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复制的沟通力:从理论到实践的全面指南》

摘要:沟通作为一门艺术,其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从人际交往角度看,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他人,增进彼此之间的信任和合作关系,避免因沟通不畅而产生误解和矛盾。同时,沟通能力也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沟通作为一门艺术,其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从人际交往角度看,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他人,增进彼此之间的信任和合作关系,避免因沟通不畅而产生误解和矛盾。同时,沟通能力也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在解决问题方面,沟通能力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协作,我们可以汲取更多的信息和思路,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此外,沟通还能提高自我认知,当我们与他人进行沟通时,我们也在不断地思考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从而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价值观和个人特点,提高自我认知。对于个人领导力的提升也至关重要,一个有良好沟通能力的人,能够更好地领导和管理他人,促进团队的合作和协调,实现个人和团队的目标。

常见的不好的沟通方式有很多种。否定式沟通表现为不管对方说什么,都给予否定,如 “不是...”“不对,你是错的”“这样行不通” 等,这种方式容易打击对方的积极性,破坏沟通氛围。打断式沟通是在对方的话还没说完时,就打断对方开始表达自己的观点,如 “我觉得...”“我的想法是这样的”,这会让对方感到不被尊重,影响沟通的流畅性。追问式沟通连续提出问题,让别人难以招架,如 “你们的薪资是多少?有五险一金么?”“你多大了?做什么工作的?工资怎样?”,可能会让对方感到不舒服和被侵犯隐私。尴尬式沟通以粗鲁、自以为幽默、低俗等方式进行,让人不知怎么接下文,比如 “你的话太多了,听我说...”“你这带病上班,是装给领导看的吧...”“天啊,你戴上这个戒指后手指就像个胡萝卜...”,这种沟通方式不仅不能促进交流,还可能伤害他人感情。

高效沟通的目标是让对方心悦诚服,而不是仅仅表面上的服从。在沟通中,很容易陷入口舌之争,对方虽然说了 “是”,但可能只是为了满足或敷衍我们,然后尽快摆脱我们,这并不是真正的认同。真正的 “心服” 是从心底认同我们的观点,双方真正达成一致,将要采取行动。例如在商务谈判中,“心服” 最终会变成合同上的签字。

实现可复制沟通力的 “三驾马车” 分别是学习科学理论、掌握正确方法和刻意练习。通过学习科学理论,我们可以了解沟通的本质和规律,为沟通提供理论支持。掌握正确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在实际沟通中更加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解他人的需求。刻意练习则是通过不断地实践和反思,提高我们的沟通能力,使其成为一种可复制的技能。

任何一种沟通都是为了实现尊重和合作。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合作往往变得困难。这是因为我们常常以自我为中心,总觉得自己是对的,期望别人按照我们的想法和要求做事。一旦对方不配合,我们就容易产生矛盾和冲突,进而引发愤怒情绪。但究其根源,这种愤怒其实是内心恐惧的表现。我们需要从根源上探寻自己内心对恐惧的反应,才能理解为什么我们把别人与自己的合作看得如此重要。

真正的尊重,是从对方的视角去看他们所经历的一切,也就是了解对方此刻的存在状态。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一点,并接纳对方的所作所为,那就是对对方最大的尊重。同时,尊重也包括尊重自己。尊重自己并非意味着超强的自律或自控,而是爱自己、了解自己、关注自己,感受和接纳自己此刻的状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与他人沟通时保持心平气和。

沟通有四种模式:委屈讨好型、控制强势型、忽视无助型和尊重合作型。

委屈讨好型总是把别人的需要放在第一位,对自己的需要关注较少,就像 “老好人”。控制强势型只关注自己的需求,对他人关注极少。忽视无助型既不关心自己的需要,也不关注他人的需要。而尊重合作型则会积极平衡自己与他人的需要,这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沟通模式。

