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亚五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是在1991年底新独立的国家,但与中国的友好关系历史悠久,古丝绸之路曾把双方联系在一起。苏联解体以来,中国与中亚国家迅速建立了睦邻友好伙伴关系。通过平等协商,中国与接壤的哈、吉、塔三国
中亚五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是在1991年底新独立的国家,但与中国的友好关系历史悠久,古丝绸之路曾把双方联系在一起。苏联解体以来,中国与中亚国家迅速建立了睦邻友好伙伴关系。通过平等协商,中国与接壤的哈、吉、塔三国顺利解决了边界问题,为后来中国与中亚国家关系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2025年6月举行了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在总结过去成功经验基础上,中国与中亚国家进一步凝聚了合作共识,加强了战略对接,确定了双方未来合作的主要方向,标志着中国与中亚国家合作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2024年3月13日,当地姑娘身着民族服饰参加在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州举行的中国政府援吉灌溉系统改造项目一标段交接仪式。新华社发 罗曼 摄
中国与中亚的合作机制不断深化,合作框架进入了制度化轨道。首先,中国与中亚国家共同创立了中国—中亚机制。2020年7月中国—中亚机制正式建立,2023年在中国西安举办了中国—中亚首届峰会,正式建立中国—中亚元首会晤机制。2024年3月,中国—中亚机制常设秘书处正式启动,13个部级合作平台相继建立,形成了元首引领下的立体多元合作格局。其次,确立了高水平的政治互信机制。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多次到访中亚,中亚国家领导人也频繁访华,2025年6月中国—中亚国家共同签署永久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将政治互信、世代友好的原则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表明中国与中亚国家政治互信达到了新高度。最后,加强体制规则对接,共同营造良好的经济合作环境。地区合作机制化发展迅速,中国与中亚各国已结成近百对友好省州市;加强规则对接,2024年中亚五国签署了《中亚地区统一海关程序框架协议》,中亚五国正在统一清关机制、跨境支付,这将有利于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合作,使贸易投资更加便利;安全领域的合作机制化,建立合作平台,打击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共同探讨应对网络安全威胁、跨国犯罪,建立情报共享机制;建立互免签证机制,2023年和2025年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先后签署互免签证的协定,促进了中国与中亚国家公民的自由交流;加强教育交流,孔子学院、鲁班工坊及其他教育项目相继落地中亚。在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期间,习近平主席宣布在中国中亚合作框架内建立减贫、教育交流、荒漠化防治三大合作中心,“中方愿在今年向中亚国家提供15亿元人民币无偿援助,用于实施各国关注的民生和发展项目;愿在未来两年向中亚国家提供3000个培训名额”。中国—中亚合作机制日益完善,保障了中国与中亚国家关系平稳发展。
这是2025年5月8日在哈萨克斯坦东哈州拍摄的图尔古孙水电站(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任滋 摄
中国与中亚的经济合作日益向高质量方向发展。中国与中亚国家地缘相近,经济互补性强,经济合作在向一体化方向发展。中亚地区在苏联时期是相对落后的地区,这里资源丰富,中亚地区以及里海储藏着1500亿至2000亿桶石油,约占全球石油储量的18%—25%,天然气储量有7.9万亿立方米,位居世界第七,中亚五国还有大量的煤、铜、铅、汞、锌、铁、钨、磷钙土等资源,但中亚工业化程度低,许多资源无法发挥作用,也未能使中亚得到发展。正是借助中国这辆快速行驶的经济列车,实现中国与中亚国家经济互补、互利共赢。中国与中亚经贸关系发展很快,1992年中国与中亚五国建交时双方贸易额仅为4.6亿美元。从2013至2024年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额由3120.4亿元增至6741.5亿元,增长116%,年均增速达7.3%,高出同期中国整体进出口年均增速2.3个百分点,中国是中亚国家最大的贸易伙伴。2025年1—5月,中国对中亚五国进出口2864.2亿元,同比增长10.4%,创历史同期新高。中国向中亚出口工业制成品和消费品,包括机械设备、电器电子产品、车辆等;中亚向中国出口大宗资源性商品,包括原油、天然气、铜矿砂、精炼铜、农产品等。中国与中亚国家经济合作的最大亮点在能源领域,截至2024年底,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ABC三线累计向中国输送的天然气已突破5000亿立方米。“中方倡议建立中国—中亚能源发展伙伴关系,加快推进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D线建设,扩大双方油气贸易规模,发展能源全产业链合作”。D线建成后年输气能力将新增300亿立方米,中亚向中国的天然气总输送能力将提升至每年850亿立方米。中国与中亚经济合作不仅限于贸易,中国持续加大对中亚国家绿色发展、数字经济、农业现代化等领域的投资,中国对中亚国家投资累计超过300亿美元,中国投资成为中亚国家现代化的主要推动力。在乌兹别克斯坦,中国企业承建的布卡光伏项目,建成后每年可发电超过57万兆瓦时,减少碳排放44万吨,将显著改善当地供电状况,助力乌兹别克斯坦能源转型。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提出2025至2026年为“中国中亚合作高质量发展年”,将加强科技赋能经济合作,进一步推动双方经济合作的高质量发展。
