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余家维修协会联合整治:无资质汽修店退出市场;打破保险公司垄断;保险返点从69%下滑至12%,事故车维修乱象有解了?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8-08 09:13 1

摘要:在央视镜头里,保险事故车维修乱象一览无余——维修定价雾里看花、无资质维修厂横行、劣质配件暗度陈仓......千万车主面临“修车怕被宰、理赔怕扯皮”的困境。

作者 | 祁六金

来源 | 汽车服务世界(ID:asworld168)

距离去年央视新闻报道保险事故车维修行业乱象,已经过去整整一年了。

2024年8月4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栏目发布了“保险事故车维修现状调查”的视频。

在央视镜头里,保险事故车维修乱象一览无余——维修定价雾里看花、无资质维修厂横行、劣质配件暗度陈仓......千万车主面临“修车怕被宰、理赔怕扯皮”的困境。

面对行业沉疴,在过去的一年里,长沙市汽车维修行业协会挺身而出,联合全国同行向监管部门持续发声,推动行业变革并取得实质性突破。

根据长沙市汽车维修行业协会、长沙市汽车维修行业工会联合会发布的《保险事故车报道后续(修订版)》,截至2024年,全国范围内新增备案维修企业数量多达2万余家,与此同时,保险佣金从高达69%下滑至12 -16%的区间。

这场由长沙维修行业协会率先吹响号角的行业变革,具体是如何实施的?取得了哪些核心进展与成效?接下来是否能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复制”?

一、事故车维修乱象回顾:无资质修理厂横行、修复件滥用埋隐患

一年前,央视《每周质量报告》的深度调查揭开了保险事故车维修行业的层层乱象。在18分钟的专题报道中,揭露的事故车维修乱象可以归结为两大方面:

乱象一,无资质修理厂游离在监管之外,安全底线形同虚设。

按照规定,事故车维修需由具备二类及以上资质的修理厂承接,这类企业需满足维修标准、检测设备、质量体系等多重要求。但实际操作中,大量无资质修理厂通过与保险公司“合作”,堂而皇之地承接事故车业务。

在央视报道中,保险公司将事故车强制推送给无资质修理厂,甚至为其贴上“4星合作单位”等标签,完全无视交通执法部门的查处记录。

这些修理厂缺乏基础的维修标准,既没有合格的配件使用规范,也没有必要的检测设备,维修质量全凭“经验”,直接埋下“事故车二次事故”的重大安全隐患。

正如行业协会所强调:“修理资质是事故车维修的最低底线,突破这条线,就是把车主和公众的生命安全当赌注。”

乱象二,配件质量“暗箱操作”,修复件滥用成为“行走的危险品”。

事故车维修的配件环节暗藏更隐蔽的乱象,而保险公司在其中扮演着关键的“推手”角色。

保险公司通过招标采购、直接供应或指定供货商等方式,将大量“修复件”强制用于事故车维修。这些修复件既无统一标准,也没有合格证,与合规的“再制造件”(有明确合格证)有着本质区别。

以汽车轮毂为例,部分保险公司的修复件使用率高达60%以上,且多数来源不明、质量参差不齐。

长沙汽车维修行业协会秘书长陈蓉曾尖锐指出:“没有标准的零配件装在车里上路,就是悬在所有人头顶的一把刀。”

更讽刺的是,一旦因配件问题引发事故,修理厂往往成为“背锅侠”,承担全部责任,而背后的保险公司却能置身事外。

保险事故车乱象是行业的“沉疴痼疾”,背后的根源在于存在利益输送。保险公司通过“保费换资源”的潜规则,牢牢控制着事故车维修的关键环节。

一方面,保险公司以“返佣”、“业务推送”为诱饵,绑定无资质修理厂,形成“低标准维修—高返点回扣”的恶性循环;

