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水稻作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其产量与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经济收益。在水稻生长周期中,“三虫两病”(即二化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三种虫害,以及稻瘟病、纹枯病两种病害)是影响水稻生产的主要病虫害,具有发生范围广、危害程度深、防治难度大等特点。科学制定并落
水稻作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其产量与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经济收益。在水稻生长周期中,“三虫两病”(即二化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三种虫害,以及稻瘟病、纹枯病两种病害)是影响水稻生产的主要病虫害,具有发生范围广、危害程度深、防治难度大等特点。科学制定并落实“三虫两病”防治措施,对保障水稻高产稳产至关重要。本文结合水稻生长特性与病虫害发生规律,系统阐述“三虫两病”的有效防治重点措施。
一、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
“三虫两病”的防治需立足“预防为主”,将病虫害控制在发生初期和危害阈值以下,避免大面积爆发。综合防治强调运用农业、物理、生物、化学等多种手段,构建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兼顾防治效果与生态安全。具体而言,需根据不同水稻产区的气候条件、种植制度、品种特性,制定区域性、针对性的防治方案,实现“控害、保产、提质、安全”的目标。
二、“三虫”防治重点措施
(一)二化螟防治
二化螟是水稻钻蛀性害虫,以幼虫蛀食稻茎,造成枯心苗、枯孕穗、白穗等症状,严重影响水稻结实率。其防治需抓住卵孵化高峰期和低龄幼虫期两个关键节点。
1. 农业防治
冬闲田深耕翻土,将越冬幼虫翻至地表被天敌捕食或冻死,减少虫源基数;合理安排茬口,避免单一种植模式,降低成虫产卵集中性;选用抗虫品种,如茎秆坚硬、蜡质层厚的品种,减少幼虫蛀茎危害。
2. 物理防治
利用二化螟成虫的趋光性,在稻田周边设置频振式杀虫灯,每30-50亩放置1盏,诱杀成虫,降低产卵量;采用性信息素诱捕器,每亩放置1-2个,干扰成虫交配,抑制种群繁殖。
3. 生物防治
在卵期释放赤眼蜂,每亩释放1.5-2万头,寄生二化螟卵,压低幼虫孵化率;选用苏云金杆菌(Bt)、核型多角体病毒(NPV)等生物农药,在卵孵化高峰期喷雾防治,对低龄幼虫防效显著。
4. 化学防治
当枯心苗率达0.5%或白穗率达1%时,及时选用氯虫苯甲酰胺、甲维盐、三唑磷等高效低毒杀虫剂。施药时保持田间3-5厘米浅水层,提高药剂接触虫体的概率;采用喷雾或撒施毒土(毒肥)方式,重点喷施稻株中下部,确保药剂到达蛀茎部位。
(二)稻飞虱防治
稻飞虱属刺吸式害虫,包括褐飞虱、白背飞虱等,以成虫和若虫群集稻株基部吸食汁液,导致稻株倒伏、枯萎,还可传播病毒病。其繁殖速度快、迁飞性强,防治需注重早期监测与应急防控结合。
1. 农业防治
合理密植,避免田间郁闭高湿;科学肥水管理,采用“浅水勤灌、湿润灌溉”模式,避免长期深水灌溉;增施磷钾肥,增强稻株抗虫性,减少氮肥过量导致的植株嫩绿易诱虫现象。
2. 生物防治
保护和利用天敌,如蜘蛛、青蛙、寄生蜂等,稻田周边保留杂草带,为天敌提供栖息场所;人工释放稻虱缨小蜂,寄生稻飞虱卵,抑制种群增长;选用苦参碱、印楝素等植物源农药,或吡蚜酮等对天敌安全性高的杀虫剂。
3. 化学防治
采用“压前控后”策略,在若虫高峰期施药。当百丛虫量达1000头(分蘖期)或500头(孕穗期)时,选用噻虫嗪、烯啶虫胺、氟啶虫胺腈等药剂。施药时采用“粗喷雾、浇泼”或“无人机飞防”方式,重点喷施稻株基部;对于虫量极高的田块,可结合排水露田,降低虫口密度后再施药,提高防效。
(三)稻纵卷叶螟防治
稻纵卷叶螟以幼虫吐丝卷叶,隐藏其中取食叶肉,形成“苞叶”,影响水稻光合作用。其具有迁飞性,防治需根据迁入峰期和幼虫卷苞前的关键时期开展。
1. 农业防治
合理布局种植期,避开成虫产卵高峰期;及时清除田边杂草,减少虫源寄主;采用健身栽培,增强稻株抗逆性,减轻危害损失。
2. 物理与生物防治
利用成虫趋光性,设置杀虫灯诱杀;在产卵期释放赤眼蜂,每亩1.5万头,分2-3次释放;选用Bt制剂、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等生物农药,针对低龄幼虫喷雾防治。
