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何创新思政课形式,让思政课“活”起来?近日,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专业党支部与学生党支部,联合开展了“循迹・传习”思政课研学实践活动,探索行走的思政课新思路。实践团循着习近平总书记3次考察云南的足迹,以“走总书记走过的路、悟总书记讲过的理、做总书记嘱托的事”
如何创新思政课形式,让思政课“活”起来?近日,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专业党支部与学生党支部,联合开展了“循迹・传习”思政课研学实践活动,探索行走的思政课新思路。实践团循着习近平总书记3次考察云南的足迹,以“走总书记走过的路、悟总书记讲过的理、做总书记嘱托的事”为路径,让思政课从“课堂讲台”延伸到“大地课堂”,打造“行走的思政课”新范式。
循迹:走访考察路线,触摸思想根脉
活动打造“集中研学+分散实践”双线同步模式。“集”:组织10名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组成骨干实践队,集中走访腾冲、丽江、大理3个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过的地方和“核心点”,将“关键坐标”凝练、提升、转化为“思政课”元素。“散”:安排10名云南籍本土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就近,就便深入昆明、玉溪、鲁甸、宁洱、沧源等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回信和贺信涉及的现场走访调研。形成“核心点深研学+周边点广覆盖”的布局。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逻辑,“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有机结合、深度融合,在“走现场、看变化、听故事”中,将理论照进现实,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
传习:创新学习模式,传播理论星火
活动紧扣“讲好五个故事”,构建“五微”传播模式,用多元载体让党的创新理论“活起来”。微阅读,提前研习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原文,做到对讲话原文逐字研读、精准把握。微调查:在现代花卉产业园、清水三家村、古生村,调查、采集一手田野数据,确保数据细致入微,经得起推敲和检验。微论坛:站在习近平总书记为云南提出“一个跨越”“三个定位”“开创发展新局面”的高度开展现场研讨,让研讨“由表入里”,融入细微。微视频:在艾思奇故居、和顺图书馆、丽江古城木府、丽江花卉产业园和大理古生村等地录制微视频,形成“鲜花开在乡村振兴路上”等短视频50余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微视频,强化理论传播效果。微宣讲:将古生村生态实践、司莫拉乡村振兴等案例改编为宣讲作品10个。从细微出发,将理论在现实的体现和结合讲透讲深。实现从“学习者”到“传播者”的转变,在“讲清道理、讲透意义、讲出情怀”中深化理论认同。
践悟:演绎转化新路,提升思政引领力
实践团组织成员分组分块撰写感悟18篇,以实践所见,阐释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领悟。通过“理响曲思”微信视频号,发布纪实视频40余条。实现从“记住观点”到“践行理念”的升华,从“文本认知”到“行动自觉”的转变。思政专业党支部凝练、形成“教师党员带课题、学生党员带实践”的教研模式,强化“理论引领”。学生党支部构建“党员实践积分制”,突出“实践育人”要求,将研学成果纳入党员考核。党建工作从“有形覆盖”转向“有效覆盖”。实践团与腾冲市融媒体中心搭建“思政教育实践基地”沟通平台,与丽江现代花卉产业园开展“乡村振兴宣讲”交流。录制的纪实视频短片,丰富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堂教学实践案例。推动打造校内课堂与校外实践的协同育人机制,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此次研学实践活动,是曲靖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以党建引领思政教育的生动探索。未来,学校将持续深化“循迹·传习”品牌建设,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的足迹为“活教材”,让思政课扎根大地、贴近民心,为培养“真学真信真行”的时代新人提供鲜活样本。
来源:掌上曲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