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永安:生活美学在日常褶皱里,藏着对抗平庸的力量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8-10 02:45 2

摘要:在梁永安教授书房整理访谈稿时,他忽然指着窗台说:看那片叶子,边缘蜷曲如垂首的舞者——美从不是完美无缺。生活美学的终点,不是培养优雅的消费者,而是觉醒的创造者。

导语

上海交大美学课堂 项目组手记

在梁永安教授书房整理访谈稿时,他忽然指着窗台说:看那片叶子,边缘蜷曲如垂首的舞者——美从不是完美无缺。生活美学的终点,不是培养优雅的消费者,而是觉醒的创造者。

生活美学在日常褶皱里

藏着对抗平庸的力量

梁永安 复旦大学人文学者、教授、旅行摄影师

翻开梁永安的社交动态,会发现这位大学教授的网红时刻往往诞生于最朴素的场景:在菜市场对着南瓜花讲形态美,在旧书摊举着泛黄的封面分析版式,甚至在食堂排队时,对着窗口的番茄炒蛋点评 “红与黄的民间配色智慧”。

他在 B 站视频里反复强调:生活美学不是博主们的精致摆拍,而是在烟火气里保持对微小美好的执念 —— 这种执念,恰恰是现代人对抗平庸的最后一道防线。

当我们把梁永安在各大平台分享的美学碎片串联起来,会发现他早已为生活美学的深层价值画好了清晰的坐标:它是治愈空心化的良药,是重建人际关系的纽带,更是让生命密度超越时间长度的魔法。

1

对抗空心化

在具体的美里找回真实的自己

梁永安在一次直播中被问及 “为什么年轻人总觉得迷茫”,他没有谈宏大的社会压力,而是举了个身边的例子:“我学生的宿舍里,护肤品摆得像化妆品柜台,却找不到一个像样的喝水杯子 —— 他们在追求精致人设的同时,正在失去和真实生活的触碰。” 这番话点出了现代空心化的根源:我们习惯用虚拟符号定义自己,却忘了美从来都藏在具体的、可触摸的事物里。

梁永安推崇的对抗之道,是在日常中进行 “美学锚定训练”。他自己坚持手写读书笔记,不是为了复古,而是享受笔尖划过纸张的阻力感;他会在旅行时收集当地的树叶,夹在书里当书签,每片叶子的纹路都是独一无二的 “记忆编码”。当你开始在意这杯水的温度、这支笔的重量,就不会被抽象的焦虑困住 —— 因为具体的美会像锚一样,把你拉回当下。”

这种在具体事物中投入心力的过程,本质上是通过美与自我重建连接 —— 就像梁永安说的,“能在一颗番茄里看到阳光的人,永远不会觉得人生无意义”。这正是生活美学的第一个深层价值。

2

对抗时间暴政

在美学中发现慢下来的权利

“当代人的孤独,不是因为见面少,而是因为见面时都在‘扮演社会角色’。” 梁永安在分析现代社交困境时,提出过一个尖锐的观察:酒桌上的碰杯不如菜市场的搭话有温度,因为前者是利益交换,后者可能只是 “哎,你看这茄子的紫色多正” 的审美共鸣。

他在《阅读、游历和爱情》里写过一段经历:在云南支教时,曾和当地村民因为 “如何腌出最好吃的酸豆角” 争论一下午。“我们语言不通,靠比划和表情交流,但那种因为‘对同一事物的美有执念’而产生的亲近感,比任何商务谈判都真诚。” 这种基于审美的连接,没有目的,却有持久的生命力 —— 就像两个陌生人会因为喜欢同一款老台灯的铜制底座,突然打开话匣子。