从关注情绪和信息的维度来看,也有四种模式:知心大姐型、拒绝沟通型、冷面杀手型和沟通专家型。

知心大姐型对信息关注度很低,只关注情感和关系,虽看似知心,但可能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冷面杀手型永远只谈实际问题,不谈感情,如《穿普拉达的女王》里的女主编米兰达,对人尖酸刻薄,员工稍有失误就开除。拒绝沟通型既不谈感情也不谈信息,一些工程师和程序员就常如此,只关心自己的事,很少主动沟通。而沟通专家型既照顾对方情感,又懂得处理实际问题,能做到 “百分之百的尊重和百分之百的坦诚”。

例如,孩子闹着要跟妈妈玩,但妈妈正忙,没时间陪孩子玩。妈妈耐心地告诉孩子:“宝贝,妈妈知道你此刻一个人很无聊,很想跟妈妈玩(尊重)。但是,妈妈现在真的很忙,如果妈妈现在陪你玩的话,妈妈的工作就完不成,这样妈妈就会被开除,失去工作,我们就没钱买东西了。所以,妈妈现在要先工作,工作完成了再陪你玩(坦诚)。”

在沟通中,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三个问题,明确沟通目标,避免变成情绪发泄。比如夫妻二人讨论春节期间去谁家过年,若忘记目标,就容易变成互相指责、扒底陈年往事,甚至闹着离婚。而正面例子如黑帮电影中,两个帮派对峙时,中间人会提醒双方回到最初的目标上,即 “大家都是为求财,何必这么打打杀杀,伤了和气”。

想找到沟通目标,要时刻提醒自己三个问题:第一,要为自己创造什么?第二,要为对方创造什么?第三,要为双方的关系创造什么?

例如,樊登老师有个会员,客户拖欠他 100 万元,已经拖欠一年多未付款,他在学了设定沟通目标的方法后决定试一试。去之前他设定好三个问题:“我要为自己创造什么?” 把钱要回来,100 万回不来,50 万也可以。“为对方创造什么?” 让对方感受到诚信的重要,让对方获得一个诚信的口碑。“为双方的关系创造什么?” 希望双方能 “不打不成交”,还可以继续合作。与对方沟通后,对方不但痛快地把 100 万给了他,两人还开心地大喝了一顿。

不尊重对方的沟通方式有很多种,比如给对方贴标签,孩子数学题做不出就说 “你真笨”;忽略对方的感受,爸爸带女儿在沙滩上玩得很开心,妈妈在一旁看书,突然说该回家了,女儿没玩够,妈妈却不顾女儿感受,说爸爸没时间陪玩就拉起女儿走;用威胁的口气说话,如 “你不让我玩游戏,我就跳楼”;喜欢和人攀比,说 “你看看你的表哥,上的名牌大学”。

暴力沟通存在多种形式,如道德评判、进行比较、回避责任和强人所难等。这些形式在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比如看到前面车里从车窗丢下废纸,第一反应是 “没素质”,这属于道德评判;“你看看邻居家的孩子,考上名牌大学了,你怎么就不行?” 这是进行比较;“这件事,我不得不这样” 属于回避责任;“这件事是为你好”“如果你不这样做,我就怎样怎样” 则是强人所难。为避免暴力沟通,可以使用特定的公式:“我观察到... 我感觉... 是因为... 我请求”。例如,丈夫很晚才回家,妻子可以这样说:我观察到你最近回来的很晚(陈述看到的事实),我觉得很难过(讲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因为我希望和你聊聊天,这样有家的感觉(把自己产生情绪的理由,平静而清晰的表达出来),我希望你能在 9 点之前回家,可以么?(提出明确的请求)。

