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夏日的燥热渐渐褪去,8月的玉石行业却安静得出奇。走进熟悉的档口,几位老朋友端着茶,聊得最多的不是卖了多少,而是“年底该往哪个方向备货”。一年里最难熬的阶段又到了——第三季度的淡季,像一口被刻意压住的气,等着年底再放。这几个月来,大叔问遍了新疆、苏州、广州的市场
夏日的燥热渐渐褪去,8月的玉石行业却安静得出奇。走进熟悉的档口,几位老朋友端着茶,聊得最多的不是卖了多少,而是“年底该往哪个方向备货”。一年里最难熬的阶段又到了——第三季度的淡季,像一口被刻意压住的气,等着年底再放。这几个月来,大叔问遍了新疆、苏州、广州的市场同行,大家聊得最多的,就是今年市场的种种变化。
说起来也巧,前几天一位做了二十多年山料供应链的老张跟和玉大叔诉苦:“你说现在这市场啊,真是看不懂了。以前都要抢购的玩意,现在堆在柜台里都没人问。反倒是那些小珠子,一串串,一把把地往外走。”老张的话,道出了当下和田玉市场的一个重要转变。
珠串的崛起其实早有端倪。走进任何一家玉石店铺,最显眼的位置摆放的不再是传统的观音、佛公挂件,而是各式各样的手串和项链。从6毫米到20毫米,从素珠到雕花,琳琅满目。这背后的原因,和玉大叔认为有几个方面值得深思。
过去和田玉的主要阵地一直在挂件和手镯,这个观念这几年遭遇了真正的对手。男士、女士、年轻人、长辈,越来越多人把目光切换到了“珠串”——单圈、复圈、长项链、佛珠体系,统统热起来了。选择更自由,不同珠径能匹配不同手围,男女老少都能找到顺手的尺寸与体量感。审美层面,粗珠有力量,细珠有雅致,视觉表达从容切换,日常穿搭也更宽容。
加上混搭更出彩。国风回潮持续发力,和田玉珠串能与沉香、紫檀、海黄等木质文玩混搭,既不抢戏,又能托出温润气息。小红书之类的社交平台,各类网红种草笔记推了一把,个性化的搭配逻辑快速渗透到大众消费层,形成可复制的穿搭场景。
原料利用更聪明。和田玉原料“天生有性格”,细微的杂质与结构是常态。切成更小的珠子常常能把瑕疵化解掉,整体更显干净。做得好的批次毛料选出来,过灯观察,甚至几乎看不到明显结构,视觉“净度”在可承受的预算里获得提升。
对比挂件的题材、寓意、构图、比例,光是理解就要下一番功夫;珠串的判断路径更简洁,颜色、质感、圆度、孔位加工、整体匹配度,一眼见分晓。配合正规证书,真假识别的压力被大幅释放,大众用户买得更踏实。更重要的是,珠串降低了消费门槛。一块好的籽料挂件,动辄上万甚至数万,而一串品质不错的DIY珠子,几千块甚至几百块就能拿下。对于初入门的玩家来说这无疑更容易接受。
其实供给端更愿意配合,珠串的加工标准化程度高,批量控制难度较小,库存周转更快。对商家而言,这是“普惠型”产品线,既能维持流水,也方便做组合营销。现代人的审美在悄然改变。过去买玉讲究“男戴观音女戴佛”,现在的年轻人更看重的是搭配和个性。这种灵活性,恰好迎合了当下追求个性化的消费趋势。
到玉石市场转一转,籽料原石的比重明显上升。用白话讲,更多籽料轻松保留原生气息,不急着做复杂雕刻。影响它的力量有两股:一是审美的变化,极简与素雅受到更多青睐;二是成本的现实,工费的曲线一路向上。
工费持续上涨成了行业共识。机雕的大量普及把“粗加工”的门槛拉低,低端手工雕刻受到正面冲击,原来靠“手快价低”走量的“民工式玉雕”竞争力被机械精度和批量能力压缩了。还能留在舞台上的,是个性化需求推动下的高阶手工雕刻,真正做细做深的大师傅,议价空间更大,价格每年都在抬升。
机雕对重复题材的稳定度也更好;手工留给更复杂、更个性化、更考验功力的部分。分工清晰带来的结论也不难理解:当人工雕琢的最终呈现并未明显超越机雕,性价比与时间成本就会让“做或不做”这道选择题,朝“不做”倾斜。面对不断上涨的工费,玉商们开始算起了经济账。与其现在花高价雕刻,不如先把好料子收着。什么时候好的原石本身就是稀缺资源,放着也是升值。这种惜工的心理,导致市场上新的成品越来越少,大家都在等,等什么呢?也许是等工费回落,也许是等更好的机雕进步。
和玉大叔认为,这种现象短期内确实会影响市场的活跃度,但从长远看也许是件好事。它会倒逼整个产业链进行升级,让真正有实力的雕刻师脱颖而出,让粗制滥造的作品退出市场。
“矿区老板建品牌、组团队、做直销”这句话,在今年不是传闻而是现实。挖掘、加工、销售一条线拉通,理论上效率更高、渠道听起来也能“少转几道手”。实践层面的反馈却提醒大家:链条越长,要守住的环节越多,库存管理与产品结构立刻成为考题。从过去批发原料就行的简单生意,如今精细化管理更倾向先把珠串、平安扣这类高复购、高流转的产品做起来。首先便于自营渠道消化,另一方面可以与外部MCN、主播与网红团队挂钩,迅速铺货,快进快出。
但是矿老板亲自下场就无敌了吗?原料不可控性始终存在,和田玉的矿脉像极了性情多变的“双向情感障碍”——上一段原料还是洁白温润,下一段就可能变成杂乱的脏糖尾料。即便是坐拥矿区的供应方也难以保证“持续稳定的高品相产出”。这正是和田玉几千年未被彻底垄断的底层原因之一——原料无法统一,不确定性太大。
看似矿老板直营少了中间环节,价格似乎更有竞争力。但和玉大叔也发现了一些问题。矿主最初毕竟不是天天面对终端市场的精细化要求,对市场的把握往往不够精准。有时候做出来的产品并不一定符合市场需求。尤其是这个季度的市场确实偏弱。成交节奏慢,砍价更狠,双方的话题越聊越短。疲态不只在摊位上,也在心气里。越到这个时段,越能看出谁在“积蓄弹药”。有人把注意力放在珠串、手镯体系的全口径补齐,有人在收拢资金,指向年底的冲锋。
“忍住”的价值,和玉大叔不想用爽文式语言去渲染。做生意的人懂,钱要花在刀刃上,机会要等在分水岭上。过早出手可能把子弹打在空处;出手太晚,又可能错过那一刻的情绪窗口。越在淡季,越能看清产品和策略的“内功”。无论市场如何变化,总有一群人在默默坚守,为这个古老的行业注入新的生命力。
来源:和玉大叔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