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工程师到留学生,从援建队伍到小微创业者,他们扎根海外,既是打拼者,也是桥梁。
在这个信息互通、全球流动的时代,“走出去”成为越来越多中国人寻求机会的选择。
从工程师到留学生,从援建队伍到小微创业者,他们扎根海外,既是打拼者,也是桥梁。
而57岁的中国女性石圣芳,就是这样一位勇敢走出国门、在非洲拼搏的普通创业者。
可惜的是,她的故事并没有一个“奋斗终成圆满”的结局。相反,它以失联、谋杀、掩埋草丛,草草收场。
石圣芳并非初出茅庐便奔赴异国他乡。
在此之前,她有着德企播音员的经历、涉足国际贸易的经验,能文能商,履历丰富。
2015年,她以翻译身份进入赞比亚,随后接触报关、清关等实务,并最终投资土地,创办起自己的农场:养殖、种菜,一步步扎根。
这不是一时冲动,而是一个有能力、有准备、有规划的中年女性,在异国寻找第二人生轨迹的体现。
她的朋友圈里,满是生活日常、宠物照片、鸡鸭鹅的趣事,也不乏对女儿的叮咛和分享。
她的故事不是传奇,是很多在非洲、中国一带一路沿线奋斗中国人的缩影。
但生活的轨迹在7月2日悄然转折。那天,是石圣芳和女儿的最后一次联系。
之后,她从通讯中“蒸发”。女儿起初以为是信号问题,后来愈发焦急,多方联系母亲的朋友和合作者,却发现无一人再见过她。
她的住处空无一人、农场荒废、鸡鸭饥渴濒死、狗也无人照料。
最令人忧心的是,她的车竟被陌生人开走,而原本受雇于她的农场经理“安德鲁”,也神秘失踪。
连同消失的,还有她的护照、绿卡、现金等等。这是哪门子的“意外”?
7月31日,在赞比亚警方被动出动、接到居民恶臭举报后,警方在机场附近草丛中发现了一具腐烂的尸体,正是石圣芳。
她不是死于疾病,不是死于事故。
而是被自己的下属,她曾给予信任与工作的黑人农场经理与其同伙所绑架、杀害,并掩埋。
这个结局令人愤怒,更令人悲哀。
她用工资、岗位、尊重,给予对方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而对方,却用谋财害命回应她的善意。
这不是孤例,在一些欠发达地区,“雇主即猎物”的心态并不罕见,特别是当外来华人孤身在外、语言和法律资源匮乏时,更容易成为目标。
事件爆出后,有人引用韩红曾在节目中表达的观点:“我是中国人,我不会去非洲救难民,我要先把自己的祖国做好。”
这番话曾引发争议,但在此情境下,却显得格外刺耳地真实。
不是说我们不该走出去,而是提醒我们:在走出去的同时,不能低估文化差异、社会治安、法律环境的复杂性。
愿远在异乡打拼的每一位中国人,都能平安归来!
来源:老毛桃win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