人类的大脑分为三个层次。最核心的一层为脑干,也叫爬行动物脑,主要负责人的心跳、呼吸、睡眠等生理活动;中间一层为脑缘部分,也叫情绪脑,主管人的情绪、记忆等感性活动;最外层为大脑前庭,也叫理性脑,主要负责人的语言、逻辑、认知、反射、意识等高级思维活动。脑缘中有个部分叫杏仁核,它的主要功能是产生、识别和调节情绪。当人体遭受到强烈的外界刺激时,杏仁核会做出两种反应:要么冲上去拼了,要么撒腿就跑。我们应避免让杏仁核在受到刺激时产生不良反应,培养钝感力,像具备钝感力的人那样从容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伤痛,继续坚定朝着自己的方向前进。

奖惩式沟通在工作生活中很常见,比如在考试前,家长对孩子说,“这次如果考 100 分,我就带你出国去旅游”“你要是考不了全班第一,我什么都不给你买”。这种方式有多种弊端,首先会破坏双方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在生活中,孩子的安全感和信任感来自父母无条件的爱,在职场中下属的成就感主要来自工作中的成绩和上司的赏识,而奖惩式的策略会破坏这种信任感。其次,会打压对方的内驱力,使对方把注意力聚焦在要做的事情或结果上,从而掩盖了内心的价值和动力。再者,会剥夺合作的快乐和愿望,把双方变成 “对立” 关系,不再是合作者或朋友的关系。最后,会让对方学会 “交换”,父母与孩子之间最重要的是无条件的爱,奖惩式沟通会让孩子以为只有满足某些条件父母才会爱自己,同时孩子也会用 “交换” 的方式回应父母。

心理学上的 “踢猫效应” 告诉我们,情绪是可以传递或相互感染的。在沟通中,我们可以通过重复对方所说的话和标注对方情绪来引导对方情绪,产生共鸣。重复对方的话,也叫 “趋同行为”,这是一个信号,表明双方开始紧密联系,步调一致,开始建立起趋向信任的和谐关系。心理学家里卡德。怀斯曼对服务员的进行观察研究,发现使用重复方法的服务员,比使用积极肯定方法的服务员平均多得 70% 的小费。标注对方情感,就是准确的说出对方此刻的感受,“标注” 的第一步就是探知对方的情感状态,然后用冷静、平淡且不带任何偏见的语言描述对方的情感,对方会感受到尊重,从而在面前放松下来。标注消极情绪,有助于削弱消极情感;标注积极情绪,则可以巩固积极情感。

当需求得不到满足时,情绪就会产生,情绪是需求未满足的外在表达。例如孩子总玩手机不写作业,家长生气是因为期望孩子听话学习的需求未满足;丈夫半夜回家,妻子愤怒是渴望陪伴的需求未满足。如果长期忽视对方需求,情绪会累积,可能导致沟通不畅甚至关系破裂。我国离婚率不断增高,一个核心原因就是夫妻沟通问题,关键在于忽视对方感受和需求。关注对方需求是沟通的重要话题,要看到他人行为背后的需求,避免对方情绪积累,实现有效沟通。但并非满足对方所有需求,要透过表象洞悉真正需求,如孩子玩手机可能并非只是想放松,而是渴望关注和陪伴。很多人在沟通时只关注策略,如家长不让孩子玩手机、老板不答应员工升职加薪,却没发现背后真正需求。只有了解对方内心深层次需求,才能形成情感共鸣。以金惟纯先生为例,他发现大女儿欺负小女儿是因为觉得自己只关心妹妹,太太抱怨是因为陪她时间少,当他满足了太太和大女儿的需求后,家庭关系变得和谐。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类的需求包括朋友、集体、归属感;放松、休息、快乐;关注、理解、倾听;学习、探索、发现;选择、自由、自我;被认可、信任感、安全感;支持、尊重、爱等。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其中认知需求和审美需求介于尊重需求和自我需求之间。生理需求如食物、水、空气等,是人类维持生存的最基本需求;安全需求包括人身安全、健康保障等;爱和归属感需求包括被爱和热爱他人、交友融洽等;尊重需求表现为自尊和受到别人尊重;自我实现需求是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和才能,追求自我理想的实现。

