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早在秦汉时期,中国先民已在此海域活动,明清时代更成为广东潮州、海南儋州和文昌渔民的鲍鱼捕捞基地,每年夏季他们聚集岛上,潜水采集海产,加工成干货运往内地销售。
北部湾海域自古就是中国渔民的传统作业区,这里水产丰富,岛屿众多。其中,白龙尾岛位置独特,坐落湾内中心偏西,坐标北纬20度01分,东经107度42分。
岛屿面积大约2.33平方公里,退潮时可达3平方公里以上,地形中间高四周低,最高点海拔58米。
作为大陆架延伸的一部分,它不同于南海珊瑚礁岛,拥有淡水溪流和茂密植被,适合人类长期居住。
早在秦汉时期,中国先民已在此海域活动,明清时代更成为广东潮州、海南儋州和文昌渔民的鲍鱼捕捞基地,每年夏季他们聚集岛上,潜水采集海产,加工成干货运往内地销售。
这种世代相传的渔业传统,不仅养活了无数家庭,还形成了独特的海上文化,如岛上庙宇供奉天妃和伏波将军,体现中国渔民对海洋的敬畏与依赖。
白龙尾岛的历史归属与中国紧密相连。清朝舆图如《广东舆地全图》和《皇朝直省地舆全图》虽未逐一标注,但岛屿实际由中国管辖,渔民定居已逾百年。
19世纪末,法国殖民越南后,中法签订1887年界务专条,明确陆地边界,但对北部湾海域岛屿未作无限延伸划分,那条东经108度03分的界线仅限于芒街附近沿岸,不包括远处白龙尾岛。
中国渔民继续在岛上生活,1931年海南人士成立农业公司,尝试大规模种植西瓜,推动岛屿经济从单纯渔猎向农渔结合转型,虽因战争中断,但显示了中国对岛屿的开发主动权。
二战期间,日本短暂占领,战后法国重返,但中国居民仍是主体,1955年解放时岛上有64户249人,皆为汉族,使用儋州话。
1957年,中国出于支援越南抗击外部势力的考虑,将白龙尾岛移交给越南管理。这次移交源于两国友好合作,当时越南面临战争压力,需要岛屿作为雷达基地预警空中威胁,中国作为邻邦,提供的援助体现了大国担当。
移交过程通过正式文件完成,中方代表包括军区官员,越南派副司令接管,仪式低调举行,岛上部队撤离,居民留守。越南随后将岛名改为白龙尾,设立社级行政单位,隶属海防市。
相比之前中国管理下的渔业主导,越南接管后加强军事设施建设,雷达站建成后有效支持其防御需求。这本是互助举措,却在后来成为了争议的起点,因为越南逐步将岛屿视为永久领土,忽略了中方的善意。
越南对白龙尾岛的主张缺乏坚实的基础。他们援引了1887年条约界线向南延伸,但国际海洋法公约强调历史控制和实际管辖,中国有明确证据如居民定居和文化遗存,而越南历史上无定居记录,仅在殖民期短暂管理,且由中国人担任里长。
越南1988年外交文件《黄沙、长沙群岛和国际法》将白龙尾岛与竹山并论,称1957年收回,但竹山本是中国领土,条约明定,越南归还顺理成章,白龙尾岛则不同,无类似规定。越南这种解读本质上扩大条约范围,试图通过殖民遗产正当化占有。
相比中国历史文献的连续性,越南的依据零散,更多依赖地理接近,但国际法更重历史权利,中国渔民百年活动远超越南影响。
移交后,越南开发步伐加速。1965年战争升级,居民撤离,岛屿转为军用,直至1992年设县,引入志愿者和渔民,人口增至900余人。
近年越南投资基础设施,从简陋港口到现代码头,推进旅游和海洋经济,岛上建起学校和医疗点,生活条件改善。
相比1957年军事用途,现在越南将岛屿定位为“东海第一堡垒”,加强巡逻和资源勘探,油气储量估算数十亿吨,经济价值巨大。这种从防御向综合开发的转型,体现了越南战略的野心,但也忽略了中方让步的初衷。
中国在北部湾划界谈判中,本可坚持岛屿东侧界线,却为整体和平作出牺牲,2000年协定确认越南管理权,换取渔业合作区设立,允许双边渔船作业15年。
中越在白龙尾岛问题上的交锋,延伸到整个南海权益。中国主张基于历史和国际法,强调岛屿移交是临时援助,非主权转让,但越南利用岛屿主张更大海域和陆架,干扰中国渔民作业。
过去, 北部湾是中国传统渔场,数十万渔民依赖鲍鱼海参等资源,年产值可观,如今界线西移后,越南扣押渔船事件频发,影响民生。相比划界前自由捕捞,现在中国渔民需绕行或面对巡逻,经济损失累积。
越南还夸大事件,如2013年西沙海域,中国发射信号弹警告非法作业船只,越南却宣传成枪击,扭曲事实以博取国际同情。这种宣传策略,从历史展览到民众教育,旨在强化主权意识,但忽略了中国提供的援助历史。
如今,白龙尾岛仍由越南实际控制。越南继续开发特区,吸引投资,从渔业向旅游跃升,修建风电等可持续项目。人口达1100余人,主要从事捕鱼和服务。中国在南海增强存在,增加巡航和资源开发,维护权益。
白龙尾岛事件反映了中越关系的复杂性。中国历史权利铁证如庙宇铁钟和渔民故事,越南开发虽快,却以环境代价换取。相比中国文化连结,越南本土化推进了分化的加剧。
白龙尾岛移交本是中国友好姿态,却成了越南扩张的跳板。中国需坚定立场,维护核心利益,通过对话管控分歧,确保区域稳定。
来源:3C捕快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