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西山村群英渡槽:奋斗的史诗,永不褪色的时代赞歌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8-06 12:25 1

摘要:济南南部山区柳埠街道西山村的群英渡槽,无疑是一座承载着历史记忆与时代精神的水利工程。前一时间有些农村洪灾频频、旱灾闹心的现状,让人们对这座建国后的伟大水利工程再度充满了探秘兴致。

济南南部山区柳埠街道西山村的群英渡槽,无疑是一座承载着历史记忆与时代精神的水利工程。前一时间有些农村洪灾频频、旱灾闹心的现状,让人们对这座建国后的伟大水利工程再度充满了探秘兴致。

2025年8月的第一个周末,取道103国道,心中又禁不住对这座渡槽的思念,于是七绕八绕地将车开一了景观台,发现此地已停满了私家车。农家乐门前照壁上“立下愚公志战胜大自然”的大红标语、村民墙上翻新的时代彩绘和直播宣传新标语,共同勾勒出一幅跨越半个世纪的时空对话图景。

这座始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全石砌引水枢纽,不仅以其精湛工艺震撼着当代游客,更以凝固在每一块条石中的集体奉献精神,引发人们对“良心工程”的深层思考。而且,这些泛红的麻石当年全是就地取材,村民都出义务工,共同为打造新生活,而拧成一股绳,奋力拼拚。


沿着新修的石阶拾级而下,渡槽的工程细节逐渐清晰可见。据悉,1975年,为了解决柳埠山区群众饮水和灌溉问题,柳埠公社准备把黄巢水库的水引入此地。勘测好线路,做好规划设计,立马抽调附近60余村石匠、壮工等民工,奋战两年时间,终于在977年建成了这座长约百米、高40米,上可行人下可走水的两用桥。 如今,你还能看到渡槽上镶刻的“愚公移山,自力更生”等让人群情激扬的号召。当时是没有现代化机械的,民工采用“三班倒”方式连续作业,仅靠钢钎、铁锤和木质独轮车,在零下15度的严寒中完成了石料开采与运输。


渡槽东西两侧连接着两条“生命线”:向西延伸的红旗渠主干道如同一条巨龙,钻山盘岭,将黄巢水库的清流引至此处;向东分流的支渠网络则像毛细血管般滋养着下游村庄的万亩良田。

据参加过当年建设的老人回忆,当年为抢在春灌前通水,妇女们把棉被浸湿铺在未干的水泥接缝处防冻,男劳力轮班跳进冰水里垒砌基石。”这种集体主义精神创造的工程奇迹,在2023年的暴雨灾害中再次得到验证——周边多处现代水利设施受损,而群英渡槽仅表层砂浆略有剥落。

群英渡槽的持续走红绝非偶然。其石砌工艺代表着中国传统的“干砌法”巅峰,接缝误差不超过2毫米的精度令现代工匠叹服;而“先测量后施工”“三检制”等质量管理方法,比ISO9000体系早了整整二十年。

2024年,该工程入选山东省首批工业遗产后,更引发了学界对“人民公社时期工程技术伦理”的新探讨。如果你细心的话,会在下游玉符河两和锦绣川水库旁边的山坡上能看到红旗渠的身影。由此可见当年全山东的水利工程建设开展得有多么轰轰烈烈,而且质量更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不愧为“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切实贯彻与落实样板。这种将集体荣誉感注入工程生命的做法,为当代基建提供了珍贵的精神参照。


群英渡槽在西山村这方绿色天地中以其不朽的身影,让我们传唱着那个艰苦年代全民投入水利建设的奋进之歌。石缝间倔强生长的荆柯树,与渡槽下流淌的汩汩清泉,共同诉说着一个关于时间、匠心与传承的故事。济南的很多学生经常在老师带领下此开展研学活动,孩子们触摸着冰凉的条石惊呼:“没有水泥怎么能粘这么牢?”答案或许就刻在工匠精神里。

群英渡槽这种超越物质条件的精神力量,正是群英渡槽历经五十载风雨仍焕发新生的密码,也是它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持续走红的深层文化动因。当无人机镜头掠过渡槽与周边民宿群构成的和谐画面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处网红打卡点,更是一部立体的奋斗史诗,一曲永不褪色、值得颂扬的时代赞歌。

来源:叶的旅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