良好的沟通往往从自己开始,若自己内心需求未满足,很难与他人形成良好的沟通。在沟通中,我们要调整自己的状态,首先要发掘自己的需求,安抚自己的需求。了解大脑构造有助于我们理解自己的需求,大脑分为脑干、哺乳动物脑和大脑前庭,杏仁核是情绪开关,容易让人做出傻瓜式选择,基底核是潜意识所在,也会绑架我们。意识到被杏仁核或基底核绑架时,要提醒自己关注需求,调动大脑前庭和大脑皮层,让基底核藏入好的沟通方式,养成习惯。任何学习都有四个过程,从不知道也不会到知道也不会,再到既知道也会,最后到不知道也会,这是一个从大脑皮层进入基底核的过程。

心态富足的人在需求未得到满足时,能看到更多选择的可能性。例如在一次演讲中,教授发现台下高管闷闷不乐,因为他们在周末被公司安排来上课。教授引导他们思考,虽然不能决定来不来听课,但可以选择用不同的心情度过这一天,可以选择继续不高兴,也可以尝试听内容找乐趣。富足心态的人会看到更多可能性,收获更多,而心态匮乏的人则会因需求未满足而情绪糟糕,抱着消极态度。

营造顺畅的沟通氛围,关键在于找到共同目的。共同目的可以是共同的利益、认知、爱好及感受等,它不仅能让双方产生安全感和亲近感,还能让对方感受到我们对其的关注。当双方短期目的难以统一时,我们可以塑造一个长期的共同目的。塑造共同目的的本质是寻找联结,让对方觉得我们重视他们这个人,而非仅仅关注谈话目标。比如,商人在沟通中若只惦记对方的钱,而不顾及对方这个人,就很难建立良好的沟通氛围。

在谈话初期,对比说明是一种有效的沟通方式。它通过阐明自己的目的、对比说明以及寻找两全其美的方法,来消除对方心理上的不安,缓解紧张气氛,安抚不良情绪,并积极寻找第三种选择。

例如,儿子沉迷游戏,爸爸也常打游戏,妈妈可以这样向爸爸提出要求:

阐明自己的目的:“我希望孩子爸爸以身作则,多给予配合,让儿子少看一会手机、少玩一会游戏。”对比说明否定部分:“我并不反对你和孩子一起玩游戏,我也不是因为这件事而抱怨你。可是孩子玩太多游戏很容易影响他的学习和视力。”肯定部分:“我只是希望孩子能减少玩游戏的时间,否则会影响他的视力。”寻找两全其美的方法:“不如我们共同给孩子设定一个时间范围,比如 20 分钟。同时,我也希望你作为爸爸能做个表率。”

标注对方情感是准确说出对方此刻的感受,从而赢得对方的接纳。“标注” 的第一步是探知对方的情感状态,然后用冷静、平淡且不带任何偏见的语言描述对方的情感。比如可以用 “看上去”“听起来”“似乎” 等句式走进对方心里,让对方感受到我们的尊重,从而在我们面前放松下来。如果对方不同意我们的标注,可以退一步说:“并不是实际情况就是这样,你说的是看起来情况似乎是这样。”

道歉和拔刺是保证沟通氛围安全的有效方法。当对方被激怒时,道歉是最好的选择。道歉不是丢面子或软弱,而是一门艺术和智慧。拔刺则是在对话开始时,把我们认为对方可能不满的地方说出来,拔掉对方心里的刺。例如,在沟通前,如果我们觉得某个问题可能会引起对方不满,可以先主动提及,降低对方的心理预期,从而使沟通更加顺畅。

在沟通过程中,大脑中有两个核,一个负责管理氛围和情绪,另一个负责管理信息和内容。很多情况下,沟通障碍并非源于谈话内容本身,而是双方对话的方式和气氛。因此,当气氛不对时,我们应先关注情绪,通过一些方法如心律共鸣营造气氛,调整气场。比如可以学学神奇女侠的姿势、练习瑜伽或者采用其他高能量姿势,来提升自己的气场,缓解紧张气氛,为良好的沟通创造条件。

