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糁再次被热议!医生提醒:糖尿病患者喝玉米时,多重视5点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8-10 09:02 2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本文1905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张阿姨查出糖尿病已经3年了,平时饮食控制得还算仔细,但最近血糖却突然飙高。她一边犯愁,一边回忆自己最近的饮食,结果越想越糊涂。直到有天,她一脸委屈地跟医生说:“我最近都没吃肉了,就天天喝点玉米糁粥,怎么血糖还是高?”

医生一听,心里有数了。张阿姨这“健康饮食”,恐怕是好心办了坏事。玉米糁,虽然看起来健康、粗粮,还不上火,但对糖尿病人来说,并不是想喝就能喝的“万能粥”。

那么,玉米糁到底能不能喝?糖尿病人喝的时候要注意什么?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聊聊这碗看起来“无害”的粥。

很多人觉得玉米是粗粮,升糖应该慢。但事实并非如此。玉米糁的血糖生成指数(GI)并不低。根据《中国食物成分表》,普通玉米糁的GI值在68左右,而血糖友好型食物的GI值应控制在55以下**。也就是说,玉米糁其实是中偏高GI的食物,可不是什么“低糖食品”。

更关键的是,玉米在加工成玉米糁、煮成粥的过程中,原有的膳食纤维被破坏,颗粒变细,消化速度加快,吃起来“糯”,升糖反而更快。特别是糖尿病患者空腹时喝上一碗,血糖很可能“刷”地一下就飙上去。

所以,糖尿病人不是不能吃玉米糁,而是一定要讲究方式方法。下面这5点,尤其要注意。

1. 玉米糁不能当主食,更不能空腹喝

很多人把玉米糁当成早餐主食,一碗下去觉得暖暖的、饱饱的。但对糖尿病人来说,这种“空腹一碗粥”的吃法,升糖速度堪比糖水。

正确做法是:玉米糁只能作为辅食,不能替代主食。建议搭配鸡蛋、豆制品、蔬菜等富含蛋白质和膳食纤维的食物一起吃,减缓血糖上升速度。一定不能单独喝,更不能空腹喝。

2. 粥要稠一点,慢火煮、少放水

很多人喜欢喝稀粥,感觉滑口、好消化。但稀粥升糖速度更快,煮得越烂,越容易让血糖快速上升。这背后的原理很简单:食物煮得越稀烂,淀粉就越容易被消化吸收,葡萄糖进入血液的速度就越快。

所以建议糖友:玉米糁粥要煮得稠一些,颗粒感保留足够。可以用电饭煲慢火煮,不要用高压锅快速榨水。煮的时候还可以加入燕麦粒或糙米,进一步降低总体GI值。

3. 一定要控制量,别迷信“粗粮吃多少都行”

不少糖尿病人有个误区,觉得粗粮是“好食物”,所以吃起来毫无顾忌。但实际上,粗粮也是碳水化合物,吃多了一样升糖

以玉米糁为例,每100克干玉米糁含碳水约73克,热量高达351千卡。按《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每餐主食碳水应控制在30~50克左右,就算把玉米糁作为主食,也不能超过50克干重。

换句话说,一顿饭里玉米糁最多一小碗,别再一锅喝个底朝天了!

4. 搭配蛋白质或健康脂肪,平衡血糖波动

研究显示,蛋白质和脂肪能延缓胃排空,降低餐后血糖峰值。《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在2024年糖尿病饮食建议中也明确提出,合理搭配蛋白质和脂肪有助于稳定血糖控制

糖尿病人可以在玉米糁粥中加入鸡蛋碎、豆腐丁,或搭配一小块煎鸡胸肉、煮毛豆等,不但升糖慢,还能提升饱腹感,减少下一餐暴食风险

5. 特别注意加工方式,警惕“隐形糖”

市面上的一些速溶玉米糁、玉米糊,为了口感会加入糖分、奶精、香精等添加剂,吃起来香甜,但对糖尿病人来说简直是“陷阱”。

建议糖友选购原味、无添加的玉米糁,最好自己在家煮,不要图方便就买速溶冲调包。煮的时候也不要放白糖、炼乳、红枣等甜味食材,以免让血糖“悄悄爆表”。

玉米糁并不是坏东西,它富含维生素B族、膳食纤维、矿物质,适量食用对健康有益。关键在于怎么吃、吃多少、搭配什么。

尤其是糖尿病患者,不是不能吃主食,而是要吃得聪明,吃得有策略。粗粮虽然好,但绝不是“随便吃”的通行证。吃错了方式,反而会让血糖更难控制。

日常饮食中,建议糖友选择升糖指数低的粗粮,如:燕麦、荞麦、藜麦、糙米等,并注意与蛋白质、蔬菜搭配,少吃精制碳水,多保留食物原本的结构和质地。

很多糖尿病人得病后特别焦虑,什么都不敢吃,看到粗粮就猛吃,看到糖就躲得远远的。但其实,真正控制血糖的关键,不是某一种食物,而是整个饮食结构和习惯

吃饭时要不慌不忙,吃之前要做减法(少量、少糖),吃过程中要做加法(加蛋白、加纤维)。如果能坚持这样的饮食结构,哪怕偶尔吃点玉米糁,也能把血糖稳稳控住。

玉米糁不是毒药,也不是灵丹妙药,它只是我们餐桌上的一种普通食材。关键看你怎么吃、怎么搭配、怎么理解它的“本性”。

参考文献:

中国营养学会.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来源:小璇医生养生之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