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扬花期遭遇持续高温的应对措施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8-10 06:35 4

摘要:水稻作为全球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和质量直接关系到粮食安全与社会稳定。在水稻的生长周期中,扬花期是极为关键的阶段,对环境条件的变化十分敏感。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极端高温天气频繁出现,水稻扬花期面临着更为严峻的高温挑战。持续高温会对水稻的生长发育、生理

水稻作为全球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和质量直接关系到粮食安全与社会稳定。在水稻的生长周期中,扬花期是极为关键的阶段,对环境条件的变化十分敏感。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极端高温天气频繁出现,水稻扬花期面临着更为严峻的高温挑战。持续高温会对水稻的生长发育、生理生化过程以及最终的产量和品质产生显著影响,因此,深入研究水稻扬花期持续高温的应对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持续高温对水稻扬花期的危害

生理影响

1. 花粉活力下降:水稻开花的最适温度为25 - 32℃(杂交稻为25 - 30℃),当持续高温超过35℃时,花粉的发育会受到严重阻碍。高温会破坏花粉细胞内的生理结构和代谢平衡,导致花粉活力降低,花粉管伸长受阻,从而无法正常完成授粉过程。研究表明,在38℃的高温条件下,花粉的萌发率会显著下降,甚至可能降至正常水平的50%以下。

2. 光合作用受阻:高温会使水稻叶片的气孔导度减小,限制二氧化碳的进入,同时还会影响光合酶的活性,如羧化酶等,使光合作用的暗反应过程受到抑制,导致光合效率降低。此外,高温还可能导致叶绿素分解加速,使叶片的光合能力进一步下降,无法为水稻的生长和发育提供足够的光合产物。

3. 呼吸作用增强:持续高温会促使水稻呼吸作用增强,消耗过多的光合产物,导致植株体内的能量储备减少。这不仅会影响水稻的正常生长和发育,还会使植株更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袭,加速植株的衰老和死亡。

产量与品质影响

1. 结实率降低:由于花粉活力下降和授粉受精不良,水稻在扬花期遭遇持续高温时,稻穗中的“空粒”和“秕粒”比例会显著增加,结实率大幅下降。据相关研究,扬花期遭遇35℃以上高温持续3天,结实率可降低20% - 50%;若高温持续5天以上,减产可能超过50%,严重时甚至绝收。

2. 穗型减小:孕穗期高温会抑制幼穗分化,导致穗长缩短、总粒数减少,尤其是上部和中部颖花发育受抑明显,最终穗型变小,潜在产量降低。同时,高温还会影响穗部的形态结构,使穗轴和枝梗变细、变短,影响籽粒的着生和发育。

3. 米质变差:高温会缩短水稻的灌浆期,使籽粒充实度下降,千粒重降低。此外,高温还会导致米质变劣,如垩白粒率增加、直链淀粉含量异常等,影响稻米的外观品质和食味品质,降低其市场价值。

应对水稻扬花期持续高温的措施

品种选择与播期调整

1. 选用耐高温品种:不同水稻品种对高温的耐受性存在显著差异。在高温频发地区,应优先选择经过鉴定和筛选的耐高温品种,如“春华占”等,这些品种在遗传上具有较强的抗高温能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高温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2. 合理调整播期: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历史气象资料,合理安排水稻的播种和移栽时间,使水稻的扬花期避开高温季节。例如,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可适当推迟中稻的播种期,将扬花期调整到8月下旬以后,以降低高温对水稻的危害。

田间管理措施

1. 科学管水

- 深水灌溉:在水稻抽穗扬花期,若遭遇持续高温天气,应及时采取深水灌溉措施,田间保持8 - 10厘米的深水层,可有效降低冠层周边温度2℃左右,减轻高温对水稻的危害。有条件的地区可采用“昼灌夜排”的方式,即白天灌入低温水,夜间排出田间热水,进一步调节田间小气候。

- 避免深水漫灌:对于田间密度较大或病害发生较重的田块,切忌盲目灌深水,以免造成高温高湿的环境,引发病虫害的大爆发。此时应采取浅水勤灌或干湿交替的灌溉方式,保持田间适宜的湿度和通气性。

2. 酌情施肥

- 穗肥追施:对处于孕穗期的水稻,根据苗情和土壤肥力状况,每亩施3 - 4公斤尿素和5 - 6公斤氯化钾作穗肥,促进颖花分化,增强水稻的抗逆性。对孕穗期受热害较轻的田块,于破口期补追1次粒肥,一般亩施尿素3 - 5公斤,减少颖花退化,促进正常灌浆结实。

- 叶面喷肥:在抽穗扬花期及之后,可多次喷施叶面肥,每次每亩用100 - 150克磷酸二氢钾兑水30 - 50公斤叶面喷施,可增强水稻自身抗逆性、减轻热害、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同时,也可配合喷施含有锌、硼等微量元素的叶面肥,促进水稻的生殖生长。

3. 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抽穗扬花期遭遇高温时,分别于抽穗前1天和抽穗后第3天,分两次叶面喷施0.15mg/L油菜素内酯或者500μmol/L水杨酸等外源调节物质,可防止功能叶和颖花受到损伤,稳定结实率。这些植物生长调节剂能够调节水稻体内的激素平衡,增强水稻对高温的适应能力。

病虫害防控

1. 加强监测预警:高温天气会导致水稻的抗病虫害能力下降,同时也有利于病虫害的滋生和传播。因此,要加强对水稻病虫害的监测,及时掌握病虫害的发生动态,根据植保部门的病虫监测预警信息,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治方案。

2. 综合防治措施: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如合理密植、及时清除病株残体、利用害虫的趋光性设置黑光灯诱捕害虫、释放天敌昆虫等。在病虫害发生严重时,可合理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进行防治,但要严格按照农药的使用说明进行操作,避免农药残留超标和环境污染。重点防治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瘟病、稻曲病和纹枯病等病虫害,确保水稻的健康生长。

应急补救措施

1. 蓄留再生稻:对于高温危害较为严重,结实率在20%以下、亩产不到100公斤的田块,可于8月20日前割茬蓄留再生稻。收割时应控制留茬高度,早割的留低茬,晚割的留高茬(不超过40厘米);割茬越早越好,同时要加强再生稻田间管理,及时施肥、灌溉,确保再生季安全齐穗并获得较高的产量。

2. 补种其他作物:如果水稻受高温危害严重,无法通过蓄留再生稻等方式进行补救,可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季节,及时补种其他适宜的短生育期作物,如绿豆、荞麦、蔬菜等,以减少损失。

水稻扬花期遭遇持续高温是一个严峻的挑战,需要综合运用品种选择、播期调整、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控和应急补救等多种措施,以减轻高温对水稻的危害,保障水稻的产量和质量,确保粮食安全。同时,还应加强对水稻耐高温机制的研究,培育出更多适应气候变化的优良品种,为水稻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来源:淇泉老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