长颈鹿具有高、反应慢、心脏大三个特点。高意味着站得高、看得远,不会被眼前的小事所纠结,能够明确沟通的目的,不被他人情绪左右。比如在公司培养新员工时,不能因员工一时的错误就否定其未来,而应从长远角度看待。反应慢可以用钝感力来解释,具备钝感力的人能从容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伤痛,坚定地朝着自己的方向前进。与钝感力相对的是敏感力,过于敏感的人容易被情绪左右,沟通方式可能伤人或被人伤害。心脏大则是心大,凡事大大咧咧,不往心里去,不计较得失,只活在当下,活得淡然。

观察:只讲事实,不加入评判。把看到和听到的东西准确地描述出来,使用 “我看到……”“我听到……” 等句式,避免使用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如 “你从来不……”“你总是……” 等,以免变成评判。不带评判地观察,才能发现事情的真相,如著名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所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感受:说出真实感受,挖掘真实需要。直接、清楚地讲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如 “我觉得很难过”“我感到很失落” 等,避免夹杂个人情绪。感受的背后潜藏着需求,不把感受表达出来,需求就不会被挖掘出来。要学会分辨感受,真实的感受是自己受到的感觉,而不是被别人怎么样。行动:提出具体可执行的请求。请求要具有可操作性,不能笼统或带有攻击性、贬低意味。比如将 “你以后能不能少惹我生气” 换成 “下次可以在 8 点前回家吗,玩的太晚不是很安全。” 也可以提出问题,和对方一起想办法,因为办法是对方想出来的,会更有动力去做。

在沟通中,质疑式提问往往会让被提问者感觉像是站在法庭上接受盘问,这种方式不利于沟通的顺利进行。例如,当技术员小王和新来的主管 A 聊天时,主管 A 说:“今天怎么坏了那么多货?全是水印”,小王回答:“后工序洗得不干净”,A 接着问:“那你为什么不早做准备呢?” 这样的质疑式提问容易让小王感到自己的能力和人品受到质疑,从而伤害到他的自尊心。真正的沟通高手会避免质问式提问,因为提问的目的是引发思考,而不是将自己的答案或解决方案直接告诉他人。要满足自己和对方的表达需求,让沟通更加顺畅高效。

启发式提问是向对方提出启发性问题,帮助对方打开思路,寻找真正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提问方式可以激发对方的责任感和对自己现状的认知,因为一个缺乏自我责任感和自我认识的人很难改变自己和现状。一个人改变自己的标准路径是觉知、接纳和改变。通过启发式提问,让对方知道自己有哪些问题,接纳自己的现状,从而激发行动的动力。例如,当朋友抱怨今年划片的中学不好,不知道该怎么办时,可以用启发式提问引导对方思考,如问 “你想要达成的是什么?”“现状是什么?”“有哪些可供选择的方法和路径?” 等,帮助对方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直接给出建议。

启发式提问分三个步骤:询问目标、询问现状、询问可选择的方法和路径。询问目标时,可以用 “你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你希望自己实现什么样的目标?” 等问题,如果对方的目标很宏大,可以引导对方将目标量化。询问现状时,帮助对方理清当下的状况,如 “你现在是什么状况?”“你有哪些困难?做了哪些努力?效果如何?” 等。询问可选择的方法和路径时,可以问 “你打算怎么做?”“你下一步的行动是什么?”“你还需要谁的支持和帮助?” 等。在提问过程中,要让对方意识到他才是主角,充分调动他的责任感和思考。

