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他的社交媒体账号上像连珠炮一样,一口气发了四条推文,矛头直指印度——不仅威胁要大幅提高关税,更直接指责印度“倒卖俄罗斯石油,从中赚取暴利”,言辞十分激烈。
近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他的社交媒体账号上像连珠炮一样,一口气发了四条推文,矛头直指印度——不仅威胁要大幅提高关税,更直接指责印度“倒卖俄罗斯石油,从中赚取暴利”,言辞十分激烈。
印度媒体《第一邮报》的主持人帕尔基·夏尔马在8月5日的节目中,对特朗普发起了强硬的回击。
她面对全国观众,斩钉截铁地说出“特朗普无法霸凌大国印度”时,那份坚定瞬间点燃了无数印度观众的热情。这句话就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印度的社交媒体上引起了广泛讨论和持续反响。
这场你来我往的口水战,表面上看是石油买卖和关税高低的争论,但明眼人都明白,这背后是一场大国较量的深水博弈。
权威发布
印度被夹在中间,一边是保障国家机器运转的能源安全,一边是支撑老百姓生计的经济命脉,每一步都像走在布满荆棘的钢丝上,稍有不慎就会摔得很惨。
压力之下,印度国有四大炼油巨头——它们加起来控制着全国超过六成的炼油能力——很快暂停了购买俄罗斯原油。乍一看,这似乎是印度向美国压力低头了?但细看账本,事情没那么简单。俄乌冲突刚开始时,俄罗斯为了找买家,给了印度高达30%的折扣,这诱惑太大,让印度成了俄罗斯海运原油的最大买家。可到了今年7月,这个折扣大幅缩水,只剩下可怜的每桶2到3美元,算下来比从中东买油还贵15%到20%。所以,国企们这波“撤退”,更像是精明的商人发现买卖不划算了,果断收手,跟政治压力有多大关系,真不好说。
但私营企业并没有跟着停下。像信实工业、纳亚拉能源这些巨头,手里握着跟俄罗斯签的长期合同,稳稳地包揽了印度近六成的俄罗斯石油进口量。这种“官方暂停、民间照买”的“双轨制”,明显是印度政府想出来的巧妙应对——既能在表面上对美国说“你看,我配合了”,又没真的把自己这条重要的能源路子堵死。
8月4号他又开火了,这次火力更猛,指责印度不仅买俄油,还把买来的油拿到市场上转手倒卖,“赚取暴利”。
虽然他没拿出具体证据,但这话彻底暴露了美国的真实想法:它不仅要掐断俄罗斯打仗的资金来源,还想彻底改变全球石油买卖的格局,逼着印度彻底放弃俄罗斯,乖乖去买中东或者美国自己的油。
特朗普说到做到。8月1日,美国的关税大棒就狠狠砸了下来。印度出口到美国的智能手机、化工品、药品原料等价值900亿美元的商品,通通被加征了25%的关税。这还没完,更狠的是后面跟着的“惩罚性条款”:只要印度还敢继续买俄罗斯石油,美国随时保留权利再加税!这简直就是在印度脖子上套了根绳子,买油就等于主动交罚款。
印度的股市指数应声下跌,卢比汇率剧烈波动,逼得印度央行不得不紧急出手稳定市场。澳新银行算了一笔账,光是这25%的关税,就足以让印度2026年的经济增长少掉0.4个百分点,同时会让印度的贸易收支(经常账户)不平衡(赤字)变得更严重。高盛更直接,马上下调了对印度经济增长的预期,还补充说“贸易前景不明朗带来的冲击,可能比关税本身还要严重”。
这一棒子,实实在在地打在了印度的软肋上。印度每年出口的商品里,有22%是卖到美国的。像皮革、珠宝这些行业,对美国市场的依赖度甚至超过了60%。更要命的是,印度的制药、电子元件这些产业,正指望着靠美国市场来升级技术、融入全球产业链呢。这25%的关税一加,等于直接把这些产业向上爬的梯子给砍断了。
莫迪政府表面上姿态强硬,喊着“不屈服”,但心里头苦得很——要是完全按美国的意思办,国内几百万农民可能就会被美国便宜的农产品冲垮;可要是硬顶着关税不低头,印度制造业想升级换代、变得更强的梦想,恐怕就要泡汤了。
