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驾无人!浦东Robotaxi上街,10 秒接单,车费跟出租车一样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8-07 09:34 1

摘要:2025 年 8 月 1 日,上海浦东金桥和花木区域的街头,一辆辆主驾无人的白色轿车缓缓驶过 —— 这是小马智行与锦江出租联合推出的 Robotaxi 商业化运营车队。乘客通过微信小程序下单,10 秒内即可召唤车辆,解锁、验证、启程全程自助,收费与普通出租车持

2025 年 8 月 1 日,上海浦东金桥和花木区域的街头,一辆辆主驾无人的白色轿车缓缓驶过 —— 这是小马智行与锦江出租联合推出的 Robotaxi 商业化运营车队。乘客通过微信小程序下单,10 秒内即可召唤车辆,解锁、验证、启程全程自助,收费与普通出租车持平。这一幕标志着中国 Robotaxi(自动驾驶出租车)从封闭测试迈向商业化收费的关键一步。然而,从浦东局部运营到全国规模化盈利,小马智行及整个行业仍需跨越技术、成本、政策、用户信任的多重关卡。

小马智行此次在浦东的运营,是上海首批智能网联汽车示范运营牌照落地后的首个商业化案例。核心运营数据显示:

覆盖范围:金桥、花木核心区域,涵盖写字楼集群、住宅区及地铁站,道路复杂度对标一线城市混合场景;技术状态:全无人驾驶(主驾无安全员),搭载第七代自动驾驶系统,含 3 颗激光雷达、12 个摄像头及车规级 Orin-X 芯片,算力达 200TOPS;用户体验:通过 “小马智行” 小程序呼叫,需手机解锁车门、输入手机号后两位验证,行驶中平均车速 40km/h,能自动避让行人、应对窄路会车,到站后显示右侧实时影像提醒安全下车;收费模式:与锦江出租同价,起步价 14 元 / 3 公里,超 3 公里后 2.7 元 / 公里,15 公里以上 3.6 元 / 公里,试运营首月订单超 5000 单,复购率达 70%。

政策支撑是浦东落地的关键。上海 2025 年发放的 8 张示范运营牌照,首次允许企业在指定区域开展收费无人驾驶服务,并开放 2700 公里测试道路(含部分内环城区)。相比北京亦庄、广州南沙的郊区测试,浦东的核心城区场景更贴近真实商业化需求,但也面临更高的技术挑战 —— 如世纪大道的早晚高峰拥堵、雨天传感器抗干扰等。

Robotaxi 商业化的核心矛盾是 **“高成本” 与 “低收益” 的失衡 **。小马智行通过技术迭代和规模化生产逐步破解这一难题:

第七代自动驾驶系统是关键转折点:

传感器:激光雷达从初代的 1.5 万元降至千元级(禾赛 AT128),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成本下降 50%;算力平台:基于英伟达 Orin-X 芯片,单台车算力成本从 10 万元降至 3 万元,且支持 10 年 / 60 万公里寿命;整车适配:与北汽极狐、广汽丰田合作量产车型,省去改装成本,单车硬件总成本较 2021 年下降 70%,接近传统出租车水平。

通过自动化调度系统,小马智行在浦东实现:

单车日均订单 15 单,运营时长 12 小时(传统网约车约 14 小时);空驶率 35%,低于行业平均的 45%,主要得益于区域内高频短途出行需求;远程运维:1 名监控员可管理 10 辆车,异常事件响应时间<2 分钟,较人工驾驶节省人力成本 60%。

对比国际:Waymo 在美国的单车日均订单约 20 单,但硬件成本仍是小马智行的 3 倍;特斯拉纯视觉方案成本更低,但事故率是小马智行的 2.3 倍(NHTSA 2024 年数据)。

尽管浦东落地标志着技术 “能跑”,但要实现 “能赚”,小马智行还需突破三大瓶颈:

当前浦东运营仅覆盖金桥、花木 10 平方公里,千辆车队方可盈亏平衡(小马智行副总裁张宁数据)。若要扩展至整个浦东(1210 平方公里),需解决:

高精地图更新:浦东年均道路施工率 15%,传统高精地图更新周期(1 个月)无法满足实时需求,需依赖 “无图化” 技术;车路协同基建:浦东已在 200 个路口部署 V2X 设备,但全国仅 5% 城市具备类似设施,跨区域运营难度大。

测试数据显示,小马智行系统在暴雨天气的紧急制动误触发率达 0.3 次 / 百公里,是晴天的 10 倍;夜间对 “鬼探头” 行人的识别延迟>0.5 秒。这些问题需通过:

多传感器融合:激光雷达 + 4D 毫米波雷达穿透雨雾能力;AI 模型迭代:基于虚拟仿真平台 PonyWorld,每周生成 100 亿英里虚拟测试数据,加速极端场景训练。

尽管小马智行累计安全行驶 3350 万公里(无人里程 400 万公里),但用户调研显示

仅 38% 受访者愿在无安全员情况下乘坐;事故责任划分仍存争议:若系统故障导致事故,车企、软件商、运营商责任如何界定?2025 年上海新规虽明确车企主责,但实操案例尚待积累。

小马智行计划 2025 年底组建超千辆车队,2026 年扩展至北上广深核心区,2028-2029 年实现整体盈亏平衡。这一路径依赖三大支撑:

政策持续开放:如浦东全域开放自动驾驶(2025 年底计划)、数据跨境流动试点;成本再降 50%:第八代系统目标硬件成本<1 万元,激光雷达进入 500 元级;生态协同:与 Uber 合作进军中东市场(2025 年 Q4 上线),通过海外收入反哺国内运营。

行业启示:小马智行的浦东落地,是中国 Robotaxi 从 “技术验证” 到 “商业闭环” 的缩影。当激光雷达降至千元、单车日均订单突破 20 单、政策允许跨城运营时,Robotaxi 或将真正走进大众生活 —— 而这一天,可能比想象中更近。

播客音频:小马智行浦东落地:Robotaxi 商业化还差几步?
(时长 5 分 30 秒,男声音色:温暖阿虎 / Alvin)

关键数据总结

维度具体指标技术降本第七代系统成本较 2021 年下降 70%运营效率单车日均订单 15 单,空驶率 35%政策进展上海发放首批 8 张示范运营牌照盈利目标2025 年单车毛利转正,2028 年整体盈亏平衡

来源:大卫行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