在沟通时,很多人不愿倾听的主要原因是放不下自己。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的权利,但要倾听对方,就需要放下自己的态度,融入对方的世界,并努力克制自己也想表达的欲望。在倾听过程中,可以通过一些方法如深呼吸、提问、复述等来提高倾听效果。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关注,要及时给予对方一些反馈,比如点头、微笑或简单的认可等。出色的倾听可以分为三步:深呼吸,平稳情绪,将注意力集中到谈话者身上;提问,适当给与对方反馈,引发对方思考;复述,保证自己接受的信息是完整的。

打造沟通无错区可以从五个方面入手:将冲突看成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对和错上,而是寻找解决冲突的路径;相信你的需求可以获得满足,拥有富足心态,确信通过沟通对方会满足自己的需求;相信需求可以引出解决方案,找到双方的需要,引出解决冲突的办法;用合作和联结化解冲突,专注于对方的感受,让对方觉得你关心他,从而化解冲突;对有效方法庆祝,对无效方法学习,用成长型思维看待问题,当方法有效时给自己鼓励,无效时视作学习的机会。

在沟通中,我们的肢体语言往往会不经意地暴露内心的情绪和状态。缺乏自信的手势可能会让对方察觉到我们的不安和紧张。例如,十指交叉通常被认为是一种自信的表现,但当内心紧张或缺乏自信时,十指就会交叉紧扣。此外,搓手掌或双手不停摆弄一件物品,往往是在缓解内心的压力。在沟通时用手摸脖子,也是一种紧张、无助、不安的表现。了解这些肢体语言的含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在沟通中暴露内心的恐惧。

微表情是一种瞬间的面部表情,它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真实情绪和态度。当你跟人说话时,如果对方几乎不看你,通常表示对方对你的话没兴趣,或者企图掩盖自己的某种表现。咬嘴唇是自我怀疑和缺乏自信的表现。摸鼻子是不想与你继续交谈或很反感。在媒体上看到一些名人或明星,在面对一些问题时会紧闭双唇,嘴角向后拉升,这种微笑的含义其实是否定对方,即 “我不太赞同你的意见” 等。通过观察对方的微表情,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对方的情绪和态度,从而调整自己的沟通方式。

眼神是心灵的窗户,它可以透露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视线下移是在掩饰自己的胆怯和不自信,会让他们产生消极的心理和自我否定,说话做事缺乏主见、唯唯诺诺,很容易被人驾驭和支配。眼球快速转动是恐惧的表现,说明此刻对方内心非常慌乱和不安,甚至感动恐惧。面对这种情况最好以轻松的微笑和缓和的语气来安抚对方的情绪。瞳孔的大小会随着接受信息的刺激程度而改变,如果看到好的东西或感到恐惧或愤怒时,瞳孔会放大,看到的事物让人不快,瞳孔会缩小。了解眼神所透露的心理活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对方的情绪和需求,从而更好地进行沟通。

在进行一些具有挑战性或比较有压力的沟通之前,可以做一些 “扩张型姿态 “来激励自己,帮助自己增加能量,提升自信。比如双手握拳、双臂高高举起,挺胸抬头,敞开怀抱等。这些高能量的身体姿态可以让我们感受到自己的力量和自信,从而更好地应对沟通中的挑战。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练习瑜伽等方式来改善身体内的激素水平,从而提升自己的气场和自信。

心理暗示是一种通过语言、行为或环境等方式来影响自己或他人心理状态的方法。在沟通中,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对方点头和用缓慢语速说话等心理暗示方法调节状态。如果自己在发表某种观点或说服对方,可以多创造一些让自己和对方点头的机会。当我们急于表达自己观点的时候,语速会加快。因此如果能放慢自己的语速,清晰、有条不紊地说话,会给对方一种暗示:自己正在自信地阐述自己的观点。通过这些心理暗示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调节自己的状态,提升沟通的效果。

文字沟通具有多方面的优势。首先,它给彼此留出思考反应的时间。与口头沟通相比,文字沟通不会像对话那样需要立即做出回应,接收者可以在阅读信息后,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和分析,然后再给予回复。这有助于避免因仓促回答而产生的误解和错误决策。

