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上亚冬会,“尔滨”以大赛名义继续红火|共同体

摘要:《共同体》是中国之声决胜时刻联合体育大生意推出的体育商业主题对话节目,以“求同存异,聊聊大家共同关心的体育热点话题”为口号,每周一期,逢周五晚上10:00于中国之声《决胜时刻》栏目期间播出。

明年2月到哈尔滨,来一场上午看亚冬会比赛、下午亲身上冰上雪的酣畅体验。

《共同体》是中国之声决胜时刻联合体育大生意推出的体育商业主题对话节目,以“求同存异,聊聊大家共同关心的体育热点话题”为口号,每周一期,逢周五晚上10:00于中国之声《决胜时刻》栏目期间播出。

还有不到60天,2025年哈尔滨亚冬会就将正式揭幕。一年前,哈尔滨通过冰雪名片一度成为“网红城市”。一年后,亚冬会又将为哈尔滨冰雪运动发展带来什么助力?哈尔滨的经验又如何值得其他省市的冰雪行业借鉴?12月13日,第177期节目讨论亚冬会对中国冰雪产业的推动作用。参与的“闲话者”是中国之声记者张闻,哈尔滨体育学院教授、黑龙江省冰雪产业研究院院长张贵海,体育大生意高级作者林苑。

本文为本期节目精华内容摘录。

“网红”与“大赛”标签互为加持

张闻:2025年2月7日,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将在哈尔滨揭幕。一年前,哈尔滨通过优质的冬季旅游服务,在全国范围内输出了一波“尔滨”品牌。今年在大赛加持下,哈尔滨的雪季会有怎样的新精彩?亚冬会对国内冰雪产业又会带来哪些推动?这是今天要聊的主要话题。

我们首先顺着去年的“尔滨热”来聊。哈尔滨去年是以网红姿态吸引了全国、特别是南方的众多游客到来。以往我们讨论体育大赛,总会提到“大赛遗产”。但这个冬天的亚冬会,是不是反而大赛先承接了一笔“网红遗产”?

林苑:我认为是有承接的。东北辽吉黑三省是传统的冰雪大省,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冰雪相关业态提供了天然发展的基础。在这背景下,哈尔滨在上个雪季火了,带出了“南方小土豆”等新名词。今年雪季,哈尔滨旅游依然热门,在一些第三方机构的统计中成为冬季热度涨幅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城市,可以说再次成为冬季的顶流。

一直以来,一时间成为过“网红”的城市并不少。但是有的城市只能红一阵子,可能是因为当地不能把自身的特色产品或服务做长久,“网红”相关的产业未实现可持续发展。而这个雪季“小土豆”们继续踊跃来到东北,可以看出哈尔滨自身的一些独特优势得到有效发挥。冰雪资源的独特性肯定是因素之一。

另外哈尔滨是我国唯一的“双亚冬之城”,它和其他承办过大型冬季赛事的城市尤其是东北城市,一起凝聚出一种北方冰雪文化气质。2022年北京冬奥会、2007年长春亚冬会、1996年哈尔滨首次承办亚冬会……近三十年的积累,冰雪文化通过办赛方方面面地影响到很多人,形成了大家对冰雪的向往,东北更加是焦点目的地。这时候实际上我们看到过去的大赛对哈尔滨的网红化也有不少作用,“网红遗产”本质上仍然可以被视为“大赛遗产”。

2025年哈尔滨亚冬会标志

图源:亚冬会组委会

张闻:张教授可以从本地视角来分享一下吗?近年哈尔滨冰雪宣传或冰雪服务有哪些升级?为什么突然火了?这股火怎样承接到亚冬会的举办?

