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从开始关注生物信息识别领域,我总会留意公共场合采集个人生物信息的细节。在有多种验证方式可选时,我不会选择提供生物信息,毕竟这类信息具有唯一性和终身性,一旦泄露或被滥用,后果往往难以估量,多一分谨慎总没错。
强制生物信息识别的隐忧
作者/ IT时报 潘少颖
编辑/ 王昕 孙妍
自从开始关注生物信息识别领域,我总会留意公共场合采集个人生物信息的细节。在有多种验证方式可选时,我不会选择提供生物信息,毕竟这类信息具有唯一性和终身性,一旦泄露或被滥用,后果往往难以估量,多一分谨慎总没错。
最近我家附近新开了一家健身房,各种开业办卡优惠,现场十分热闹。销售在推销办卡时特别强调,“刷掌”就能进出健身房,无需带卡,“现在都流行这个,方便又安全”。于是,不少咨询办卡的居民也默认了这种方式。我也理所当然地认为“刷掌”只是进出健身房的主推方式,是销售人员推销的话术。
可第一次去健身房时,我才得知“刷掌”目前是该健身房唯一的出入方式,必须先录入掌纹才能进入健身房并使用储藏柜。那一刻突然有种“骑虎难下”的感觉,最终还是无奈录入了掌纹。在更衣室,众多和我一样的顾客都在“刷掌”解锁储藏柜,没有一个例外,包括一些稚气未脱的孩子。
如今,法律法规对个人生物信息采集的规范愈发严格,不仅明确了合法采集的边界,更强化了信息安全保护与违规惩处力度。在选择验证方式时保持审慎,是对自身权益的维护。能够感受到的变化是,过去采集生物信息常以“便利”为唯一导向,而现在更强调在安全与规范的前提下实现便利,不再为了“图省事”就随意采集,而是会先考量是否必要、是否合规,以及如何妥善保管这些敏感信息。
“非必要不采集”这一规定,是保护个人生物信息的重要防线。但现实中,这道防线却常被隐形需求或便利化诉求削弱:有些场景明明可用其他方式替代,却仍需要消费者交出个人生物信息,让“非必要”的边界在执行中变得模糊不清。
出于职业习惯,我查阅了健身房小程序的隐私协议。协议提到用户可撤回掌纹授权,但也明确“撤回后将影响部分功能使用”。我明白,若真撤回授权,恐怕至少目前是进不去健身房了。这种“表面可撤回,实则被捆绑”的设计,本质上还是剥夺了用户的选择权。
曾有媒体报道称,上海市松江区某游泳馆曾用人脸识别开更衣柜,用户刷脸时,屏幕会实时显示附近来往顾客的裸露画面。虽然后来游泳馆“整改”为仅显示识别结果,但这种技术应用的合理性和安全性仍值得追问。就像一位市民的质疑:“难道除了刷脸,就没有更稳妥的开柜方式了吗?”
相较于人脸识别可能涉及的隐私风险,“刷掌”开柜看似更“安全”,但本质仍是对生物信息的采集与存储。在相对私密的场所过度依赖这类技术,即便设备再先进,也像一根隐刺,让人难以完全放下戒备。
一个月前,我曾写过一篇关于在部分售楼处进行“强制人脸识别”的报道,开发商抓取每位进入售楼处的看房者脸部信息,记录到访情况,并作为房产交易佣金结算的依据。当时写这篇报道,是因为新颁布的《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正式施行,在这样的背景下,我想了解随意采集人脸信息的“痛点”是否得到改善,结果不尽如人意,采集行为依然存在,大众的警惕性也未跟上法规的更新速度。
如今健身房的“刷掌”强制采集,不过是换了一种生物信息类型的“老问题新表现”。同样打着“便利”旗号,同样模糊“必要”与“非必要”的界限,让消费者陷入两难,也印证了“生物信息保护在落地层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不知道其他公共场所是否存在类似情况,但恐怕并非个例。在商场、酒店、景区等更多地方,类似的隐性强制采集行为防不胜防,只是大家渐渐习惯了这种“被采集”的模式,淡忘了背后潜藏的风险,也忽略了自己本应拥有的选择权与拒绝权。
对生物信息的保护“呐喊”到现在,我认为不管是人脸、掌纹还是虹膜,所有生物信息的采集都应坚守“非必要不采集”“最少使用”“最小存储”的原则,这三者相互支撑,构成保护个人生物信息的完整闭环,缺一不可。
若任由违规采集蔓延,个人信息的安全防线只会愈发脆弱。这需要监管部门强化监督,对打擦边球的企业加大处罚力度;需要相关企业将合规意识融入技术应用的每一个环节;更需要消费者主动维权,不轻易妥协于隐性强制。唯有如此,才能让技术真正服务于人,而非凌驾于人。
排版/ 季嘉颖
图片/ 豆包AI IT时报 网络
来源/《IT时报》公众号vittimes
E N D
来源:IT时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