其次,文字沟通增加了沟通的可信度。俗话说 “口说无凭,立字为证”,书面的文字记录可以作为凭证,在需要的时候进行查阅和核实。尤其是在商务谈判、合同签订等重要场合,文字沟通的这一优势更加明显。

最后,文字沟通搭配语言沟通效率更高。例如在开会之前,把会议议程及会议议题以书面形式发送给对方,可以让参会者提前了解会议内容,做好准备。这样在会议中,大家就能更加有针对性地进行讨论,提高会议效率。

(1)沟通目的要明确:在进行文字沟通之前,我们必须明确为什么要写这封邮件、信息或文档。同时,要清楚地知道希望对方看后有什么反应,以及最终要实现的目标是什么。只有明确了这些问题,我们才能在文字表达中更加有针对性,避免模糊和歧义。

(2)传递信息要完整、准确:文字沟通要确保信息准确传达,减少误解和歧义。我们应避免使用模糊或含糊不清的表达,选择具体、明确的词汇。在发送前,要反复检查文字,确保没有错误和遗漏。同时,文字沟通能记录重要内容,方便回顾和查证,这也要求我们在表达时要完整地传达信息。

(3)行文简洁,重点突出:文字沟通应简明扼要地表达核心意思,避免冗余和复杂词汇。使用简单句和短句,提高阅读流畅性和理解度。突出关键信息,用加粗、斜体等方式进行标注,去除无关紧要的细节,保持内容精炼。遵循逻辑顺序,使内容条理清晰。例如,在商务邮件中,我们可以先明确主题,然后简洁地阐述问题和需求,最后提出具体的行动建议。

(4)语言表达恰当、合理:根据不同的沟通对象和场合选择合适的语言风格和用词。在商务场合,要正式、专业,注重礼貌和准确性;在社交场合,轻松、友好,注重情感表达和共鸣;在学术场合,严谨、客观,注重逻辑和论证;在私人场合,亲切、自然,注重真实和坦诚;在紧急场合,简明扼要,注重快速传达关键信息。同时,要注意语气友好、尊重,避免过于生硬或傲慢。措辞要准确、清晰,避免使用模糊或含糊不清的表达。适时使用幽默或轻松的语气,缓解紧张氛围,但要注意适度,避免过度使用降低沟通效率。此外,标点符号能准确表达语气和情绪,增强文字感染力。善于运用标点符号,能让文字沟通更加精准、生动。段落长度适中,避免过长导致阅读疲劳。使用标题和子标题,清晰划分内容层次。合理使用列表和编号,增强信息条理性。保持格式统一,提升整体美观度。突出关键信息,使用加粗、斜体或颜色标注。恰当使用表情符号可缓解紧张气氛,拉近沟通距离,但要注意选择适合的表情符号,避免误解。

(1)会前准备要充分。明确会议主题、目的和议程等至关重要,这能为会议的高效进行奠定基础。就像卓越管理者会前做好会议策划一样,要考虑会议是否有必要召开,结合公司管理制度和问题的重要紧急程度做出决策。同时,给参会人留足准备时间,还可以征集参与方的意见和建议,鼓励他们会议前沟通交流,如同在准备一场重要的战役,充分的准备能增加胜利的几率。

(2)与会人员角色明确。参会人员要遵循少而精的原则,与会议主题有关联的人可以参会,但尽量不让无关人员参会。会上,谁主持、谁召集会议、谁做记录要分工明确。这就如同一个交响乐团,每个演奏者都有自己明确的职责,才能共同奏响和谐的乐章。

(3)学会换位思考。《增长黑客》里的增长小组设计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启示。小组成员由不同部门的专业人员共同组成,设立小组的目的是实现高效沟通,专注目标增长。他们要完成一件任务时彼此之间配合起来特别容易,因为每个成员都非常清楚自己部门的做事方法,一旦某个环节出问题,小组成员就能立刻拿出本部门解决相应问题的最佳方案。这就像在拼图游戏中,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手中的那块拼图的位置和作用,才能快速拼出完整的画面。

