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随着最后一份《善行记录表》提交至“城商校友手拉手平台”后台数据库,历时61天、横跨全国37个城市的校友公益行动圆满落下帷幕。121位城大校友以107件实实在在的善举,超额完成"百人百善"的既定目标,累计投入公益时长超过2000小时,直接受益群众达5000
本文转自【中国网】;
近日,随着最后一份《善行记录表》提交至“城商校友手拉手平台”后台数据库,历时61天、横跨全国37个城市的校友公益行动圆满落下帷幕。121位城大校友以107件实实在在的善举,超额完成"百人百善"的既定目标,累计投入公益时长超过2000小时,直接受益群众达5000余人次,创造了城大校友公益活动的新纪录。
这场由城商校友手拉手平台发起,香港城市大学北京、上海、成都校友联谊会,深圳校友联谊会教育公益分会,香港城市大学研究生会协同举办的“同心同力·百善同行”大型公益活动,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传承、联结、奉献”的城大精神。
数字背后的温暖故事
活动自启动以来,校友们以个人或组队形式在全国各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公益活动。范碧琳校友在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进行志愿者公益服务活动;单芳校友参与协助惠州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文化宣传活动;张易校友在南京某社区为孩子们举办“星空电影会”;张悠然校友在昆明看望社区独居老人并义务维修家电;杭州舒丽满校友实现6位困境儿童的微心愿;冯玉婷校友开展“青丝系暖阳”活动,走进峨眉山市民政福利院,为老人义务理发;北京王春晓校友参加养老互动学堂,给老人们带去歌舞、插花、合唱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邹若凡校友在上海虹口香港丽园社区举办了别开生面的社区活动,在老中青三代人之间架起了一座温暖的桥梁;李敏慧校友资助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制作科普物料;钟斌校友公司和深圳福田残联举办“童心筑梦、关爱同行”的残疾人福利活动;付錦鋒校友、万佳敏校友、刘佳仪校友分别在香港、广州、河北进行沙滩、山林和社区环境垃圾清洁工作;莫梦琳校友在云南参加四〇三厂社区银龄志愿服务队,关爱独居老人;刘盛校友组织开展青苗共育助力行动;陶雨楠校友和罗小雨校友则加入拯救流浪猫狗行动,用爱终止流浪等不一枚举。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宣鹏程校友在安徽省利辛县参加企业家联合会点亮希望之光教育助学活动,捐款十万元。卢森军校友在“浙江民建东西部协作帮扶甘孜行活动”中向丹巴县捐赠了价值十万元的金华民建点亮书房项目。香港校友曹成长期坚持公益行动,此次探访上海松江社会福利院引发广泛关注。
创新机制激活公益动能
“我们打破了传统公益的时空限制。”活动总策划马赛介绍,平台首创的“三自”模式(自主选题、自主组队、自主申报)激发了校友创造力。平台设立的10万元公益基金支持校友完成善事,其中93%的善款用于直接帮扶对象。通过微信群接龙预报名、线上进度跟踪、朋友圈互动传播等数字化手段,实现了公益项目的透明化管理和裂变式传播。据统计,活动相关话题在社交媒体曝光量突破5万次,#城商校友手拉手#话题讨论量达2200余条,10万元种子基金最终撬动23.8万元社会资源。
精神传承的城大样本
在8月1日举行的线上总结会上,马赛表示:“107这个数字不仅代表着善事的数量,更象征着城大人薪火相传的精神密码。”据悉,所有活动照片和校友朋友圈分享将汇编成百善同行纪念视频,部分优秀项目将获得平台持续资助转化为长期公益计划。
正如倡议书所言,当百人善行的涟漪激荡成海,城大人用爱心书写了这个夏天最温暖的故事。这场跨越学院、校友社团、地域、年龄、行业的公益行动,不仅搭建起校友情感联结的新桥梁,更展现了城大校友群体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姿态,为新时代公益事业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城大样本”。
善行永续的城大答卷
“百善同行不是终点,而是校友公益的新起点。”马赛表示,“未来我们将继续发挥桥梁作用,让校友与母校紧密相连,让校友资源与社会需求精准对接,在公益、事业、生活等各个领域互帮互助,真正实现'校友成长、母校荣光、社会进步'的共赢发展。”
城商校友手拉手:以公益为纽带,构建校友互助生态圈
由香港城市大学商学院EMBA(中文)21秋班马赛创立的“城商校友手拉手”平台(以下简称“平台”),自成立短短半年以来,已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平台已成功凝聚了一批理念相契、志趣相投的校友群体,从红酒众筹设立奖学金到发起“百善同行·共筑未来”主题活动,校友们以多元化的公益实践诠释了“商业向善”的理念,更通过平台实现了资源互通与情感联结。
平台的创新性在于构建了“校友-公益-商业”三位一体的生态模式。在公益层面,活动不仅提供基金支持,更鼓励校友结合专业特长设计可持续项目;在商业领域,平台通过企业资源匹配促成校友间合作,如红酒众筹项目既实现商业回报,又为城大商学院捐赠设立奖学金,形成“校友获益-反哺母校-回馈社会”的良性循环。
据悉,平台下一步将重点推进“百笔校友生意”计划,进一步释放校友网络的商业潜力,同时深化公益项目的专业化运营。
来源:环球网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