张贵海:哈尔滨冰雪旅游火爆出圈不是偶然事件,而是一件积累性事件。实际上哈尔滨冰雪旅游的发展探索过程,已经持续了60年。这60年里,东北的本土艺术、本土体育、本土时尚、本土民俗文化……这一系列的因素不断地融合发酵,让哈尔滨冰雪旅游的红火更具可持续性。

至于近年来,哈尔滨在冰雪营销方面也做了不少尝试,线上线下相结合、自媒体融媒体相补充。线下方面,我们每年冬季来临之前,都会组成各种宣讲团、推广团,或者以产业联盟、冰雪旅游联盟的名义,到全国各地与当地的旅行机构对接,推广哈尔滨冰雪旅游产品。线上方面,我们很好地把握住自媒体“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信息源”的特性,通过我们的优质产品和服务触发到外地游客的认同。其中有的游客拥有自媒体人、网红大咖的身份,他们制作的内容在整个哈尔滨冰雪魅力的传播链条上起到很好的放大作用。其他更大群体的旅客则以口口相传的经典形式帮助我们宣传。种种因素最后促成了哈尔滨近年的冬季火红现象。

上午观赛,下午上雪

张闻:国内冰雪产业借助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契机,有了真正意义的长足发展,“三亿人上冰雪”的目标已经完全变成现实。近两年冬天,越来越多人的运动或娱乐名单中加入了“滑雪”这个选项。之后,在自身的服务水准和网红流量的共同加持下,哈尔滨去年通过地方文旅出圈。那么这个冬天,赛事和文旅资源应该怎样进一步结合在一起呢?

张贵海:我相信今年哈尔滨会在传统旅游的基础上,从体旅融合这方面实现新突破。大赛的落地会带动参赛消费和观赛消费。以参赛选手及各类工作人员为例,他们在比赛前后都会有一系列熟悉场地、熟悉环境、熟悉风俗等实践,这就已经形成了多样化的旅游活动。还有来看比赛的观众,他们基本也都会安排观赛以外的其他城市体验活动。这将令今年的哈尔滨旅客群体中,带有体育倾向性的受众比去年显著增加。

张闻:我有一个更具体的问题。如果一个地方举办大型冬季运动会,那它那些滑雪场是不是在办赛期间需要封场?例如亚冬会期间,我能够既在亚布力滑雪、又在亚布力看比赛吗?

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

张贵海:这方面我们在赛事组织前期就做了预案。就以主持人提到的亚布力为例,办赛是硬任务,但我们不能因为办赛让整个亚布力景区的旅游受到影响。所以我们既要保证亚冬会赛事安全、顺利地举办,也要保障景区内市场主体的经营。譬如亚布力锅盔山三座山峰,大锅盔是亚冬会的主要赛场,以承办赛事为主。二锅盔、三锅盔则以旅游接待为主。景区内的雅旺斯滑雪场、新亚布力滑雪场等中小型滑雪场,今年会重点承担旅游服务。这些雪场今年都有所改造,雅旺斯滑雪场就新建了地形公园,还开发了夜场滑雪项目。

整体而言,像亚布力这种大型滑雪度假村,今年是以同时满足运动型、体验型、旅游型的旅客为目标,让比赛效果和经营效果双丰收。

张闻:想想就兴奋,上午在亚布力看苏翊鸣滑雪,下午继续在亚布力自己滑雪,既满足观赛需求,也满足参与运动的需求。

张贵海:是的,滑雪水平高的朋友说不定还能上午看完苏翊鸣,下午就模仿他的比赛动作。

黑龙江冰雪旅游开发积淀过百年

张闻:近日,中央区域协调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推动东北地区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实施方案》。张教授之前在接受总台的电视节目采访的时候,就谈到东北各地有不同的资源性差异、人文性差异、生态性差异、产业性差异。您可不可以介绍一下,哈尔滨相对于其他北方地区来说,在冰雪运动发展方面有哪些独特的资源优势和人文优势?

张贵海:对外地人包括众多南方人来说,东北区域好像一片具有高度同质性的区域。然而有句话叫十里不同天,东北地区面积广阔,区域内的互补性差异其实也非常突出,涉及到您刚才提及的资源、人文、生态、产业等方面。那么说到哈尔滨或者黑龙江,在冰雪运动方面的优势性资源有哪些呢?