3. 化学防治
当百丛水稻卷叶率达10%或虫量达15头时,及时施药。选用甲维盐、茚虫威、虫螨腈等药剂,在幼虫孵化高峰期至3龄前喷雾,注意叶片背面和稻株中上部均匀施药;对于已经卷苞的幼虫,可选用具有胃毒和触杀作用的药剂,提高防效。
三、“两病”防治重点措施
(一)稻瘟病防治
稻瘟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可分为苗瘟、叶瘟、穗颈瘟等类型,其中穗颈瘟危害最严重,直接导致减产。其发生与品种抗性、气候条件(高湿、适温)密切相关,防治需以抗病品种为基础,结合药剂保护。
1. 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如湘早籼45号、甬优系列等,并定期更换品种,避免抗性丧失;合理施肥,控制氮肥用量,增施磷钾肥和硅肥,提高稻株抗病性;浅水勤灌,避免深水漫灌,雨后及时排水,降低田间湿度。
2. 种子处理
播种前采用药剂浸种或拌种,选用咪鲜胺、氰烯菌酯等药剂,杀灭种子携带的病原菌,减少苗瘟发生。
3. 化学防治
叶瘟发病初期,选用三环唑、稻瘟灵、春雷霉素等药剂喷雾防治,控制病害扩散;关键时期重点防治穗颈瘟,在水稻破口前3-5天和齐穗期各施药1次,选用三环唑(保护作用)与稻瘟灵(治疗作用)混合使用,提高防效。施药时注意叶片正反两面均匀喷施,若遇阴雨天气,需补施药剂。
(二)纹枯病防治
纹枯病是由立枯丝核菌引起的真菌病害,主要危害叶鞘和叶片,形成云纹状病斑,后期导致稻株倒伏、结实率下降。其发生与田间湿度、种植密度、氮肥水平密切相关,防治需注重降低田间郁闭度和湿度。
1. 农业防治
合理密植,采用宽窄行种植,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科学肥水管理,避免氮肥过量施用,实行“前促、中稳、后补”的施肥原则;浅水灌溉,适时晒田,降低田间湿度,抑制菌丝生长。
2. 物理防治
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在水稻分蘖期至孕穗期,人工剥除下部老叶、病叶,带出田外销毁,减少病原菌积累。
3. 化学防治
当病丛率达20%时,及时施药。选用井冈霉素、噻呋酰胺、氟环唑等药剂,在水稻分蘖盛期至孕穗期喷雾防治,重点喷施稻株中下部叶鞘。施药时保持田间浅水层,提高药剂在叶鞘部位的附着率;重病田块间隔7-10天再施药1次,确保防效。
四、强化监测预警与科学用药管理
1. 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建立县、乡、村三级病虫害监测网络,定期开展田间调查,重点监测“三虫两病”的发生动态,结合气象数据预测发生趋势,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指导农民精准防治。
2. 科学用药规范
严格遵守农药使用准则,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推广低毒、低风险药剂,优先选用生物农药和高效、低用量化学农药;合理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延缓病虫害抗药性产生;按照推荐剂量和施药时期使用,避免盲目加大用量或频繁施药。
3. 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
推广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采用无人机飞防、大型喷雾机等先进施药器械,提高防治效率和药剂利用率;结合绿色防控技术,如生态调控、理化诱控、生物防治等,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实现病虫害可持续治理。
五、结语
水稻“三虫两病”的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统筹运用农业、物理、生物、化学等多种措施,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强化监测预警,科学精准施药。通过构建绿色防控技术体系,既能有效控制病虫害危害,又能减少农药残留和生态污染,为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坚实保障。在实际应用中,还需结合各地具体情况,不断优化防治方案,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来源:风趣一半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