸形。颈胸腰正位接力:脊柱略呈S型侧弯,Cobb角约(胸段)49°,(腰段)约为57°。
➤基因检测
SMN1基因外显子7、8纯合缺失,SMN2基因的第7、8号外显子的拷贝数均为3。
➤临床诊断
脊髓性肌萎缩症(SMA),2型。
➤治疗经过
患儿接受诺西那生治疗后,HFMSE评分及RULM评分较用药前显著提升,肺功能显著改善(见下表)。
2022年5月,行第1针治疗:身高1.55 m,体重34.0 kg。双下肢肌力1+级,双上肢近端肌力2-级,远端肌力3-级,四肢肌张力低。肺功能示极重度限制性功能通气异常,FEV1%pred 32%。HFMSE评分为3分,RULM评分为20分。
2022年7月,行第4针治疗:身高1.55 m,体重38.0 kg。双下肢肌力1+级,双上肢近端肌力2-级,远端肌力3级,四肢肌张力低。
2022年11月,行第5针治疗:身高1.55 m,体重39.0 kg。双下肢肌力1+级,双上肢近端肌力2-级,远端肌力3-级,四肢肌张力低。骨盆正位片示双髋发育畸形。颈胸腰椎正位拼接片示线骨盆倾斜,脊柱明显S型侧弯,Cobb角约81°。肺功能示极重度限制性功能通气异常,FEV1%pred 34%。HFMSE评分为5分。RULM评分为24分。
2023年3月,行第6针治疗:身高1.55 m,体重37.0 kg。双下肢肌力1+级,双上肢近端肌力2-级,远端肌力3级,四肢肌张力低。全脊椎平扫+重建示脊柱明显S型侧弯。肺功能示极重度限制性功能通气异常,FEV1%pred 35%。HFMSE评分为5分,RULM评分为25分。
2023年7月,行第7针治疗:身高1.56 m,体重37.0 kg,双下肢肌力1+级,双上肢近端肌力2-级,远端肌力3级,四肢肌张力低。
2024年1月,行第9针治疗:于上海行脊柱侧弯矫形手术,并于外院注射第9针。
2024年7月,行第10针治疗:身高1.56 m,体重37.0 kg。双下肢肌力1+级,双上肢近端肌力2级,远端肌力3+级,四肢肌张力低。肺功能示中度限制性功能通气异常,FEV1%pred 68%,较前明显好转。能谱CT扫描示胸腰椎脊柱呈S型侧弯;胸腰椎椎体及附件内可见金属内固定影,局部可见少许金属伪影;胸腰椎/腰椎椎体骨质结构尚可,骨性椎管通畅。HFMSE评分为6分,RULM评分为28分。
2024年11月,行第11针治疗:身高1.57 m,体重39 kg,双下肢近段肌力1+级,双下肢远端肌力2-级,双上肢近端肌力2级,远端肌力3+级,四肢肌张力低。HFMSE评分为7分,RULM评分为28分。
2025年3月,行第12针治疗:身高1.58 m,体重39 kg。头控稳定,可自己端碗,用筷进食,可自己梳头,洗脸。双下肢近端肌力1+级,双下肢远端肌力2-级,双上肢近端肌力2级,远端肌力3+级,四肢肌张力低。肺功能示轻度限制性功能通气异常,FEV1%pred 72%。HFMSE评分为7分,RULM评分为28分。
专家述评
诺西那生作为代表性SMA DMT药物,通过鞘内注射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以提升患者体内SMN蛋白水平,维持运动神经元功能3。数项关键性临床试验证实诺西那生显著改善SMA 2/3型患儿的运动功能和上肢功能4,而长期治疗的SHINE研究进一步表明,诺西那生在婴儿型和晚发型SMA患者中展现出了长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本例2型SMA患儿病程长达10年且期间未接受治疗,首次接受诺西那生治疗后,运动功能及上肢功能即出现具有临床意义的改善。经过12针的诺西那生长期规范治疗后,HFMSE评分从基线3分增至7分,RULM评分从20分提升至28分,患儿运动功能呈持续性提升趋势。除运动功能提升外,患儿肺功能从极重度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FEV1% pred 32%)显著改善至轻度异常(FEV1% pred 72%),同时通过辅以多学科管理后患儿营养、骨骼等多系统功能亦得到一定改善,进一步验证了诺西那生长期治疗的显著获益。值得注意的是,患儿在接受脊柱侧弯矫形手术后继续使用诺西那生,未出现治疗相关不良反应,提示其良好的安全性与治疗适应性。
综上所述,诺西那生在延缓疾病进展、提升运动功能及呼吸预后中发挥核心作用,本例通过诺西那生长期治疗,实现了患儿运动能力与生存质量的双重改善,为长病程SMA患儿的综合治疗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临床范例。期待长期随访数据进一步验证诺西那生的持续获益,为国内SMA临床治疗策略提供更多循证依据。
专家简历
武运红 教授
山西省儿童医院
小儿神经内科负责人,主任医师
山西医科大学硕士生导师
中国抗癫痫药物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优生科学协会遗传学专委会委员
中国药理学会治疗药物监测研究儿科学组委员
山西医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常委
山西医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小儿神经学组副组长
山西医学会癫痫及神经电生理分会副主任委员
山西省抗癫痫协会常委
山西省抗癫痫协会生酮饮食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山西抗癫痫协会儿科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山西健康协会罕见病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山西省儿童罕见病质控中心副主任委员
山西预防医学会疫苗与免疫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主持山西省科技厅课题1项,参与省级课题8项
主持全国多中心药物研究4项
发表SCI论文5篇,中文核心期刊20余篇、参与编写论著一部
获山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参考文献:
1.北京医学会罕见病分会.中华医学杂志.2019,99(19)1460-1467.
2.毛姗姗,等.中华儿科杂志,2022,60(7) : 688-693.
3.毛姗姗,等.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2023, 30(6) : 405-410.
4.Mercuri E, et al. N Engl J Med. 2018;378:625–635.
5.Finkel RS, et al. Final Safety and Efficacy Data From the SHINE Study in Participants With Infantile-Onset and Later-Onset SMA. Annual Cure SMA Research and Clinical Care Meeting. 2024. P95.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来源:医脉通儿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