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团队深入杭州调研文化遗产推动文明对话实践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8-06 16:45 2

摘要:为深入贯彻7月10日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中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与传播研究院院长、欧洲科学院院士熊澄宇教授率领课题组一行,于7月21日至25日来杭开展“以文化遗产推动文明对话的杭州实践”专题调研。此次调研旨在发掘杭州作为国家首批

为深入贯彻7月10日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中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与传播研究院院长、欧洲科学院院士熊澄宇教授率领课题组一行,于7月21日至25日来杭开展“以文化遗产推动文明对话的杭州实践”专题调研。此次调研旨在发掘杭州作为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优势,系统总结其文化遗产在促进国际文明对话中的实践经验,为我国重要遗产地提供可推广的范式。调研活动包括实地考察和系列座谈会,杭州市委宣传部大力协调相关单位参与,共同探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明对话的创新路径。

聚焦文明对话新使命

调研基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专项“以文化遗产推动文明对话的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响应中央对文明对话的高度重视。熊澄宇教授在座谈会上强调,文明对话已从敏感词成为国际共识,今年国家在元首对话、部长对话和民间学术对话三重布局下,杭州作为拥有西湖、大运河杭州段、良渚古城遗址三大世界文化遗产的城市,积累了丰富实践。课题组聚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文化遗产范围,旨在提炼“杭州经验”,助力杭州建设世界一流历史文化名城,并为中央决策提供案例支持。杭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来虹指出,此次调研是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方部长亲自牵头的重大课题,自2023年文明倡议提出后,杭州持续深化实践,今年正值文化建设工程20周年,调研成果将为系列活动提供支撑。

实地考察遗产点 解码创新保护模式

课题组先后走访了良渚古城遗址公园、杭州西湖博物馆总馆、杭州京杭大运河博物馆等核心遗产点,以及玉架山考古遗址博物馆、塘栖古镇、西泠印社(孤山社址)等相关场所。在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团队详细了解了创新“专职机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数字赋能”的保护模式,如将土地出让金的10%用于遗产保护,并建立全国首个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技术研究中心。熊澄宇院长表示,对文化遗产的解读与阐释是理解文化传承的核心,也是推动文明交流的关键举措。

课题组实地考察照片

在西泠印社(孤山社址),课题组与社委会负责人座谈,探讨篆刻申遗后的文化价值传递实践。西泠印社作为西湖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介绍了“中国印”海外主题展、西泠学堂及“图形印”项目,这些案例为文明对话提供了创意样本。熊澄宇院长指出,西泠印社的经验彰显了杭州在文化遗产传播中的国际影响力。

课题组与西泠印社社委会相关负责人集体座谈

此外,团队还参观了“幸福的院子”省级非遗点,现场观摩西湖《最忆是杭州》水上演出项目。在清水丝绵制作技艺展示中,熊澄宇院长亲身体验工艺,强调非遗活态传承对促进民间交流的重要性。

熊澄宇院长体验“清水丝绵”制造工艺

多方座谈集智慧 国际传播案例亮眼

调研期间,课题组组织多场座谈会,邀请杭州市各委办局负责人、文化遗产点代表及专家学者,围绕“文化遗产推动文明对话”主题深入交流。座谈会由市委宣传部部务会议成员周晔主持,熊澄宇教授明确了课题核心关键词:文化遗产(限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范围)、文明对话(包括论坛、出版、视频等形式)、杭州实践(需提炼“做了什么”和“将要做什么”)。

各单位分享实践案例:

良渚遗址管委会:创新“文物社区”模式,承办良渚论坛(第三届拟于10月18日召开),推动与国际权威机构合作。应用传播方面,考古遗址公园年接待量超百万,与央视合作纪录片《青天两国》在21国传播,下一步计划引进希腊文物交流展。

杭州国际传播中心:启动“5000年中国看杭州”项目,邀请全球10国代表访杭对话,形成视频记录;组织“杭州与环地中海文明对话”活动在土耳其、埃及举办;计划启动“纪录片互换计划”,如意大利国家电视台拍摄杭州茶文化纪录片。

杭州出版集团:影印出版《四库全书》,海外推广4套;聚焦杭州历史文化出版,如《杭州全书》系列,经费以财政资助为主。

西湖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管理中心:2019年与意大利维罗纳签署遗产地友好协议,2024年续签;与香奈儿合作西湖发布大秀,彰显西湖审美价值;举办国际论坛及培训,如亚太遗产实践者联盟会议。

中国丝绸博物馆: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牵头单位,开展“莫桑中国”品牌项目,带技艺展演至国外,与联合国合作出版专题集。

专家建言提炼杭州经验:

浙江大学考古学研究所所长林留根教授指出,杭州三大遗产(良渚、运河、西湖)构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美好愿景,建议评估良渚论坛影响力并常态化运作,结合长三角一体化扩大辐射。浙江省宋韵文化研究传承中心专家安蓉泉强调,杭州需平衡地方特色与国家文明衔接,如丝绸和茶道体现“天人合一”理念,并突破西方标准,良渚申遗以城市营构证明早期国家形态。杭州市文物遗产与历史建筑保护中心副主任段虹提出,加强文化标识体系建设,利用数字化手段活化遗产。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金家虹分享了非遗国际交流经验,现场展示刺绣技艺更易引发共鸣,如杭州获“民间工艺之都”称号后政府培养传承人计划。谷雨中国创始人叶萌建议,非遗对话需聚焦“内容与对象”,让传统年轻化,借鉴欧洲合作经验以短视频和活态展示输出。

课题组座谈会议现场照片

熊澄宇教授在总结中回应,专家建议为课题破题提供方向,需关注文化遗产的认知提升、保护传播经验及双向对话实践。他特别指出,杭州特色在于“创意生活”,区别于其他城市,未来研究将兼顾公共服务与市场消费,探索以生活为切入点的民间对话模式,如邀请外国网红体验,形成可复制的“杭州模式”。

提炼杭州范式 构建文明对话新桥梁

此次调研收集了大量杭州文化遗产国际传播案例,如良渚论坛、西湖品牌合作、丝绸博物馆国际合作等,为提炼“杭州实践”奠定基础。课题组将系统梳理材料,形成高质量报告,助力杭州服务国家文化战略。来虹在会议结语中建议,关注“文化新三样”(网游、网文、网剧)出海,发挥杭州数字文明优势,并借助良渚论坛扩大国际影响。熊澄宇院长表示,调研深化了对杭州实践的理解,未来将拓展多维度研究,推动文化遗产成为文明对话的桥梁,迈向“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人类文明共同体。

来源:杭州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