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读书的教师会落伍,但这样读杜威的教师正在破局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8-10 05:30 2

摘要:专注于教师专业阅读、家庭教育、班级管理和英语教学,一个经年读写的教师和垦读者。

2025年08月10日 05:30新网师

以下文章来源于垦读者 ,作者方娇艳

垦读者.

专注于教师专业阅读、家庭教育、班级管理和英语教学,一个经年读写的教师和垦读者。

新网师

将在08月09日 20:00 直播

预约

中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实践

新网师

新教育网络教师学习中心(原新教育实验网络师范学院,简称“新网师”)致力于为中国教师的继续教育乃至师范教育探索出一条新路,为中国教师的专业研修和生命成长创造出一种新模式。

3712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重磅 | 新网师2025年秋季招生简章

方娇艳

今天是共读杜威《民主主义和教育》的第一天。

这也是我加入网师7年,第一次参加线下共读。

作为共读的一员,我一面以阅读者、交流者的角度,投入到共读所营造的思维场域中,同时也尝试从旁观者和主持人不同的视角来看待共读活动。

一个问题始终萦绕在脑海中:

线上读书这么发达,为什么老师们仍不惜千里参与线下共读?

而真正对老师有用的共读,究竟是怎样的?

01

共读魅力从何而来?

在今日共读的第八章

“教育的目的”和第四章“教育即生长”中,郝老师围绕着文本中的核心概念进行细致的拆解。

借助三组核心概念的辨析,有助于破解关于上文共读的疑问:

1.阅读无用论VS有用论

有人认为,读书拿来还是不能用,是不是读书就没有用?

从认知来看,“有用的”阅读用的是策略性知识,高度依赖情境,而“无用的”阅读则是改造大脑认知能力。这就好比要想跑得快,重要的不是更换自行车零件,而是改乘汽车,阅读的作用就是升级动力系统。因此,看似解决不了当下问题,但阅读却能够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敏感度及深度,最终解决长远的问题。

2.外在阅读VS内在阅读

杜威着重区分了外在目的和内在目的。其判断标准是内在经验是否得到改造。从这个意义来看,外在目的导向下的阅读,由于仅仅是出于了解术语,获得信息,最终读后仅仅堆积了一些知识,而没有改造自己的经验(比如形成对旧问题的新认知),而内在目的导向的阅读,则是为了解决问题或优化实践,因而主动投入,从而形成了新的经验。

简言之,共读不是知识的搬运,而是经验的再造。

为什么新网师几百名老师不远千里来共读?

老师们恰恰从内在动机出发,抱着提升和丰富自己的目的,全心投入之后,便自然获得了看问题的新视角,新方法,形成对原有问题的新看法。这种经验的更新和再造,使共读成为真正提升专业发展的有效手段。

3.无目的阅读VS有目的阅读

杜威反对无目的的行动。如何区分有目的和无目的呢?

在他看来,有目的意味着有内在连续性,上一步为下一步做准备;其次,行动是有预期的,规定了次序;最终,目的带来了质变,从而达成了经验的再造。

因此,学校假期布置的阅读作业就是一种无目的的阅读——这常常是老师们被动完成、因而毫无预期、看过就忘的阅读,而现场的共读中,老师们主动投入,提前预习,发现困惑,在同伴和老师的互动中相互碰撞,带着好奇心踏上阅读之旅。老师们抱着明确的期待,借助导师点拨和同伴力量,体验到了自身认知的改变,经历了有目的的阅读。

分清了以上三组概念,我们可以发现,真正对老师们“有用的”共读,是激发老师们的内在阅读动机,经过精心准备、设法满足老师们的预期,最终让老师们体验到认知和心智变化的共读。

这是新网师共读连办五载的魅力所在,也是它诱惑着五湖四海的老师们,共同奔赴、矢志前往的原因。

02

怎样读,才能有真成长?

那么,怎样读,才能让共读真正帮助老师实实在在地成长,或者说,改造自身经验?