印度外交部也紧随其后,强调印俄关系“稳定且牢固”,买俄罗斯石油“完全是为了国家利益”。这些话说得很漂亮,但再华丽的辞藻也掩盖不了印度在战略上的尴尬处境。
想想看,印度军队86%的武器都来自俄罗斯,全国用的石油有33%靠俄罗斯供应——这两条线,简直就是印度的命根子。要是真听了美国的话,彻底断了俄罗斯的油和武器零件,结果会怎样?T-90坦克、苏-30战机这些主力装备可能因为缺零件变成废铁趴窝,油价暴涨更会让普通老百姓的日子雪上加霜。
特朗普对这些弱点非常清楚,他甚至一边敲打印度,一边还顺手给巴基斯坦递了个“大礼包”:能源合作协议外加关税减免,这明摆着是在印度视为自家后院的南亚地区挖墙脚,戳印度的痛处。
再看看隔壁中国,面对美国几乎同样的关税威胁,人家不仅稳稳地维持着每天200万桶的俄罗斯石油进口量,还做成了件更厉害的事——超过六成的交易直接用人民币结算!不仅如此,中国还通过军演、管控稀土出口等手段,展示出强大的稳定应对能力。
中印两国的不同反应,揭示了一个冰冷的事实:印度那种试图在美俄之间左右逢源的“摇摆外交”,在真正的压力面前,反而招来了更严厉的打击。它引以为傲的“战略自主”(即独立决策),在美俄两大国的夹缝中,显露出了一个中等强国难以避免的局限性。大国梦很美,但现实这堵墙,有时候撞上去真的很疼。
它更像是在强行给全球贸易“划线站队”,要把世界硬生生分成“听话的”和“不听话的”两大阵营。看看那份长长的关税清单,简直像一张“分封榜”:日本、韩国这些铁杆盟友,享受15%的“优惠价”;加拿大这个邻居,却被罚到了35%;巴西更惨,总关税率高达50%(虽然一些关键商品被网开一面)。
而印度,不幸地成了这场全球供应链“阵营化”进程中最显眼的推手。它的挣扎和困境,恰恰印证了美国重塑全球供应链的决心有多强——这决心不光冲着俄罗斯去,更深层的目的,是要削弱印度作为“中国+1”(替代中国部分供应链)角色的吸引力,最终强化美国自己对全球产业链的掌控力。
当澳新银行的报告忧心忡忡地写着“印度对外资的吸引力在下降”,当伯恩斯坦的分析师直接发问“这仅仅是长期恶化的开始吗?”,全球的大公司们其实已经在用脚投票了。他们正悄悄地把生产线,从可能被关税风暴波及的印度,转移到越南、印尼这些看起来“更安全”、关税负担更轻的地方。
夏尔马那句“无法霸凌”的豪言壮语,在印度的街头巷尾回响,鼓舞着人心。但老百姓的日子,终究不是靠口号就能过好的。菜市场里洋葱价格噌噌往上涨,加油站门口排起一眼望不到头的长队,出口工厂门口贴出的裁员通知……这些才是普通人每天能真切感受到的“大国博弈”的温度。
印度主播可以对着镜头怒斥“霸凌”,莫迪政府也可以高调宣扬“战略自主”,但关税战背后那条赤裸裸的规则,千百年来从未改变:在国际政治的牌桌上,你的尊严值多少钱,终究得看你手里握着多少真本事(硬实力)。
特朗普的关税大棒,砸碎的不只是印度精打细算的经济算盘,它也让巴基斯坦意外捡到了地缘政治的好处,更衬托出中国推进人民币结算时的从容淡定——这场争端,早已超越了石油买卖和关税高低的层面。
它变成了一面镜子,清晰地照出了像印度这样的新兴国家,在当今这个动荡重组的世界秩序中所面临的挣扎:要么,你手里得有别人离不开的硬货(筹码),要么,你就得在日益分化的阵营夹缝里,小心翼翼地寻找自己能活下去的那条窄路。印度的困境,给所有怀揣大国梦想的国家提了个醒:在这个强权政治重新抬头的时代,光靠喊口号是挡不住关税大棒的。
真正的“大国尊严”,起点在于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在这盘全球大棋局上,究竟有几斤几两的分量。
来源:史韵烽火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