另一方面,中小合规修理厂被排挤,要么被迫降低标准参与竞争,要么退出市场,最终导致“劣币驱逐良币”,整个行业陷入“价格战”而非“质量战”的泥潭。

这一系列问题,不仅让消费者在“修车怕挨宰、理赔怕扯皮”中焦虑徘徊,更让事故车维修从成为了滋生利益的温床。

二、长沙维修协会率先“破局”,50余家维修协会联合倡议,推动行业规范化

面对保险事故车维修行业的重重乱象,长沙市汽车维修行业协会积极作为,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改进措施,力求从根源上扭转行业不良风气,推动行业健康、规范发展。

具体来看,长沙汽车维修行业协会在事故车乱象的“破局行动”分为三步。

一是向监管部门提交整改建议,推动制度完善。

早在2023年10月,鉴于修理厂和保险公司之间冲突不断,长沙市汽车维修行业协会、长沙市汽车维修行业工会联合会便发布了《关于请求湖南省银保监局纠正商业保险公司事故车维修违法行为的函》。

在这份函件中,协会详细列举了保险公司在保险事故车业务中的基本事实与过程,指出处理中存在的三个主要问题等不当之处,并郑重请求银保监会监督保险公司进行改进和优化。

这三个主要问题,直指保险事故车乱象中的顽疾,即“维修定价不透明”、“无资质修理厂抢占市场”、“配件质量堪忧”。

到了去年年底和今年年初,全国范围内36家维修行业协会联名向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发送两份文件,矛头直指保险公司在事故车辆保险理赔中存在的保费换资源、赔付等级、强制定损、配件直供等问题,并创造性地提出了解决方案。

二是联合全国50余家协会发起“枫桥倡议”,凝聚行业共识、推动行业自律。

除了向监管部门纳言献策外,长沙维修协会凭借在行业内丰富的经验与广泛的影响力,联合各地协会共同发声,发挥了重要的牵头作用。

去年央视报道播出同期,长沙市汽车维修行业协会联合福建省机动车维修行业协会等总计39家维修行业协会,联合发出了《消费警示》,提醒消费者在保险事故车理赔和维修环节中,务必关注事故车维修单位以及其所使用配件的合法合规性。

同年,长沙市汽车维修行业协会又联合全国50余家行业协会在枫桥召开了联席会议,发出了“枫桥倡议”,鼓励维修企业遵守《机动车维修管理规定》,合法经营。

一方面,协会通过发声与倡议,引导行业内企业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以合法合规经营为底线,推动事故车维修行业逐步走向规范有序。

另一方面,也向行业上下游传递出强烈的信号,即行业乱象已到了非整治不可的地步,促使各方重新审视自身行为,凝聚起规范行业发展的共识。

这些联合发声,让监管部门更为直观、全面地认识到行业乱象的严重性与紧迫性,为后续一系列监管政策的出台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是参与调研数千家单位,引领修理厂规范经营。

在央视实地探访、信息采集过程中,长沙协会积极参与到对数千家保险事故车修理单位的调研工作中。协会工作人员深入一线,通过实地走访、数据收集、与从业者交流等多种方式,精准把握行业痛点。

在与修理厂的深度互动过程中,协会进一步了解了企业的痛点与需求,最终达成共识,一起改变现状,引领40万修理厂加快走上规范经营发展的长期道路。

在长沙市汽车维修行业协会的协调及监管部门的指导下,保险公司、维修企业已开启积极合作,携手推动行业规范化发展。

三、一年新增2万家备案企业、佣金下滑至12%,备案制度与佣金改革措施成效凸显

从长沙市汽车维修行业协会发布的《保险事故车报道后续(修订版)》反馈来看,协会在整治事故车乱象中成效显著。

其中,备案制度与佣金改革,成为行业规范发展的关键助力,成效尤为突出。

一是备案制度全面覆盖,筑牢事故车维修的安全防线。

据悉,在央视报道后,交通部分配合协会推动全国专项整治,强制维修企业开业6个月内备案,严查无资质经营。

《保险事故车报道后续(修订版)》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全国新增20080家备案维修企业。其中,湖南地区新增1869家,云南地区新增3635家。