结合杜威的观点和现场的观察和思考,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点出发:

首先,高品质的共读起点是用接球式对话代替“投篮式交流”。

共读首日,现场的共读交流经历了一个显著的变化。上午的互动更像是“投篮式交流”——回答很热闹,但每个老师的发言更像是各自投篮,希望自己的回答能够准确“投中”正确答案,但这些回答大多数脱离了杜威的观点,随意发散,有的老师甚至引经据典。看似丰富,实则离题,或者只是说了一个再熟悉不过的观点,并没有新意。

经过提示,下午则呈现了更多的“接球式对话”:第一个发言提出见解,犹如抛出一个球,后续的老师及郝老师则或解释,或补充,或质疑,或追问,准确“接球”,再抛出,以此形成了序列和推进,共读真正出现,相互启发、思维碰撞。

其次,生长性的阅读需要保留“空杯心态”。

杜威认为教育是生长,始于不成熟状态。但对于成人来说,很容易用固定的观点看待自我,固步自封,停止成长。对于阅读也是如此。

因此,生长性的阅读需要老师们一方面不满足于以往经验,破除思维定势,譬如老师们读过怀特海的教育目的,就不应局限于此,而是设法先理解杜威的教育目的,再对比二者各自的内涵,从而丰富自己对于教育目的的多元化理解。

此外,还需要接纳异质观点,换位思考。

比如怀特海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五彩缤纷的生活,但杜威却认为“教育无目的”,这个观点听上去令人惊诧——难道考大学,找工作不是目的吗?通过细读,原来杜威是立足于工业化背景下灌输式的教育,反对的是外在、强加的、抽象、脱节的目的,而教育过程本身就是生长,生长就是目的。

通过破除和换位,用“空杯心态”进入阅读,阅读本身也能带给老师们自身的生长。

其三,让阅读成为一种智能的习惯。

杜威看来,习惯不只是行为、动作自动化,而在本质上是主动控制环境,同时具有理智和情感的双重倾向——习惯的形成过程中,必然涉及到主动选择环境、主动适应的过程。

阅读本身就是一个包含复杂认知的过程,这也蕴含着经验增长的可能性。因此,要警惕固定性阅读模式,即机械、僵化的阅读,表现为断章取义、以偏概全,或者脱离文本,自说自话式的发散和理解。

不妨采用理智性阅读模式:在阅读过程中,调动分析、对比、分类、归纳、提炼、概括等等认知能力。譬如在阅读中,思考这些问题:

杜威是怎么分析“教育无目的”(分析)

杜威的和我们一般理解的教育目的有什么不同?(对比)

杜威所说的习惯特性有哪些?(分类)

他认为妨碍成人生长的因素是什么?(归纳概括)

借助这些问题,思维随着问题链展开而不断深入,而在阅读过程上,经历“读前预习——读中圈注——读后归纳或作答——思后输出表达这一系列流程,阅读也将与写作打通,并以写作为载体,显化我们认知经验的变化。

读清楚了,想清楚了,就能写清楚;写清楚,也就证明思维提升了,我们成长了。

阅读的终极价值,不在于记住了多少,而在于它如何悄悄重塑了你。

共读的魅力,正是让一群志同道合者以文字为镜,照见自己的局限,又以思想为火,点燃彼此的可能。

正如杜威所言:“教育不是为生活做准备,教育本身就是生活。”当我们放下思维成见,以“空杯心态”迎接每一次共读,那些看似“无用”的文字,终将在某一天,成为课堂上一道灵光、学生眼中一抹亮色。

写在后面:

这是一篇“非典型综述”,写时并不期待完整地呈现一天中全部的要点,一则过于全面琐碎,共读可能成为了知识碎片的堆积,而掩盖了共读真正的价值所在——启发心智,重构经验。

这篇小文,以如何共读为视角,化用了杜威的观点,算是一种“做中学”的小小尝试。

期待明天新的旅程!

我给新网师提建议

作者:方娇艳

编辑:刘荣慧

审核:黄小瑜 柳静

投稿:新网师公众号2025年征稿启事

来源:新网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