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筱丹桂(1920-1947年10月13日),嵊州长乐人,出身贫寒农家,曾在钱家词堂小学读了两年书。10岁那年,家里托舞台钱伯森师傅招进,到嵊州崇仁镇“高升舞台”科班学戏,拜喻传海为师。先学老生,后师傅看她嗓音甜美,叫她改学花旦。筱丹桂也真行,天资聪颖文武戏剧得
筱丹桂(1920-1947年10月13日),嵊州长乐人,出身贫寒农家,曾在钱家词堂小学读了两年书。10岁那年,家里托舞台钱伯森师傅招进,到嵊州崇仁镇“高升舞台”科班学戏,拜喻传海为师。先学老生,后师傅看她嗓音甜美,叫她改学花旦。筱丹桂也真行,天资聪颖文武戏剧得心应手,舞台班长十分欣赏她,未曾出科就让她挂头肩旦。
在老宁波人的记忆里,关于筱丹桂演戏的传奇故事可以说家喻户晓。据记载:筱丹桂是从1931年至1940年期间,曾在宁波兰江、天然舞台、大光明、商业大舞台演过戏。那么请我容我属一道来。
1931年,宁波江北火车站(现江北公园)建成一座小戏院,老板陈锡春取名兰江戏院。
1933年12月,在江北火车站对面的车站路旁,投资一万多元兴建兰江戏院。
1936年-1937年,因让地拆屋,兰江戏院迁建到现人民路上。
当时因宁波人很喜欢看“绍兴戏”(越剧),陈锡春老板就托人请来了“高升舞台”女子的笃班,这些演员年龄多数才十二、三岁,却文武戏文都会演。班长裘光贤担心这群孩子学戏只一年多,在城市演戏太嫩怕压不住台面,于是派人到绍兴,请来了第一科班已出名的花旦赵瑞花来当客师。这使己是头肩的筱丹桂,能暗地里认真学习客师的演技,赵瑞花与筱丹桂相处几日,便觉得她人乖巧灵活,叫老师嘴甜,嗓音优美,是可培养之才,就悉心把自己的艺术传授给她。(客师的意思:早期越剧第一代女班艺人被邀请去其它剧团指导或表演的艺人。)
1931年,筱丹桂第一次来到江北岸宁波兰江戏院演戏,然而,只演了不到一个月就回家乡去了。
第二年,又来兰江演出,时间更短就匆匆转到乡下流动演出去了。也许这就是科班学员演戏的磨合阶段,让演员与观众相互有欣赏的机会。
徐玉兰大师回忆筱丹桂时说:“一次听说,祠堂里来了一班越剧“高升舞台”的演员演戏,因为我喜欢看越剧戏文,就逃学爬墙进去看她们演戏,尤其是喜欢花旦筱丹桂演戏文里的小姐,当时脑子想,我最好也去学戏,唱花旦的戏。戏文演完了我赖着不肯回家,与筱丹桂和她的师姐妹,商芳臣、张湘卿、周宝奎、贾灵凤、等二十余位姑娘一起聊天。我问筱丹桂你学戏苦不苦?她说:不苦很喜欢,也很幸福。商芳臣对我说:你真好有书读,我们却小小年纪出来唱戏,讨生活。我回答她们其实我不喜欢读书,喜欢出来学戏唱戏文。徐大师与这帮姐妹们相处后更坚定了出去学戏的信念”。
1945年徐玉兰与筱丹桂《浮生六记》剧照
第三次来兰江演戏是1934年早春,她15岁已能掌握剧中人物的性格,她在《玉蜻蜓》中饰王志贞哭图,用越剧传统老调“四工调”带哭兼唱的哭调演唱,如泣如诉,催人泪下,感动了台下观众,从此我们宁波人把她定位“哭旦”流传至今。后来戚雅仙大师的“哭旦”亦有筱丹桂腔的唱腔味道,她不是筱丹桂同一代演员,据她说是听着筱丹桂唱片,模仿她的唱腔成长起来的优秀演员,如此说来“四工调是为“哭调”而定的好曲调,据说是施银花把老四工调1:5改为6:3,后人称她为“四工调”的创始人。虽然现在越剧改革后出现新四工腔、尺腔、弦下腔。但越剧界仍保留传唱“老四工腔”,四工调代表性越剧唱词有《盘夫索夫》“官人好比天上月”等。
筱丹桂不但文戏唱的好,而且武戏也演得漂亮,《泗州城》中饰水母娘娘,打斗动作敏捷,矫健而优美,变化多端。以她为首的高升舞台,因此在宁波舞台初露头角。
此时,第一科班施银花客师因婚姻不顺心,来到“高升舞台”当客师。筱丹桂与施银花同台演出,又给筱丹桂带来很大的艺术进步。
第四次回到兰江演出,是同年5月,筱丹桂与“高升舞台”去杭州演出四个月后,10月再次又回到兰江戏院演出。剧目有《后朱砂》,演出主角表演出色,于是她名气在宁波流传开来。
第五次来到兰江演出,是1935年4月,班长裘光贤再次聘请施银花来担任客师外,还把小高升舞台的全体演员也调到宁波,以加强演员队伍阵容。当时头肩花旦施银花已怀孕六个多月,不久就会影响扮相。因此当排她演一些小角色和《蝴蝶杯》中的胡凤莲,《龙凤锁》中的金凤等人物时,就由筱丹桂扮演。这样筱丹桂等于是双赢,既帮了施银花的困难,自己还能在越剧舞台上大显身手。