对消费者而言,随着无资质企业退出事故车市场,央视曾警示的“事故车二次事故”风险锐减,而维修企业备案信息全面公开,使得消费者可追溯维修记录,消费者权益和安全更有保障。

在行业发展层面,保险公司“指定维修”的垄断格局被打破,中小维修企业凭借技术实力获得客户,市场环境更趋公平。

二是佣金改革重塑行业生态,斩断灰色利益链条。

根据《保险事故车报道后续(修订版)》数据,佣金改革后保险返点空间大幅压缩,从69%下滑至了12-16%的区间,下滑幅度为76%-82%。

佣金返点断崖式下滑,有效遏制了因高返点引发的虚假保单、保费虚高乱象,保险公司事故车理赔亏损扭转。

对行业发展而言,随着强制推送事故车、指定劣质配件等行为的大幅减少,保险公司的定损效率显著提升,“少赔、拖赔”等问题得到改善。

这一系列转变推动事故车维修业务回归行业本质,让服务质量与成本形成直接挂钩的良性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9月,中国汽车维修行业协会赴长沙调研,明确将建立全国工时费标准,并以长沙为试点推动落地。

在率先试点工时费标准后,长沙当地维修企业的合理利润空间逐步回升,行业整体服务质量实现提升,为全国范围内的行业规范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样本。

可以看到,备案制度与佣金改革的逻辑非常清晰:通过“资质备案”,严格把控维修企业入口;同时借助“佣金规范”,斩断灰色利益链条。

双轮驱动之下,成功破解了事故车维修中“谁来修、怎么修、凭借什么定价”的核心矛盾。

四、加快推广长沙试点成果,共建长效治理机制

随着长沙作为试点城市,在事故车维修整治中取得阶段性成功,维修企业顺势提出三大核心诉求,具体如下:

一是统一全国工时费标准。

加快长沙试点成果的全国推广进程,建立与物价指数联动的动态调整机制,以此保障维修企业的合理利润空间;同时要求保险公司全面执行标准定价,坚决杜绝“明标暗扣”行为。

二是强化配件溯源监管。

进一步扩大“阳光采购平台”的覆盖范围,强制对每一配件实行扫码溯源,追溯路径涵盖生产商→维修厂→车辆;此外,对使用劣质配件的保险公司及维修厂实施联合惩戒。

三是技术升级支持。

针对新能源车维修的市场需求,为维修企业提供专项补贴或税收优惠,助力企业完成设备更新与技术培训。

依据上述诉求,维修企业呼吁政府、保险、协会、企业四方协同发力,推动行业的事故车维修工作迈向“长效规范”,并构建了四方协作框架:

政府部门负责制定《事故车维修全流程监管条例》、保险公司公开定损算法逻辑、维修协会定期发布行业成本指数、维修企业主动承诺禁用非标件,多方共同构建“标准-监管-惩处”的闭环体系。

为实现长效规范,三大重要保障工程须同步落地。

一是“一车一档”溯源工程为每台事故车建立电子维修档案,实现维修全追溯,车主可扫码查验;

二是“绿色维修”补贴计划对采购环保设备、废料回收达标的企业给予增值税减免,推动行业环保升级;

三是“保险-维修”数据互通平台打破信息孤岛,共享维修记录与理赔数据,防止重复索赔、虚假定损等欺诈行为。

通过四方合力,行业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三个100%”:事故车维修100%由备案企业承担,配件使用100%来源可追溯,保险定损100%符合公开标准。

从央视镜头下揭露的沉疴痼疾,到如今备案制度全覆盖、佣金体系透明化,由长沙市汽车维修行业协会牵头引领的事故车维修乱象整治,充分印证了“监管引导+行业自治”模式的治理效能。

需要理性看到的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事故车维修行业的规范也并非一日之功,不会一蹴而就,而长沙试点经验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正如维修企业所呼吁的,加快长沙试点成果在全国的推广进程,持续打破信息壁垒、斩断灰色利益链条,推动保险事故车维修行业真正进入安全、透明的新阶段。

来源:汽车服务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