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2月9日,“GLP-1两大巨头”诺和诺德和礼来公司旗下的明星产品口服版司美格鲁肽(诺和忻)和替尔泊肽(穆峰达),在美团平台同一日开启全网首发预约通道,其中口服司美可下单,替尔泊肽可预约到店服务,周内有望开放预售送药到家。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杨燕 北京报道
随着各大电商平台的上线,原本只活跃在社交平台上的“减肥神药”越来越触手可及。
12月9日,“GLP-1两大巨头”诺和诺德和礼来公司旗下的明星产品口服版司美格鲁肽(诺和忻)和替尔泊肽(穆峰达),在美团平台同一日开启全网首发预约通道,其中口服司美可下单,替尔泊肽可预约到店服务,周内有望开放预售送药到家。
在此之前,减重版司美格鲁肽(诺和盈)也已于11月17日在国内正式上市,诺和盈和穆峰达的上市申请分别于2024年6月和7月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
一位药企研发负责人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成熟的GLP-1类药物新增减肥适应症的操作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做出一款best in class的产品出来,尤其是用在减肥这一适应症上,需要过硬的数据来打开市场销路。
“减肥神药”成热潮
《华夏时报》记者浏览各大互联网买药平台发现,目前降糖版司美格鲁肽(诺和泰)和减重版司美格鲁肽(诺和盈)在电商平台上均可搜索到,但价格相差较大,同样是1.5ml的注射液后者价格是前者的三倍左右。
一位正在使用诺和盈的消费者告诉《华夏时报》记者,自己咨询相关医生了解到,减重过程中为了患者在用药过程中比较耐受,类似药物往往是从较低的剂量开始滴定,慢慢增加剂量,诺和盈初始剂量为0.25mg,后续会慢慢地提高注射剂量至0.5mg、1mg,最终达到1.7mg的维持剂量。
WHO相关数据显示,全球超过10亿人患有肥胖症,其中6.5亿为成年人,3.4亿青少年和3900万儿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预计2025年中国超重及肥胖人数将突破2.65亿人。
肥胖往往并非单纯的外在表现,通常还伴随着2型糖尿病、心脏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慢性肾病、非酒精性脂肪肝等并发症。在“以瘦为美”的社会风气下,肥胖和外形息息相关,“减肥”不仅代表着健康,更是大众对于美这一名词的追逐方式。
礼来糖尿病与肥胖症部门执行副总裁兼总裁迈克·梅森(Michael Mason)表示,仅在美国,就有370亿美元的直接医疗费用花费在与肥胖相关的并发症上,例如2型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血脂异常等,以及超过一万亿美元的间接年度成本,肥胖和超重的人的医疗保健费用是正常人的2.7倍。
尽管已登陆各大电商平台,但“减肥神药”作为处方药的一种,仍然需要医生开具处方,同时进行严格的诊断评估才能用药。国金证券研报显示,司美格鲁肽在临床试验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胃肠道反应,通常为恶心、便秘、腹泻和呕吐,但大多持续时间较短,且多为轻中度。
一位三甲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在使用司美格鲁肽等GLP-1类产品时需要注意的除了胃肠道可能产生肠梗阻之类的问题外,它对于甲状腺和胰腺进行刺激的风险也值得警惕。
此外,很多消费者并未经过医生面诊就自行进行注射,这种行为风险性很大,在实际使用前,医生必须了解清楚消费者是否存在相关家族病史,并同步进行相关的身体检查。该医生强调,
出于安全性考虑,不建议有胰腺炎病史的患者使用GLP-1类产品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通过什么方式在短时间降低体重,其实都很容易带来一些副作用,例如脱发、脂肪肝、皮肤弹性下降、维生素缺乏、皮肤色素沉着等不良反应。
国产厂家何时入局
2005年,世界上第一个GLP-1产品百泌达(艾塞那肽注射液)上市,由礼来负责在华销售,当时还是一天打两针,后来这款产品被礼来转给了BMS,BMS又给了阿斯利康,目前在市场上占有率已经非常低了。
从艾塞那肽开始,GLP-1类似物药物开始逐渐冒头,礼来推出百泌达后,诺和诺德做了利拉鲁肽,礼来紧接着推出了度拉糖肽,诺和诺德又做出了司美格鲁肽。
日前,礼来宣布旗下最新一代GLP-1产品替尔泊肽在和诺和诺德司美格鲁肽(商品名Wegovy)的3b期临床试验SURMOUNT-5头对头研究中全面胜出。
“两大巨头”你追我赶的同时,国内药企同样整装待发。公开数据显示,目前全球临床在研的近100多款GLP-1类药物中,有一半来自国内药企。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减重效应良好外,GLP-1药物在心血管风险、糖尿病肾病、阿尔茨海默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外周动脉疾病等多种疾病领域均展现出巨大潜力。尽管如此,不能否认的是,糖尿病以外,目前全球GLP-1市场的高速增长仍然主要由减肥需求驱动。
不久前落幕的第九届医药创新与投资大会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教授提出,一方面,企业可以选择跟随已被市场验证的安全赛道,如开发司美格鲁肽的生物类似物,以继承其已有的疗效和安全性数据。另一方面,企业也可以勇于偏离主流赛道,探索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尽管这可能伴随着更大的风险。
纪立农强调,当前减重药物的研发热潮虽然推动了GLP-1RA及在其基础上的其他产品的研究,但也给非GLP-1类治疗CKM(心血管-肾脏-代谢综合征)药物的研发蒙上了阴影。他认为,未来的药物研发可以跳出当前的热门靶点,以寻找更多对改善临床结局有效的药物。
勃林格殷格翰心肾代谢疾病治疗领域医学负责人朱文静同样表示,尽管国内众多企业仍聚焦于肥胖这一热门赛道,但代谢相关的脂肪性肝炎、慢性肾病和慢性心衰等疾病的治疗领域仍存在着巨大的空白。她认为企业可以将治疗目标从短期的减重扩展到长期的心肾保护,通过深入的临床研究来验证药物的临床价值,从而为患者带来更为全面的治疗选择。
纪立农指出,当前国际社会对于肥胖问题的认知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肥胖已不再被单纯视为体重增加的问题,而是被重新定义为一种具有临床意义的疾病,其诊断需结合体重增加、功能障碍及心理障碍等指标。这一转变不仅影响了肥胖的诊疗标准,也促使国际上开始重新审视减重药物的报销问题。
对于未来GLP-1类药物市场的表现,摩根大通相关研报指出,预计2030年全球GLP-1药物市场年销售额将超过1000亿美元。
见习编辑:姜雨晴 主编:陈岩鹏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