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为什么会失眠?是因为压力大、想太多、神经衰弱,还是单纯“天生睡不好”?当越来越多的人在深夜辗转反侧,失眠正逐渐从一种偶发状态,演变为群体性的健康隐患。
人为什么会失眠?是因为压力大、想太多、神经衰弱,还是单纯“天生睡不好”?当越来越多的人在深夜辗转反侧,失眠正逐渐从一种偶发状态,演变为群体性的健康隐患。
有人说睡不好是“命不好”;有人认为“人老了就该睡少”;也有人把失眠归咎于床垫、手机、噪音等外在因素。可这些解释真的合理吗?人真的会无缘无故睡不着吗?
事实并非如此。医学研究表明,失眠从来不是偶然,而是内外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它既可能源于心理情绪,也可能与内分泌、神经系统功能、肝肾虚损等生理状态密切相关。
现代人对失眠的理解,依然停留在“表面”,却少有人深入探究其“根本”。许多看似偶发的睡眠困扰,其实都可以在身体内部找到逻辑清晰的解释。
从临床角度看,失眠并非一种独立疾病,而是多种躯体疾病、精神障碍或生活方式问题的表征。常见表现包括入睡困难、频繁夜醒、早醒、睡眠质量差、醒后疲乏等。
医学界将其分为原发性失眠和继发性失眠,前者多与心理因素相关,后者则常与基础疾病或药物使用有关。失眠不是病,但它往往是病的“信号”。
在中医理论中,失眠被称为“不寐”,其病因多与心脾两虚、肝郁化火、肾阴不足、痰热内扰等证型有关。
中医认为,“心藏神,神不安则不寐”,即心神不安是导致入睡困难的关键。现代研究也已证实,睡眠质量直接受到自主神经系统调节的影响,而这一系统与情绪、内分泌、免疫密切相关。
从西医角度来看,神经递质的失衡,如褪黑素、5-羟色胺、γ-氨基丁酸(GABA)的分泌异常,是导致睡眠障碍的生物学基础。
例如,长期焦虑会激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增加皮质醇水平,干扰褪黑素分泌,进而扰乱昼夜节律。这一机制说明,心理压力并非简单的“想太多”,而是真实影响睡眠的生理路径。
除去神经功能因素,肝脏代谢异常亦与失眠密切相关。临床上,许多长期睡眠不佳的患者,在肝功能检查中发现轻度转氨酶升高或脂肪肝表现。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肝气不畅则气机郁结、化火扰心,终致心神不宁。特别是在春季肝气旺盛之时,失眠就会愈发明显。因此,肝脏功能的稳定与否,往往决定了一个人能否安睡。
此外,甲状腺功能异常、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也更容易出现睡眠障碍。
尤其是甲亢患者,交感神经长期处于兴奋状态,加快心率、提高代谢,导致入睡困难;而高血压患者若夜间血压控制不佳,会频繁夜醒,甚至出现“清晨高血压”现象,进一步破坏睡眠节律。
在生活方式方面,睡前使用电子设备、咖啡摄入过量、熬夜不规律等行为,正在加剧现代人的失眠问题。
屏幕蓝光会抑制松果体褪黑素的分泌,打乱生物钟节律;高糖高脂饮食则可能引发夜间消化系统负担,加重夜间交感神经活跃,难以入眠。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习惯,正在慢慢掏空人们的睡眠。
值得注意的是,失眠不仅仅是“睡不好”,它还可能是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的信号。在精神科门诊中,超过80%的抑郁症患者伴有严重失眠,且往往以早醒为主。若将失眠仅当作“生活节奏紧张”的副产物,而忽略其背后的情绪问题,极易延误诊治。
面对失眠,许多人寄希望于快速见效的安眠药,如佐匹克隆、艾司唑仑、地西泮类药物。这些药物虽可短期缓解症状,但长期使用存在耐药性、依赖性、认知功能影响等风险。从专业角度出发,认知行为疗法、中医调理、生活规律干预,才是更为本质和安全的治疗手段。
在中医调理中,酸枣仁汤、归脾汤、天王补心丹等经典方剂,常用于治疗心脾两虚、阴虚火旺引发的失眠。配合针灸、耳穴压豆、推拿按摩等疗法,能有效改善睡眠质量。同时,通过调节脾胃运化、疏肝理气、养心安神,实现整体机体功能的调和,是中医治疗失眠的优势所在。
日常生活中,改善失眠的关键在于建立稳定的作息规律,避免午睡过长,保持适度运动,晚饭不宜过饱,睡前避免思虑过度。此外,冥想、呼吸训练、泡脚、温水沐浴等放松方式,均有助于稳定神经系统,提升入睡效率。
从医学经验来看,许多患者在长期失眠之后,才逐渐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尤其是那些看似“功能正常”的年轻人,白天精力尚可,但夜晚总是难以入睡,这种隐性的“亚健康失眠”状态,极易转变为慢性疲劳综合征、焦虑障碍和抑郁状态。
必须强调的是,失眠不可怕,可怕的是忽视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人不会无缘无故睡不着,一定是身体或情绪出了问题。如果始终无法入睡,不妨反问自己:是否有未解决的情绪?是否存在内分泌紊乱?是否忽视了身体的某些信号?
睡眠,是人体最基本的修复机制。睡得好,才能稳定免疫,清除代谢废物,维持大脑功能的正常运作。一个人的睡眠质量,与其整体健康状况息息相关。
因此,失眠不是症状本身,而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科学认知、理性应对、系统治疗,才是解决之道。对于常年睡不好的人而言,最需要的不是一颗安眠药,而是一种对身体真正负责的生活态度。
参考文献:
[1]张晓峰, 王玉洁, 李红. 认知行为疗法对慢性失眠症患者情绪与睡眠质量的影响[J].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24, 33(2): 128-132.
[2]周晓燕, 李莉, 王新. 不同中医证型失眠患者昼夜节律变化及治疗对策[J]. 中医药导报, 2023, 29(12): 89-93.
[3]王海燕, 刘志刚, 马玉. 睡眠障碍与肝脏代谢功能的关系研究进展[J].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23, 31(5): 410-414.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人初无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