第一,黑龙江是中国最早开发冰雪旅游的省份,有很好、甚至堪称全国领先的冰雪旅游开发经验和人才资源。中国第一个雪场是1907年在黑龙江玉泉北山建设的,距今已经超过110年了。可见本地在冰雪旅游开发方面的历史渊源。

第二,黑龙江多年来一直区域性地开展“百万青少年上冰雪”活动,因此整个社会对冰雪的认知程度、熟知程度、认可程度都比较高。

黑龙江长期注重培养青少年冰雪运动受众

第三,黑龙江两次举办亚冬会,而且分别是我国第一次举办亚冬会和第一次有城市两度举办亚冬会。同时黑龙江也是承办各类冰雪项目的世锦赛、世界杯赛事的数量最多的省份。所以黑龙江乃至哈尔滨,其场地资源、场馆资源都具备保证重大国际赛事举办的先决条件。

以及,哈尔滨这座城市具备众多时尚性的文化元素。它的中西合璧、兼容并蓄的文化特质,能赋予哈尔滨冰雪运动更独到的体验。

张闻:正如本届亚冬会,2023年才确定承办,2025年初就能办起来。这也是哈尔滨多年以来冰雪产业、冰雪运动深厚积淀的结果。

明星选手宣传作用不断升级

张闻:除了亚冬会之外,2024-2025冬天国内还将落地近30项国际性冰雪赛事,例如北京刚刚办完自由式滑雪和单板滑雪的大跳台世界杯、国际滑联速度滑冰世界杯。两位是否有留意到,这两年国内冰雪行业在利用重大赛事宣传冬季运动的过程中,采用了一些新的机制或者模式?

林苑:我的感受主要是关于如何用好明星运动员的资源。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是我觉得明星运动员的宣传作用正在从更多维度发挥。过去主办方采用明星运动员宣传,主要强调运动员的成绩和竞技要素。而如今,运动员在赛事在地化推广中起到的作用已超越体育范畴,辐射至文旅、时尚零售等多个领域。因此,在比赛策划之初,许多主办方就将明星运动员纳入赛事传播框架。

从早年的鸟巢举办“沸雪”、请过肖恩·怀特等奥运冠军,到现在国内各级别冰雪赛事的全面开花,无论是国际还是全国性质的高规格比赛中,都可见诸如谷爱凌、苏翊鸣、林孝埈等奥运冠军和重量级明星担纲C位。当地也确实从明星效应中获得了票房增长、酒店入住率提升等实实在在的利益。用好运动员资源能深化比赛传播,长远来看,也有利于各地在发展的过程中去传递、发扬户外的生活方式。

苏翊鸣出战北京举行的单板滑雪大跳台世界杯

图:何震

其他宣传机制方面,我还留意到目前业界不断地加大强调冰雪运动对孩子健康成长的意义。冰雪运动的粘度是非常强的,所以许多地方发展冰雪运动的话,都会把青少年以及年轻人作为非常重要的一个着力点来进行培养。孩子接受能力很强,相比年纪大的人对冰雪运动可能前期会有恐惧心理,孩子对冰雪是天然的喜欢,是不害怕的。家长要培养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的话,行业人士常常会建议家长带孩子看比赛,或者让冰雪运动陪伴他们成长、帮助他们建立一套健康的心理支撑体系。

张闻:是的,我知道很多家长带孩子看冰球、学冰球,就是因为觉得这个项目既有高强度对抗、也强调团队合作,认为这个项目有助于下一代成长。张教授,您又怎样看现在利用大型赛事宣传冬季运动的新切入方式?

张贵海:北京冬奥会之后,中国冰雪运动的整体发展正在跻身进世界前列。现在我们国家有很强的能力,去举办冬季项目的重大国际赛事。而且办赛主体正在悄然发生变化,从过去的政府主导向政府引导的方向转型,企业、市场主体对办赛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社会对举办赛事的认同感也特别强,从而突显赛事的指标性、引领性和示范性。不断有群众通过赛事爱上一项运动、形成一种消费习惯,体育消费的群众基础越来越强。可见冰雪赛事所引领的产业粘性和市场粘性都在提升,这是赛事对冬季运动发展所做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冰雪产业资源不仅仅维系于自然冰雪

张闻:随着大众对冬季运动的粘性加强,冬季运动的市场也在不断扩大。有机构估算,2024年中国冰雪产业规模将达到9700亿元,可以说破万亿在即了。两位可以分别分享一下,这条“万亿赛道”中您最关注哪一个垂直领域的未来发展?为什么会专门关注于这一方面?