2025年5月20日,2025年首列天津港经霍尔果斯直达塔什干的中亚班列准备从天津港物捷三堆场发车(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赵子硕 摄
中国与中亚国家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高质量合作,打破了中亚这一自然资源丰富地区的闭塞状态,促进了中亚地区与欧洲和亚洲的贸易连接。2013年9月正是在哈萨克斯坦的阿斯塔纳,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重大项目接踵落地,如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光伏电站、奇姆肯特炼油厂现代化改造工程,塔吉克斯坦的杜尚别热电厂等,为中亚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提供了推动力。中亚地区基础设施不健全,铁路密度低,与中国跨境交通网络发展滞后,“一带一路”建设有助于补上这一短板。中国与中亚国家在互联互通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公路、铁路、空中、管道、物流中心,构成了互联互通网络,封闭的中亚成为连接欧洲与东亚两大经济区的桥梁。在乌克兰危机、中欧班列北线受阻的背景下,里海通道显得更为重要。2024年7月,习近平主席同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在阿斯塔纳总统府以视频方式共同出席中欧跨里海直达快运开通仪式。2024年中欧班列开行1.9万列,通过阿拉山口口岸和霍尔果斯口岸过境哈萨克斯坦的中欧(中亚)班列占总开行量的80%左右。2025年6月9日,阿克套港集装箱枢纽项目一期先导区正式启用,这是连接阿塞拜疆巴库港、提升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运能和时效的关键节点,为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注入了新动能。2024年12月连接新疆与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全长523公里的中吉乌铁路项目正式启动,习近平主席强调,“建设中吉乌铁路是三国政府着眼区域互联互通、促进地区繁荣稳定作出的战略决策,彰显了三国人民对打通这条战略通道的美好愿望”。项目建成后,中国至欧洲和中东的货运路程将缩短900公里,节省7到8天时间。中方还将同哈萨克斯坦加快推进中哈第三条跨境铁路建设,同塔吉克斯坦实施中塔公路二期关键路段改造。“各方愿进一步提升公路、铁路互联互通水平,完善本国境内公路、铁路网络,升级改造相关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为各国人员和货物往来创造便利条件。”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激活了中亚桥梁枢纽潜能,重构了欧亚区域经济新格局,提升了中亚国家的国际地位,也促进了中亚地区经济的一体化。得益于运输网络的发展和中亚国家关系的改善,从2018至2023年中亚区域内贸易激增了80%。未来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中亚各国发展战略对接。
2025年5月31日,学生们在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别的鲁班工坊内学习。新华社记者 李任滋 摄
中国与中亚国家合作的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合作还处于发展进程之中,其体系化水平还无法与中国—东盟的经贸合作相比。中亚国家主要依赖能源和原材料出口,在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国际市场需求减弱、大宗商品价格不稳定的背景下,中亚国家普遍存在本币贬值压力,进而为中国企业带来投资风险。中国与中亚需要加速“软联通”建设,提高“一带一路”机制建设水平,加强规制、管理、标准的对接。在关税政策、技术标准、检验检疫标准、认证体系标准、投资争议仲裁、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加强政策对接,在贸易畅通、产业投资、互联互通、绿色矿产、农业现代化、人员往来便利化等方面加强合作,为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经济发展创造更加稳定、透明、可预期的环境。
来源:新时代中国外交思想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