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治疗冠心病的一般措施需结合病情严重程度、危险因素及患者个体特征综合制定,通常包括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介入/手术治疗及长期随访管理。以下为具体措施的分类说明:
治疗冠心病的一般措施需结合病情严重程度、危险因素及患者个体特征综合制定,通常包括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介入/手术治疗及长期随访管理。以下为具体措施的分类说明:
一、生活方式干预(基础治疗)
1. 饮食调整
- 低盐低脂:每日钠盐摄入
- 增加膳食纤维:多吃全谷物、蔬菜、水果(如燕麦、菠菜、苹果),有助于降低胆固醇。
- 控制糖分:避免含糖饮料和精制碳水化合物,预防糖尿病及代谢综合征。
- 地中海饮食模式:以橄榄油、鱼类、坚果、豆类为主,减少红肉摄入,可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
2. 运动管理
- 有氧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或75分钟高强度运动。
- 力量训练:每周2次非连续日进行抗阻训练(如举哑铃、俯卧撑),增强心肺功能。
- 注意事项:避免剧烈运动,运动前需评估心功能,随身携带硝酸甘油。
3. 体重控制
- 目标:BMI(体重指数)控制在18.5-23.9kg/m²,腰围男性
- 方法:结合饮食调整和运动,必要时咨询营养科制定减重计划。
4. 戒烟限酒
- 戒烟:吸烟是冠心病独立危险因素,需通过药物(如伐尼克兰)、行为干预或心理咨询戒烟。
- 限酒:男性每日酒精摄入
5. 心理调节
- 压力管理:通过冥想、瑜伽、深呼吸等方式缓解焦虑。
- 睡眠管理:保证7-8小时高质量睡眠,避免熬夜。
二、药物治疗(核心治疗)
1. 抗血小板药物
- 阿司匹林:长期服用75-100mg/d,预防血栓形成。
- 氯吡格雷/替格瑞洛: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或支架术后,与阿司匹林联用(双抗治疗)12个月。
2. 降脂药物
- 他汀类: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降低LDL-C至
- 依折麦布/PCSK9抑制剂:用于他汀不耐受或LDL-C不达标者。
3. β受体阻滞剂
- 美托洛尔、比索洛尔:减少心肌耗氧量,改善心绞痛症状,降低心肌梗死复发风险。
- 禁忌:严重心动过缓、哮喘患者慎用。
4. 硝酸酯类药物
- 硝酸甘油:急性心绞痛发作时舌下含服,缓解胸痛。
- 单硝酸异山梨酯:长期口服预防心绞痛。
5. ACEI/ARB类药物
- 卡托普利、缬沙坦:改善心肌重构,降低心力衰竭风险,尤其适用于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者。
6. 其他药物
- 钙通道阻滞剂:如氨氯地平,用于控制血压或缓解变异型心绞痛。
- 曲美他嗪:优化心肌能量代谢,改善心绞痛症状。
三、介入与手术治疗(针对严重病变)
1.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
- 适应症: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药物无效的稳定型心绞痛。
- 操作:通过导管在狭窄血管处植入支架,恢复血流。
- 术后管理:双联抗血小板治疗12个月,定期复查冠脉造影。
2.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
- 适应症:多支血管病变、左主干病变、PCI失败者。
- 操作:取自身血管(如乳内动脉、大隐静脉)绕过狭窄段,重建血运。
- 术后管理:长期抗凝治疗,控制血压、血糖、血脂。
四、长期随访与危险因素控制
1. 定期复查
- 指标监测:每3-6个月检测血脂、血糖、肝功能、肌酸激酶(评估他汀副作用)。
- 影像学检查:每年1次心脏超声,必要时复查冠脉CTA或造影。
2. 危险因素综合管理
- 血压控制:目标
- 血糖管理:糖化血红蛋白(HbA1c)
- 炎症控制:检测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必要时使用秋水仙碱抗炎。
3. 患者教育
- 症状识别:教会患者识别心绞痛发作(胸痛、胸闷、放射至左肩/下颌),及时就医。
- 急救准备:随身携带硝酸甘油、急救卡片,告知家属心肺复苏(CPR)操作。
五、特殊人群治疗注意事项
1. 老年患者
- 药物剂量需个体化,避免多重用药(如抗凝药与抗血小板药联用需警惕出血风险)。
- 优先选择PCI而非CABG(减少手术创伤)。
2. 糖尿病患者
- 强化降脂(LDL-C
3. 肾功能不全患者
- 避免使用对比剂(如需冠脉造影需水化治疗),选择肾毒性小的药物(如瑞舒伐他汀)。
总结:冠心病治疗需以生活方式干预为基础,结合药物治疗控制症状、预防并发症,严重病变者需介入或手术治疗,长期随访管理危险因素。患者应与医生密切配合,制定个体化方案,定期评估疗效,及时调整治疗策略。
来源:冠心病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