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被誉为“丝绸之乡”的潍坊昌邑,从周朝时起“养蚕织帛,捻线就织”,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生产历史,是近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多年来,依托良好的纺织文化积淀和强大的纺织产业基础,昌邑实现了从“一匹布”到“一条链”、从“一产品”到“一品牌”、从“老丝路”到“新活力”
大众网记者 郑健 潍坊报道
被誉为“丝绸之乡”的潍坊昌邑,从周朝时起“养蚕织帛,捻线就织”,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生产历史,是近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多年来,依托良好的纺织文化积淀和强大的纺织产业基础,昌邑实现了从“一匹布”到“一条链”、从“一产品”到“一品牌”、从“老丝路”到“新活力”的嬗变,依旧在丝绸之路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从“千丝万缕”走向“千变万化”。以“一块布”起家,又以“一块布”傲立产业巅峰的昌邑,正在逐步实现着“布”的万千种可能。
从“一匹布”到“一条链”,传统行业“升级蝶变”
在昌邑市柳疃镇的潍坊华宝纺织有限公司纺丝车间里,设备正开足马力、轰鸣运转,各工序岗位的工人精心操作,车间生产现场繁忙而有序。
从“一根丝”到“一匹布”。华宝纺织作为全山东省唯一一个拥有全产业链的纺织印染企业,从苯二甲酸、乙二醇制取涤纶开始,将纺织产业链条延伸到了初端。
构建全产业链的优势在于成本的控制与可靠稳定的供应体系,仅原材料的包装运输费用每吨就可节约400元左右。”华宝纺丝厂厂长秦海磊介绍,企业年纺丝量可达22万吨,布匹产能超过7亿米,客户遍布全球,产品出口到几十个海外国家。
一根丝、一块布“织”入先进科技,会带来多少种可能?
在山东凯泰超细纤维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尼龙切片在经过纺丝、湿法、碱量开纤、拉幅烘干、基布磨毛、染色、定型、吸尘揉皮等一系列繁复的加工流程后,最终变成了一匹匹超纤绒面革,被打包送往世界各地。
“这种原料纤维非常细,粗度只有头发丝的十五分之一,用它生产出来的产品透气性好、实用性高。目前公司生产的超纤绒面革国内市场占有率达60%,在全球市场占有率也达到了40%以上。”在企业展厅内,山东凯泰超细纤维有限公司行政部经理宫晓利告诉记者。
依靠科技创新增强产品竞争力,早已成为企业制胜的法宝。“公司投入了1000多万元,聘请了行业内顶尖的工程技术人员,利用3年左右的时间,研发出了超细纤维绒面汽车内饰革,该产品一举打破了汽车内饰行业依赖进口的市场格局。”山东凯泰超细纤维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树欣说,新产品的“问世”为企业争取到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这些藏在“丝线”里的新质生产力,一端连着科研院所,一端连着生产第一线,改写着传统纺织行业留给人们的时代记忆。
日前,国家版权局公布了第二批版权强国建设典型案例,全国36个典型案例上榜,昌邑市办理的纺织版权执法案例入选版权执法类典型案例。
昌邑市深入探索版权工作与纺织产业发展的“交汇点”和“共振区”,建设“山东省纺织版权数据运营中心”,累计办理著作权作品登记1.4万余件,设立纺织品版权纠纷调解中心,发起组建“潍坊市纺织服装版权保护联盟”,获评山东省版权示范园区(基地)、示范单位2家,潍坊市版权示范单位3家,纺织全产业链年产值突破160亿元。
创新驱动与政策护航的双重加持下,昌邑纺织产业正加速向数字化、绿色化转型迈进。“我们按照‘试成一批样本、带动一片企业’的想法,帮企业有步骤、有重点地渐进转型,实施各环节智能化改造。”昌邑市工信局信息化推进科科长梁振宇说。
昌邑出台《昌邑市纺织行业“N+X”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改造推进方案(2023-2025)》,编制完成77个场景清单,建立起多支精准服务纺织服装细分领域的专业队伍,充分满足企业的改造升级需求。规模化的产业集群充分发挥产业链“洼地效应”,为产业的蓬勃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今年上半年,规模以上纺织超纤企业实现产值91.84亿元,同比增长26.3%。已形成纺纱、织造、印染到服装家纺的全产业链,凯泰超纤等企业绒面超纤占全国80%的市场份额。山东同大海岛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产品“超纤绒布革”,凭借其卓越的创新性和技术含量,被中国专利保护协会评选为“专利密集型产品”。
从“一产品”到“一品牌”,文化产业“双向奔赴”