生活美学的第二个深层价值,正在于它能构建 “非功利关系场”。上海交大人文学院的其他课程实践中,有个经典环节:让学员用旧物交换礼物。一位 IT 工程师用编程写的 “四季诗”,换了退休教师手织的毛线杯套;年轻妈妈用孩子的涂鸦,换了厨师学员做的果酱配方。“以前和人打交道总想着‘我能得到什么’,现在发现,分享‘我觉得美的东西’时,那种被理解的快乐更珍贵。” 这种变化,恰恰呼应了梁永安的观点:“审美共鸣是最天然的社交货币,它不需要换算,却能直接抵达人心。”

梁永安教授在海边和学生们交流

3

超越时间暴政

让慢下来的美延长生命密度

梁永安在分析《小王子》时,特别喜欢狐狸说的那句话:“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他在视频里解释:“现代人总觉得时间不够用,其实是把所有时刻都过成了‘待办事项’,忘了美需要‘留白’—— 就像中国画的飞白,不是空,而是给想象留空间。”

他自己有个坚持了几十年的习惯:每天傍晚泡一杯茶,什么都不做,就看着茶叶在水里舒展。“年轻时觉得这是浪费时间,后来才发现,这 10 分钟让我避开了很多无效忙碌。” 这种 “美学时间观”,不是消极的慢,而是主动选择 “让某些时刻变得有重量”。就像他评价日本职人 “用十年煮一碗汤”:“不是他们效率低,而是懂得‘美的生成需要时间发酵’—— 就像酿酒,急不得。”

生活美学在这里展现出第三个深层价值:它能让生命密度超越时间长度。第一期上海交大生活美学课的一位报名同学分享:“以前总怕退休后日子变空洞,现在跟着课程学做手账,每天记三行‘美的瞬间’:晨练时看到的朝霞、孙子画的歪扭小火车、菜市场阿姨递来的一颗试吃草莓。这些小事攒起来,日子突然就变厚了。” 这正如梁永安所说:“生命的质量不在于活了多少年,而在于记住了多少个‘闪闪发光的瞬间’—— 生活美学,就是帮你制造这些瞬间的魔法。”

生活美学是普通人的

“精神阶层晋升术”

梳理梁永安的所有分享,会发现一个贯穿始终的观点:“审美不是精英的特权,而是普通人对抗同质化的武器。” 他在分析不同阶层的生活状态时,曾犀利指出:“真正的差距不在财富多少,而在有没有能力把平凡日子过出‘专属感’—— 有人住大 house 却把家变成家具城样板间,有人在出租屋用旧木箱搭出书架,后者的精神阶层显然更高。”

这种 “精神晋升” 不需要昂贵的成本,只需要对生活的 “审美执念”:像梁永安那样,在菜市场为一颗形状特别的土豆停下脚步,在下雨天听雨滴敲窗的节奏,在给朋友写信时认真选一张信纸。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正在悄悄构建属于你的 “美学壁垒”—— 让你在批量生产的世界里,保持不可复制的独特性。

上海交大生活美学课想做的,正是把梁永安的这些 “美学碎片” 系统化:从他反复强调的 “日常观察法”,到他推崇的 “非功利社交”,再到他践行的 “时间仪式感”,都转化为普通人可操作的训练。就像一位报名学员说的:“原来从切菜时留意刀工的节奏开始,就能一步步靠近那种状态。”

说到底,梁永安传递的生活美学,从来不是教你 “如何变精致”,而是告诉你 “如何让生活成为你的专属作品”。当你开始在番茄炒蛋里调出自己喜欢的咸淡,在书架上摆出独有的排列逻辑,在与人相处时传递真诚的审美共鸣 —— 你就已经在这场 “精神阶层晋升” 中,迈出了最坚实的一步。

现在,不妨从梁永安的 “最小美学行动” 开始:今天下班回家,认真洗一个水果,慢慢吃掉它,感受果肉的纹理和酸甜在舌尖散开的瞬间。这,就是生活美学最朴素也最有力量的起点。

上海交通大学「生活美学」研修班

招生启动

领取报名表

让艺术可触摸,让生活有美感

来源:一品姑苏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