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尝谓:分二气以定三才,播四季而成万物,皆由呼唤也;斯令者,寓四季而立四柱,专以日主,以定三元。命乃无令而弗成,令乃无命而不立;信知呼唤之相参,犹知寰宇之扫数也。或者云:“子罕言命,皆定数而非性命欤!定数关乎气数,性命禀乎五行;气数五行何以殊,定数性命何以异。”
在浩如烟海的命理典籍中,
《碧渊赋·千里马》无疑是一篇极为独特且重要的文献。
它最初出自经典的《渊海子平》,
因其言简意赅、直指核心,
被后世的命理师们爱称为“千里马”,
寓意掌握了它,
就能在命理学的道路上日行千里,
迅速提升。
今天,就开始讲解《碧渊赋》。
这篇赋文的价值核心在于它的“简”与“全”。
“简”:全文不过数百字,
摒弃了繁琐的细节和旁枝末节。
每一句话都紧扣命理学的核心概念,
如阴阳二气、五行生克、季节旺衰、格局高低以及大运流年等,
如同高度浓缩的口诀,便于记忆,
更利于在实际分析命盘时,
快速搭建起一个清晰的骨架。
“全”:在简洁的文字背后,
它却构建了一个完整的论命体系。
它不仅仅是技术的罗列,
更将“命”与“令”(时令、天命)并论,
强调以“中和”为贵的哲学思想。
这使得学习者在掌握具体方法的同时,
也能理解命理学背后所蕴含的天地自然之理,
避免陷入机械呆板的断语中。
正因如此,从明清时代开始,
《碧渊赋》就成为了无论是行走江湖的盲派师傅,
还是书斋里的子平学者都必须背诵的入门与进阶篇章。
它是一座桥梁,连接着初学者与命理学殿堂。
若想真正抓住八字论命的纲领,
那么这匹名为《千里马》的良驹,
绝对值得我们反复策练,细细品味。
以下,我们将对《碧渊赋》开篇的这段原文,
进行逐句的白话解读,以揭示其中深藏的智慧。
尝谓:分二气以定三才,播四季而成万物,皆由呼唤也;斯令者,寓四季而立四柱,专以日主,以定三元。命乃无令而弗成,令乃无命而不立;信知呼唤之相参,犹知寰宇之扫数也。或者云:“子罕言命,皆定数而非性命欤!定数关乎气数,性命禀乎五行;气数五行何以殊,定数性命何以异。”诚哉是理,可患上而议矣!
尝谓:分二气以定三才,播四季而成万物,皆由呼唤也;
【解读】
这句话开宗明义,
点出了宇宙万物生成的基本法则,
也是命理学的哲学基础。
“分二气以定三才”:
“二气”指的是阴阳二气,
这是构成宇宙最基本的两种对立而又统一的能量。
“三才”则是指天、地、人。
这句话的意思是,宇宙首先分出了阴阳,
阴阳二气的互动和运转,
确立了天、地、人这三个层面的基本秩序和法则。
“播四季而成万物”:
阴阳二气的消长变化,
具体表现为春、夏、秋、冬四季的轮转。
随着四季的更替,寒暑燥湿不同,
万物才得以生、长、收、藏,
从而形成了我们看到的大千世界。
“皆由命令也”:
“命令”在这里可以其实就是命局和月令。
整个命局为命,
月支为令,节气深浅就是根据月令判断,
行运也是从月令开始。
所以,有了命就有了本,有了令,就有了格局和运。
上升到哲学角度看,无论是阴阳的分判,还是四季的运行,
都源于一种宇宙本源的驱动力量,
古人将其称为“道”或“天命”。
正是这种力量,驱动着万物的演化。
斯令者,寓四季而立四柱,专以日主以定三元。
【解读】
在阐述了宏观的宇宙观后,笔锋一转,
切入命理学的核心——“令”,也就是月令。
“斯令者,寓四季而立四柱”:
“令”在这里特指“月令”,
即一个人出生月份的节令。
一年有四季,十二个月,每个月都有一个主宰的节令,
这个节令蕴含着当时天地间最旺盛的五行之气。
命理学的“四柱”(即年、月、日、时四组干支,俗称“八字”),
就是将四季的能量状态,
精确地标记在一个人的出生时刻上。
月令(月柱)在其中尤其重要,被称为“提纲”。
“专以日主,以定三元”:
“日主”指的是八字中代表命主本人的日干。
分析八字,就是以这个“日主”为中心点和参照物。
“三元”在这里指日主的天元(日干)、地元(日支)和人元(日支循藏的人元),
它们共同构成了日主自身的能量状态。
整句话的意思是,
我们通过月令来确立整个命盘的气候大环境,
然后以日主为核心,
分析其自身的强弱、喜忌和特性。
命乃无令而弗成,令乃无命而不立;信知呼唤之相参,犹知寰宇之扫数也。
【解读】
这句话深刻地阐述了“命”与“令”之间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关系。
“命乃无令而弗成,令乃无命而不立”:
一个人的“命”(八字命盘),
如果没有月令这个大环境作为支撑和衡量标准,
就无从谈起其高低、好坏。
反过来,月令虽然代表着天时的力量,
但如果没有一个具体的“命”作为载体,
这种力量也就失去了意义和表现的对象。
“信知呼唤之相参,犹知寰宇之扫数也”:
真正理解了“命”与“令”之间这种相互感应、相互参照的关系(呼唤之相参),
就如同掌握了洞察整个宇宙运行规律的密码(寰宇之扫数)。
这句话强调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认为人的命运是宇宙大规律下的一个缩影。
或者云:“子罕言命,皆定数而非性命欤!定数关乎气数,性命禀乎五行;气数五行何以殊,定数性命何以异。”诚哉是理,可患上而议矣!
【解读】
这段是通过引用和设问,
来辨析命理学探讨的“命”到底是什么,
澄清了一些概念上的模糊认识。
“子罕言命”:引用了《论语》中“子罕言利与命与仁”的典故。
孔子很少谈论“命”,
因为他更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和道德修养。
这里借此引出一个问题:
我们谈论的“命”是孔子所说的那个无法改变的宿命吗?
“定数而非性命欤”:
作者设问,我们研究的“命”难道仅仅是冷冰冰的“定数”(注定的数字、劫数),
而不是关乎一个活生生的人的“性命”吗?
“定数关乎气数,性命禀乎五行”:
接着自答,“定数”确实与“气数”(一个人的气运、时运)有关,
而一个人的“性命”(性格、禀赋、生命特质),
则是来自于其先天所禀受的五行之气。
“气数五行何以殊,定数性命何以异”:
既然气数和五行是不同的概念,
那么“定数”和“性命”自然也有区别。
“诚哉是理,可患上而议矣”:
作者表示,这个道理确实是这样,
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这段话的目的是为了说明,命理学并非宿命论,
它研究的是基于五行之气的生命规律,
既有先天“定数”的成分,
也包含后天“性命”的可变性。
来源:渊海探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