扽丝、牵机、络籰、掏缯、创筘……在昌邑柳疃丝绸文化博物馆内,“潍坊民间艺术大师”、柳疃丝绸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刘元勋正带着徒弟用木织机经过十余道复杂工序制作手工丝绸。在这里,不仅丝绸生产机具,随丝绸而兴的绸庄、银号、邮局、镖局等所用物品也在诉说昌邑及柳疃丝绸历史文化的厚重。
博物馆内拥有近3万件馆藏品,它们就像一座历史的丰碑除了实物数量多外,博物馆内还有丝绸工艺活态展示。“昌邑所产丝绸是用野生柞蚕丝为原料织造,以‘轻薄如纸、柔轻如绵、坚固耐穿’闻名于世。早些时候,我们这一带家家户户都织机,咱生产的丝绸都通过海运到了南洋、西欧。”刘元勋说。
潍坊侨史馆、柳瞳丝绸文化博物馆、华裕茧绸文化博物馆……无不诉说着昌邑丝绸的发展历史。左手艺术铸魂、右手产业赋能,这里的文化IP为何能“火”起来?答案是文化与产业的“双向奔赴”。
五倍子、大青叶、薯莨、紫苏……一种种耳熟能详的中草药不是用来入药,而是经过研磨加工,变成了天然无害的植物染料。在山东华晨彩装科技有限公司的文创工坊内,记者看到了一系列由植物染料染成的纺织产品。
“‘青云染’是我们以植物染色技术打造的生态品牌,特点是0甲醛、纯天然,对人体没有任何损害。在这个领域公司拥有50余项专利,在山东省内属于唯一一家。”公司销售经理刘元凯向记者介绍。
从丝巾到汉服,再到茶席与家纺,“青云染”系列产品氤氲着传统文化气息。“昌邑是丝绸之乡,有深厚的丝绸文化底蕴,我们要做的就是用好这张名片,做好丝绸文化品牌。以手绘丝绸为例,我们请的手绘师以蜡染工艺在丝绸上绘画,多以梅兰竹菊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为主题,大大提升了产品的文化属性,目前我们的文创产品年产值突破了2000万元。”刘元凯说。
“文化兴”与“产业旺”同频共振。“我们深度挖掘本地丝绸文化,打造丝路绸语文化创意园、柳疃丝绸文化博物馆等一系列设施,举办丝绸文化节、桑葚采摘节等文化节会,年接待游客超过10万人,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昌邑市文旅局局长史志强说,“在此基础上,还推出《天之涯 海之角》《大绸商》等文学作品,编纂《昌邑丝绸志》,不断让‘丝绸之乡’焕发新生机。”
从“老丝路”到“新活力”,出海上云“续写新篇”
地处山东半岛西北部的潍坊昌邑,是著名的“丝绸之乡”“华侨之乡”。自清咸丰年间开始,昌邑万余绸商“背包袱”闯北洋,涉东洋,下南洋,漂泊四海百余年,为昌邑丝绸跻身国际市场做出巨大贡献,昌邑也因此成为“近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之一。时间来到二十一世纪,昌邑的纺织品依旧在丝绸之路上焕发着光芒,方式也变成了海运、空运,甚至在海外建设厂房。
走进华腾印染的生产车间,各条生产线火力全开,满负荷高效运作,在自动化机械与工人们的配合下,一卷卷印有非洲特色纹样的精仿蜡染布如瀑布般倾泄下来,在经过贴标、包装后整齐地码放在仓库中,等待发往非洲市场。
位于龙池镇的华腾集团就是昌邑纺织产业布局海外的典型案例之一。在精准了解非洲市场后,2010年,企业从成立乌干达阳光国际物流公司起步,正式“进军”非洲开展贸易。接下来的十余年间,企业在乌干达成立印染公司,拥有当地员工1600余人,配置喷水织布机460余台,缝纫机300余台,印染线4条,年产成品布5千万米。
“现在公司作为华腾集团的海外公司,在非洲已发展为集印染织造、污水处理、化工产业、国际物流、国际贸易于一体化的现代化集团公司,深入融入乌干达、尼日利亚、坦桑尼亚、科特迪瓦等国市场,影响力与日俱增。”华腾集团董事长孙连忠介绍,“不仅如此,我们还与山东科技职业学院共建了东非(乌干达)国际学院,开展境外办学、技能人员培训、留学生招收、师资培训等项目,为当地的繁荣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据统计,2025年1-5月,昌邑纺织服装产品进出口额达23.6亿元。其中,纺织服装对非进出口16.3亿元,占纺织服装产品进出口总额的69%。100家纺织服装产品进出口企业中,年进出口额超过1亿元的达7家。
“我们将持续拓展海外市场,对昌邑30强外贸企业做好点对点调研指导,组织好企业参加广交会及‘千企百展’境内外展会,助力企业拓市场、抓订单、扩份额,让昌邑品牌在更多的地方落地生根,茁壮成长。”昌邑市商务局副局长陈铭对产品未来的出海前景信心满满。
“出海”的同时还要“上云”。在积极开拓海外市场的同时,昌邑纺织企业通过搭建跨境电商平台、开展直播带货等新型营销模式,越来越多的‘昌邑制造’正乘着数字经济的东风走向全球。
在饮马镇的润华云仓直播基地内,记者见到了让人惊叹的一幕——前端专业团队进行直播间售卖,运营天猫淘宝等电商平台店铺;后端生产线上纺出来的产品立马送上云仓的传送带,通过发货平台进行分配后即刻通过物流发送给卖家。
据负责人温雪健介绍,云仓直播基地集生产、加工、直播、销售、物流于一体,整个生产销售实现了100%电商化,今年上半年销售量额突破3000万元。
经纬天地织锦绣,破茧成蝶飘四海。在昌邑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上,向海而兴、向海图强的新世纪海上丝路新篇章还在续写。
来源:大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