(4)会议要充满创意。用头脑风暴的方法,集思广益。《斯坦福大学最受欢迎的创意课》提出 “头脑风暴法”,明确会议讨论的具体问题,问题越具体、越详细越好。召开会议之前,每个人都先形成一套解决方案,即使不全面也没关系。每个人介绍自己的方案时,其他参会人对提出的意见不讨论、不评价,即使有经验证明不可行,也不要急于否定。就像在一个创意工坊中,各种奇思妙想不断涌现,为解决问题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5)流程科学有序。英国思维大师爱德华。德博诺教授提出 “平行思维法”,可用来引导会议流程,让会议变的科学有序。例如可以按照五步走的会议过程,从增进关系到共享信息,再到分析研讨、创意发想,最后达成决策共识。在分析研讨时,可以运用 “空 - 雨 - 伞” 法则,避免讨论偏离主题,确保会议始终围绕核心问题进行。

六顶思考帽是平行思维法的一个工具,假设我们头上戴着六顶帽子,分别是红帽子、蓝帽子、黑帽子、黄帽子、白帽子和绿帽子,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思维方式。

蓝帽子指代的是指挥官,担任会议主持人的角色,给大家讲清楚会议主题、纪律和规则等,会议结束也由其做总结。同时,他也决定参会人员的角色,可以每人一顶帽子,也可以大家一起逐次带上各个颜色的帽子。就像卓越管理者会议中的主持人,是会议的纲,只有纲举才能目张。

白帽子代表理性和数据。当大家戴上白帽子时,就只说与这件事有关的事实和数据,冷静地分析实际情况,罗列各种数据,避免出现谁对谁错的争论。

黄帽子代表乐观的、有希望、有建设性的观点。在会议上,大家要讨论事情有优势、有价值、有好处的一面,提供积极、乐观的信息,凡事都要往好处想。但也要让戴 “黑帽子” 的人发言,增强他们的参与感。

黑帽子代表着否定、怀疑,就是批判性思维。在会议中,“黑帽子” 要提出做某件事的风险有多大、失败率有多少、最坏的情况是什么等有价值的信息,防止决策的盲目性。同时,也要让他们说说会上讨论的这件事的优点,增强参与感,避免视觉窄化。

红帽子代表感受、直觉等,鼓励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情绪。在会议中,大家可以凭借直觉判断事情是否可行,不必阐述原因,为决策提供一种感性的视角。

绿帽子代表生机和希望,需要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出各种解决方法。在大家戴上绿帽子时,要用跳跃性的创意思维进行思考,为可能的风险因子和困难情况想出一些新的点子。

组织高效演讲最有效的方法是《高效演讲》中提到的三个方法:坡道、发现和甜点。

坡道是演讲刚开始引起听众兴趣的几句话。构建坡道的几种技巧包括提出一个听众关心的问题;运用 “想象” 这个词,比如 “你们可以想象一下这样一种情况”;讲一个有趣的案例或小故事引出话题;引用一些令人意外的统计数据。就像在演讲的开场铺设一个引人入胜的坡道,让听众迅速进入状态。

发现是演讲的主体部分,就是自己的见解和观点,观点最好是三个,最多不超过五个,三个观点之间最好有逻辑关系,比如时间逻辑、分类逻辑等。可以用有价值的论点、震撼性的故事、科学的实验或统计性数据等作为观点被阐述出来,为演讲的核心部分。

甜点是演讲的结尾部分,用来引起听众的情感共鸣,为听众营造一种感觉,比如紧迫感、诱惑感、惊喜感等。就像在演讲收尾的升华,用甜点唤醒用户的感性,达到首尾呼应的演讲效果。

来源:人性解码0212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