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相难看!育儿补贴还没到手,母婴产品就连夜涨价,钱进了谁口袋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8-05 09:46 2

摘要:国家刚出育儿补贴的时候,很多年轻人都觉得这下生育的成本要低很多了,想着每年3600元的补助能减轻点养娃压力,结果新政策还没发布多久,很多人就发现母婴产品好像全新涨价了。

[下雨]国家刚出育儿补贴的时候,很多年轻人都觉得这下生育的成本要低很多了,想着每年3600元的补助能减轻点养娃压力,结果新政策还没发布多久,很多人就发现母婴产品好像全新涨价了。

打开线上购物软件,发现奶粉、尿不湿、辅食甚至连奶瓶都涨价了,这下很多人就开始抱怨了:这育儿补贴还没发到手,某些商家就开始坐不住了,这么快就开始涨价。

为啥这些母婴产品会全线涨价?

这两天很多的宝妈们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上个月还在某购物平台以191元的价格买了一罐奶粉,结果这个月再看,这款奶粉价格直接飙到269元,你没听错,涨了整整78块,问客服为什么,回答一套标准话术:之前有活动,现在恢复原价了。

可问题是,她常年关注这款奶粉,哪有什么恢复原价之说?明明就是补贴政策一出,奶粉的价格就跟着上涨,这还不只是个别现象,一位网友分享:本来每个月固定买的一款纸尿裤,两包34片装的,原来257元,现在涨到了318。

很多客服的回应都是618结束以后,价格开始回调,可她买了七个月,从来没涨这么狠过,更关键是,她家宝宝用惯了这款纸尿裤,轻易换别的怕红屁股,怕不适应,只能认栽继续买。

这种涨价不是小打小闹,而是从奶粉到尿不湿,甚至到奶瓶都开始涨价,很多宝妈在社交平台上吐槽说,英氏的辅食也涨了,奶瓶也贵了几十块,甚至国外代购的同款奶粉还比国产便宜,有人直接吐槽:不是不支持国货,而是这割韭菜的意图太明显了。

企业当然有说法,品牌客服几乎统一口径,说是促销力度变化,活动不同,不是涨价只是恢复原价,还有线下门店说没接到涨价通知,一问三不知,甩锅踢皮球,反正怎么解释都绕不开价格确实涨了这个事实。

家长们最怕什么?不是花钱,而是被当成韭菜,被当成钱包,育儿成本本来就高,一罐奶粉四五百,一个月要用三四罐,纸尿裤几百,辅食几十,衣服玩具也是支出,国家好不容易出个补贴政策,是想帮一把,不是给企业开一扇割韭菜的窗户。

3600元看着不少,但一年平均下来也就300块一个月,按现在这节奏,一次奶粉和纸尿裤的涨幅就能把这补贴花个精光,到最后谁真正受益了?不是养育孩子家庭,而是这些母婴产品的商家们商家利。

更可气的是有家长分享说:自己去直播间找商家理论,结果被直播间禁言,被客服敷衍,甚至有人说出你可以买别家的的话,简直是吃相太难看。

其实国家这次推出的育儿补贴,说实话力度虽然不是特别大,但在当下这种生育意愿低迷的大环境下,已经算是相当有诚意了,尤其是对很多年轻家庭来说,这笔钱意味着国家终于开始正视养娃成本这个老大难问题了。

可惜政策刚出,企业就迅速反应,开始涨价,生怕自己没有吃到这波红利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波涨价并不是因为成本突然暴涨,要是品质变得更好了,那涨价也是合理的,但奶粉包装一样,配方没变,纸尿裤也还是那种厚薄,那这样涨价的目的就不言而喻了。

而且家长也不能轻易的更换品牌,因为不知道自己的孩子能不能适应,所以即便是涨价也还是要硬着头皮买,商家正是吃准了这一心理,于是变有恃无恐的涨价,所以家长不是不支持国产品牌,但面对这一波没来由的涨价,还有那些冠冕堂皇的解释,谁还敢闭眼买单?

相比起来,国外代购的奶粉价格反而还更稳定,有妈妈吐槽:我从澳洲代购的奶粉,三个月价格一毛没变,国产奶粉却一直在上涨,这样下去,家长的信任还能留在国产品牌身上吗?补贴没能成为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润滑剂”,反而成了新的对立焦点。

监管应该加严了

现在问题已经很清楚了,补贴是好事,问题出在某些环节的“人心”,有人打着政策的旗子干自己的事,有人钻市场的空子赚取利润,真正该得实惠的人,却被晾在了一边,这就需要更强的监管力度,而不只是仅靠消费者吐槽。

品牌企业也要知道,社会责任不只是挂在墙上的口号,想挣钱没错,但在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上,不能只惦记利润,在这样的节骨眼上涨价,哪天公众信任真崩了,反噬的还不是自己?

我们消费者也要学会灵活变通,更换更划算更实用的产品,不让自己掉入资本的“韭菜局”里面。

信息来源:

来源:陌上史无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