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叮嘱:末伏到了,吃降糖药的患者,千万要注意3个事项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8-09 15:58 3

摘要:很多人以为药品只要不放冰箱就没问题,其实不然。二甲双胍这样的常用降糖药,虽然表面看起来依旧是那粒熟悉的白片,但在高温潮湿的环境中,它的稳定性会下降,药效可能提前“退休”。一些缓释制剂尤其敏感,稍有储存不当,可能药效就前脚走,副作用后脚来。

末伏的热,不是简单的“热”,是那种像被蒸锅盖住、连骨头缝都在出汗的热。

对于正在服用降糖药的患者来说,这种天气不只是让人烦躁,更可能悄悄地改变身体里的“糖水循环”。

高温虽然看起来和血糖无关,但它像一个隐形的“扰局者”,能在不知不觉中,打乱降糖药的效果,干扰身体对胰岛素的反应,甚至诱发一些危险的并发症。

下面这三件事,一定要放在心上,别让血糖在末伏里“乘热而上”。

首先要说的,是药物在高温下的“性格变化”。

很多人以为药品只要不放冰箱就没问题,其实不然。二甲双胍这样的常用降糖药,虽然表面看起来依旧是那粒熟悉的白片,但在高温潮湿的环境中,它的稳定性会下降,药效可能提前“退休”。一些缓释制剂尤其敏感,稍有储存不当,可能药效就前脚走,副作用后脚来。

更麻烦的是,部分患者为了图方便,会把药片分装进小药盒,放在包里随身携带。看似贴心,其实等于给药品安排了一场“高温马拉松”。背包、车内、外出途中,这些地方的温度往往远超室温,药片在里面“焖”上一天,效果就难说了。

真正靠谱的做法,是将药物放在干燥阴凉处,夏天最好使用带有保温涂层的小药箱,有条件的可加一小块冰袋,但要注意不能让药片直接接触冰块,以免受潮。

接下来要注意的,是身体对药物的“过度反应”。

末伏时节,人体出汗多、饮水多、排尿多,但很多人却忽略了钠、钾等电解质的流失。这时候,如果再继续维持原剂量的降糖药,尤其是胰岛素或磺脲类药物,极有可能出现低血糖的风险。轻则头晕、乏力,重则昏迷、抽搐,甚至危及生命。

有些患者会出现一种非常隐秘的症状:进食正常,但突然觉得“手发木、腿发飘”,以为是天热导致的低血压,其实是低血糖在作怪。这个时候再喝杯凉茶解暑,就等于火上浇油。因为很多降温饮品里含有糖分,会让血糖先升后降,波动更大。

聪明的做法,是随身带些低糖分的零食,比如无糖苏打饼干或者一小袋咸坚果,一旦感到不适,先咬一口“唤醒”血糖,再判断是否需要调整药量。

第三个不容忽视的细节,是出汗对皮肤的影响。

别小看这件事,对注射胰岛素的患者尤其重要。末伏期间,汗液中的盐分和油脂更多,皮肤湿润、毛孔张开,稍不注意,注射部位就容易感染。有些人习惯在外出前匆忙注射,汗水未擦干、酒精未挥发,就直接打针,结果导致红肿、硬结、甚至局部脓肿。

还有些人图方便,天天在同一侧腹部注射,久而久之,导致皮下脂肪变性,形成硬块。这些硬块不仅影响药物吸收,还会让血糖控制变得越来越不稳定。

正确的做法是,每次注射前先用干毛巾轻轻擦干汗液,再用酒精充分消毒,待皮肤干燥后再注射,注射部位也要规律更换,避免“定点打卡”。

除了这三件事,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小陷阱,那就是体重的“假象下降”。

夏天食欲差、出汗多,很多人发现体重下降了,于是误以为“身体变好了”,连血糖也该更低了。这种下降很多时候只是体液流失,并不代表脂肪减少,更不意味着胰岛功能改善。盲目减少药量,反而可能导致餐后高血糖,让血糖像过山车一样波动。

更棘手的是,天气热时,人容易犯懒,运动量减少,但出汗多让人误以为“我已经很努力了”。这种“假运动”状态,让身体的新陈代谢变得更加迟缓,胰岛素的敏感性也在悄然下降。结果就是——血糖控制越来越困难,而患者却一头雾水,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很多人在末伏时节会摄入大量西瓜绿豆汤雪糕等“解暑利器”,表面上看是为了降温,实际上却在给血糖制造麻烦。尤其是西瓜,看似健康,其实含糖量并不低,而且升糖速度快,容易引发血糖的大幅波动。绿豆汤加冰糖更是“甜蜜陷阱”,常常让血糖在无声中“破防”。

更有甚者,部分患者在末伏时会自行减少药量,理由是“吃得少、流汗多,应该不需要吃那么多药了”。这种自作聪明往往带来严重的后果。

因为末伏的高温会让身体处于一种“应激状态”,这本身就可能促使肾上腺素升高,从而升高血糖。如果此时药量减少,等于让血糖“自由飞翔”,短期内可能看不出问题,长期却会加速血管、神经的损伤。

血糖控制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一场长期的“温柔拉锯战”。末伏的高温天气,是这场战役里的一次考验。只有在细节上多加留意,才能不被天气牵着鼻子走。

还有一个非常容易被忽略的因素——口服药物的吸收率

高温往往会影响胃肠道的血流分布,这会直接干扰药物从胃肠道进入血液的效率。即使吃了同样剂量的药,吸收的效果却可能大打折扣,尤其是在饭后立即饮用大量冰水或冷饮的情况下,胃肠道蠕动会变慢,这种“冷刺激”会让药物像堵在了高速路上的汽车,迟迟不肯上路。

有研究显示,高温天气下,空腹血糖波动幅度明显增大,甚至在夜间容易出现隐性低血糖。患者白天看似一切正常,夜里却出现心悸、出汗、失眠,这种情况往往被误认为是“天气热睡不好”,但背后真正的原因是夜间血糖过低。此时如果再加上空调房的低温刺激,很容易诱发心血管事件。

末伏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血糖管理的掉以轻心。很多危险不是因为药没吃,而是因为吃了却没吃对。高温下,药物的稳定性变差、身体对药物的反应变得敏感、饮食结构变化剧烈、运动状态紊乱,这些都可能成为血糖异常的“推手”。

在末伏的这段时间里,降糖药患者不妨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用药习惯、饮食选择和生活节奏。真正能让血糖稳定的,从来不是“多吃药”,而是对这些“细微之处”的用心。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李雪玲,张小红,陈静.高温环境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影响的研究[J].中国糖尿病杂志,2024,32(03):215-219.
[2]刘晓慧,王琳,赵磊.不同储藏条件对口服降糖药稳定性的影响[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23,43(12):1302-1306.
[3]周建平,胡慧娟.夏季高温对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作的诱因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5,18(04):89-92.

来源:药师健康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