第六次到兰江演出,是1937年,筱丹桂演出剧目有《玉蜻蜓》、泗州城》等,她的表演技艺已得到了显著提升。
后来施银花息演,筱丹桂开始挑大梁。她以扎实的武打技巧,在舞台上塑造了文武双全的候月英《文武香球》、勇敢坚强的《白素贞盗仙草》、豪爽泼辣的徐凤珠等武旦角。为越剧舞台开拓新越剧,演出《武松与潘金莲》饰举止轻浮的潘莲、《香蝴蝶》饰姿态婀娜的徐夫人等。人们因此称她为“艳旦”。
1950年初夏,施银花从舟山随丈夫王金宝去了台湾,她一心想把家乡戏花开宝岛,参加凯歌越剧团当客师,时间达四、五年,谁想后来竟然一病客死他乡。
老板何志庚联合投资商人范荣生筹集多方资金,在开明街附近的右营巷,建起了三层楼天然舞台戏院。
1938年3月,以筱丹为首的高升舞台第六次来宁波演出,首次在天然台湾演出,演出过《沉香扇》、《新梁伯》、《昭君和番》、《劈山救母》、《丁郎寻父》等戏文,在越剧舞台上创造了华采各具的艺术形象。尤其是她扮演《华丽缘》中的孟丽君、身段俊秀,风度翩翩,儒雅潇洒,略带几分闺秀娇姿,把古代才女孟丽君乔装郦丞相心情神态,细腻真切地展现在观众面前,极富魅力,深受宁波广大观众的称赞。
因筱丹桂未留下剧照就由,王文娟与丁赛君演《孟丽君》剧照代劳了
据当时《宁波商报》刊登的天然舞台广告,色艺双绝青衣花旦越剧皇后筱丹桂、多才多艺小丑冠带小丑贾灵凤、风流潇洒儒雅小生张湘卿。当年筱丹桂只有十八岁是最早冠以“越剧皇后”之人。曾有“三花即施银花、赵瑞花、王杏花”不如“一娟”就是“姚水娟”,一娟不如“一桂”就是对筱丹桂的说法。这是给筱丹桂的誉称。
筱丹桂演出广告登出后,天然舞台基本上成了专演越剧的剧场。1939年11月2日至1940年2月16日,以筱丹桂为首的高升舞台又回天然舞台,演出《珍珠衫》、《西厢记》《得女为媳》、《马寡妇开店》《孟姜女》等剧目,再次轰动了宁波城。
当时已是头肩小生的徐玉兰也在“天然舞台”演戏与筱丹桂相逢,徐玉兰对她说:在新登时我不是演员看你的戏,现在我也是演员了,以后你做我舞台上的夫人一起演戏吧!一句戏言后来徐玉兰竟然与筱丹桂在丹桂剧团合作演出,一时成为王文娟之前的“黄金搭档”,使“丹桂剧团”一跃成为当时上海四大越剧班社。俩人在一起演出《是我错》等多出戏。
地址在开明街的新街弄口,原名“新新舞台”。
据1935年7月3日 ,《宁波商报》刊登的广告中称:越剧皇后筱丹桂夜戏新编连台好戏,《少女出世》。布景彩头愈加精彩,情节离奇。
位于海曙区盐仓门外江心寺跟(今教育博物馆南侧)。据说筱丹桂在此演出过《文武香球》、《贵妃醉酒》、《碧玉簪》、《刁刘氏•操琴品香》等剧目。
1940年5月,一位混迹于越剧界的流氓张春帆看上了筱丹桂。最终在1947年10月13日,他用含恨之心给予了筱丹桂致命伤,她因此悲惨地离开了人间。
1951年5月28日,张春帆被人民政府逮捕,同年7月28日,张春帆以反革命恶霸罪被上海市军管会判处死刑。筱丹桂终于可以瞑目了。
筱丹桂是越剧十姐妹第一个去世的人,她的生命定格于27岁。办完丧事后筱丹桂遗体从上海运回嵊州,他哥哥在长乐镇外一座小山前,为她建造了坟庄,占地一亩多,建有筱丹桂墓,还有两间坟庄屋。
然而,在1966年夏秋之交,一批文革造反派将其坟墓夷为平地。据说,她的尸骨被一位好心的老农收拾,并安放在瓦罐里,但如今已无法确定其最终下落。
筱丹桂对越剧事业的贡献
首先 ,筱丹桂在越剧表演艺术上有着卓越的贡献。被誉为最早的“越剧皇后”,她塑造了众多的经典角色,如祝英台、林黛玉等,深入人心,让观众为之动容。
其次,她学习继承了施银花四工调唱腔,流传了“筱派”唱腔和演技,给越剧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
此外,她积极参加越剧改革、反封建剥削、压迫、争取演员有演戏剧场和学习课堂;具有创新改革的精神。
最后,有人说:筱丹桂是个“艳旦”我认为作为演员饰剧中角色,不能以原作者定位的人物形象来衡量演员的演绎标准,要看演员演戏的唱腔和演技鉴别她的艺术水平。她在宁波戏院十年演艺经历证明,她是一个行为端正,坚守职业道德底线的越剧艺术家。她的越剧艺术成就和人格魅力值得人们铭记和传颂,她的作品和形象永远留在我们宁波观众心中,成为越剧艺术宝库中瑰宝。
来源:奇妙圆月x9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