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疗后肺部现空洞,元凶竟是罕见病菌!医生提醒:这类人群需警惕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8-10 08:35 3

摘要:一位有葡萄胎病史的50岁女性,化疗后突发高烧、败血症,肺部 CT 出现特殊空洞。痰培养揭示罕见病菌--甘露醇罗尔斯顿菌(Ralstonia mannitolilytica),虽全力救治仍不幸离世。这一病例为化疗后感染防控敲响警钟,其肺部影像与罕见感染的关联值得

一位有葡萄胎病史的50岁女性,化疗后突发高烧、败血症,肺部 CT 出现特殊空洞。痰培养揭示罕见病菌--甘露醇罗尔斯顿菌(Ralstonia mannitolilytica),虽全力救治仍不幸离世。这一病例为化疗后感染防控敲响警钟,其肺部影像与罕见感染的关联值得深究。本文来自《美国呼吸与危重医学杂志》2021年的一篇病例报道《Pulmonary Cavitation: A Hint of Ralstonia mannitolilytica Infection through Imaging》,进行改编并进行补充。

50岁的女性患者,因葡萄胎病史入院治疗。入院时,她的生命体征相对稳定,医生为其进行了子宫冲洗,并采用5-氟尿嘧啶(26mg/kg/d)化疗,持续8天。然而,平静的治疗过程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发热打破,发热持续5天不退,随后病情急转直下。

患者被诊断为败血症,同时伴有全血细胞减少、口腔黏膜出血、意识波动,以及涉及肝脏、胃肠道和呼吸系统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最终被送入 ICU。此时的血液检查结果触目惊心:白细胞计数为0.0×10⁹/L,红细胞计数 2.97×10¹²/L,血小板计数6.0×10⁹/L,降钙素原高达21.47ng/ml。降钙素原是反映细菌感染的敏感指标,如此高的数值,预示着严重的细菌感染。

胸部CT的表现更是让医生们吃惊。与化疗前的影像相比,化疗后双肺出现了多种形态的空洞:既有大小不一、边界清晰、形态规则的薄壁空洞,内壁光滑,囊内有斑片状软组织密度影,无分隔及液气平面;又有在肺实变区域形成的边界模糊、形态不规则的厚壁空洞。通过容积重建图像,这些空洞的形态和空间分布特征被更清晰地展现出来(分别见图1~图3)。

图1. 轴向计算机体层摄影图像。与化学治疗前获取的图像相比(A1和A2),化学治疗后可见双肺多发大小不一的薄壁空洞。这些空洞边缘清晰、内壁光滑,囊内可见斑片状软组织密度影,未见分隔或液-气平面(红色箭头,B1和B2)。此外,在肺部实变区域可见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厚壁空洞形成(蓝色箭头,B1和B2)。

图 2. 冠状位计算机断层扫描图像。化疗前双肺均无明显异常(A)。化疗后,双肺可见大小不一的薄壁空洞(红色箭头所示),其内壁光滑,囊内可见斑片状软组织密度影,形态不规则,且无空气新月征(B1 和 B2)。

图3. 三维容积重建图像。头足方向(A1)、前后方向(A2)及左右轴位(A3)。双肺实变区内可见多发边界相对清晰、形态规则的薄壁空腔(红色箭头)与边界模糊、形态不规则的厚壁空腔(蓝色箭头),形成于化学治疗后(A1–A3)。

为了明确感染源,医生对患者的痰液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进行了培养,结果仅发现了甘露醇罗尔斯顿菌,而结核、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曲霉等常见肺部感染病原体均为阴性。尽管医生采用了万古霉素、头孢哌酮 / 舒巴坦、卡泊芬净等强效抗生素进行经验性治疗,并给予高级器官支持,但患者病情仍迅速恶化,最终因双侧肺出血死亡。

甘露醇罗尔斯顿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陌生的名字,它属于罗尔斯顿菌属,是一种革兰氏阴性非发酵菌。这类细菌通常存在于水、土壤等环境中,并非人体常见的致病菌,属于机会性感染病原体,也就是说,它一般不会侵犯健康人群,却会对免疫力低下者 “趁虚而入”。