林苑:我认为有一个非常紧急的问题,就是雪季缩减。由于全球气候变暖、降雪量减少,全球一些中低海拔山区的滑雪季正在缩短。今年法国有一家大型滑雪胜地,这个冬天要关停,直接导致两百多个工作岗位的消失。再加上有环保专家认为“全球沸腾”的时代要来了。在这背景下,我个人最关注的是冰雪行业的四季运营。也就是怎样将季节、气温对冰雪运动的影响降到最低,怎样让大家一年四季都能畅玩真冰真雪。

从室外的滑雪场到不受天气限制的室内滑雪场,不同的场地主体在规划四季运营的时候有不同的思路。比如一座室外滑雪场做四季运营,它的目标实际上是让大家四季都上山,把冬季那些餐厅、索道、酒店等设施在夏天也利用起来。那么这种场地的运营方式可能会在夏天不下雪的时候,做一些骑行、徒步、户外探索的内容。相对冬季运营来说,夏季运营的客单价可能没那么高。但是当客人夏天愿意来的时候,可能就形成客人对这个场地的粘性,冬天他们又会来玩。

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则是另一个有代表性的例子,它的夏天运营不是提供夏天的项目,而是把真冰体验移植到夏天。2024年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开始运营室内冰雪馆,这座馆子还改了个名字叫“冰雪小世界”。它采纳了国际最先进的冰雕与雪建设计理念、技术以及工艺,精心打造了9大主题区域和13项体验活动。这些区域和活动融合了冰雪、光影、娱乐、互动等多重元素,并巧妙运用了声光电特效, 使得广大游客即便在炎炎夏日也能享受到“一秒穿越冬季”的神奇体验。

苏翊鸣出哈尔滨冰雪大世界梦幻冰雪馆

图源:哈尔滨冰雪大世界

张贵海:我们一般将整个冰雪产业划分为冰雪体育、冰雪文化、冰雪旅游和冰雪装备制造四个考察维度。从产业的增值性和普及性来讲,现在冰雪旅游的热度比较高,因为它的大众化一面更加显著。但是冰雪体育的引领性也很强,在体旅融合的大发展趋势下,冬季运动赛事由微众、小众,向大众、普众过渡,从而增加整个冰雪产业体系中的消费人数和消费潜力。

刚才林苑提到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意味着自然冰雪资源的布局受到冲击,未来冰雪运动、冰雪旅游资源的稀缺性可能增大。这种稀缺性也创造了市场增值的机会。但是从整个冰雪产业的未来来说,除了自然性的冰雪,还有人工性的冰雪。目前用人工冰雪替代自然冰雪的建设幅度比较大,包括上海、广东甚至海南都在见室内冰雪运动场所。这种场所与休闲体育、旅游康养结合起来,也是冰雪产业发展的纵深之处。

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是,现在冰雪体育的产品,无论是比赛、场馆还是器械装备,大多数都是器物性产品。其实冰雪体育还能衍生出精神产品,去创造新的消费癖好,包括影视和游戏。国外早就有不少开发商在做滑雪主题的电子游戏,评价还不错,已形成一种消费模式。综合来说,我认为我们发展冰雪产业的过程中,不但要看到器物性的冰雪资源,还要擅长发现非器物性的冰雪资源,从而扩充我们的发展空间。

张闻:正如张教授所说,每条垂直赛道一旦深挖下去,都有商机可寻。近年我们已经目睹冰雪产业从小众到大众,从一季红到季季红,相信未来冰雪产业的发展也会更加绵远悠长。感谢两位今天作客共同体,我们下期节目再见,也提前邀请大家,亚冬会期间去“尔滨”看一看。

注:如无注明,本文所用图片来自Osports全体育和Pexels

来源:体育大生意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