在既往的文献报道中,甘露醇罗尔斯顿菌感染并不常见,但在特定人群中却可能引发严重后果。比如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中的早产儿、患有恶性肿瘤接受化疗的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群等,都属于易感群体。就像本文中的患者,化疗导致骨髓抑制,全血细胞减少,免疫力大幅下降,给了这种病菌可乘之机。

该病菌的致病性不容小觑。它可以通过呼吸道、血液等途径传播,引发败血症、肺炎、尿路感染等多种感染。一旦感染,病情往往进展迅速,如本文病例中,患者在出现症状后很快发展为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这与病菌产生的毒素以及引发的过度炎症反应密切相关。

更棘手的是,甘露醇罗尔斯顿菌对多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由于其自身的生物学特性和在环境中的暴露,它可能获得多种耐药基因,导致常规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这也是为什么本案例中医生采用了多种强效抗生素联合治疗,仍未能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本病例中,肺部CT呈现的特殊空洞表现,成为提示甘露醇罗尔斯顿菌感染的重要线索。这些影像特征并非偶然出现,而是与病菌的感染机制和肺部病理变化密切相关。

薄壁空洞的形成,可能与病菌在肺组织内繁殖,引起局部炎症反应有关。炎症导致肺组织坏死、液化,坏死物经支气管排出后,就形成了空洞。由于该病菌感染早期的炎症相对局限,坏死组织排出较为彻底,所以形成的空洞边界清晰、形态规则,内壁光滑。

厚壁空洞则多见于肺实变区域,边界模糊、形态不规则。这可能是因为在感染进展过程中,炎症范围扩大,肺组织发生广泛实变,坏死区域与周围正常组织界限不清,同时伴有纤维组织增生,使得空洞壁增厚,形态变得不规则。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空洞内没有液气平面和分隔,也没有 “空气新月征”。“空气新月征” 常见于曲霉感染,是曲霉球在空洞内形成的特征性表现,这一特征的缺失也有助于排除曲霉等其他病原体感染。

对于临床医生来说,识别这些特殊的影像特征至关重要。在遇到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尤其是化疗后的患者,当肺部CT出现类似的空洞表现时,要警惕甘露醇罗尔斯顿菌感染的可能,及时进行相关的病原学检查,以便尽早明确诊断,调整治疗方案。

本病例的发生,为临床医生在化疗患者的感染防控方面带来了诸多启示。

首先,要高度关注化疗后骨髓抑制患者的感染风险。化疗药物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也会严重抑制骨髓的造血功能,导致白细胞、血小板等减少,使患者免疫力大幅下降,成为各种病原体感染的高危人群。因此,在化疗期间及化疗后,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常规、体温等指标,一旦出现发热、白细胞降低等情况,要及时排查感染。

其次,对于出现肺部感染症状且影像学表现特殊的患者,不能局限于常见病原体的检测,要考虑到罕见病原体感染的可能。在进行痰培养、血培养等检查时,应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和检测方法,提高罕见病原体的检出率。同时,结合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综合判断可能的感染病原体,为经验性治疗提供依据。

再者,针对甘露醇罗尔斯顿菌这类耐药性较强的病菌,要合理使用抗生素。在明确诊断前,经验性治疗应选择覆盖革兰氏阴性菌的广谱抗生素;一旦明确病原菌及药敏结果,要及时调整为敏感抗生素,避免盲目使用抗生素导致耐药性进一步加重。此外,要注意抗生素的联合使用和疗程,确保治疗效果。

最后,加强对化疗患者的护理和支持治疗也必不可少。保持患者口腔、皮肤等部位的清洁,避免交叉感染;给予营养支持,增强患者的免疫力;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器官功能,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这些措施都有助于降低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这一 50 岁女性患者因甘露醇罗尔斯顿菌感染导致死亡的病例,充分展现了罕见病原体感染在免疫功能低下人群中的凶险性。肺部 CT 呈现的特殊空洞影像,为我们识别这类感染提供了重要线索。

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临床医生应提高对这类罕见感染的警惕性,加强对化疗后患者的监测和管理,优化病原学检测方法,合理使用抗生素,以期改善患者的预后。同时,也需要进一步加强对甘露醇罗尔斯顿菌等罕见病原体的研究,深入了解其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和耐药机制,为开发更有效的诊断方法和治疗药物奠定基础。

来源:沈凌医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