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山,传承千年文脉的时代答卷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8-10 09:17 2

摘要:当数字化扫描仪的光束掠过东汉石兽的羽翼纹饰,当根雕大师的刻刀在千年乌木上刻下乡村振兴的年轮,当“七里夺标”的奔跑声与花灯戏的唱腔交织成文旅融合的声乐……芦山这座川西小城,正以创新与坚守书写传承千年文脉的时代答卷。

油菜花开,芦山以花为媒、以花灯为引,诚邀四海宾朋 李龙年 摄

“七里夺标”民俗活动 李年龙 摄

□ 转载至《雅安日报》(记者 黄伟)

当数字化扫描仪的光束掠过东汉石兽的羽翼纹饰,当根雕大师的刻刀在千年乌木上刻下乡村振兴的年轮,当“七里夺标”的奔跑声与花灯戏的唱腔交织成文旅融合的声乐……芦山这座川西小城,正以创新与坚守书写传承千年文脉的时代答卷。

这里馆藏的9228件文物中,44%为汉代遗存,11具东汉大型圆雕石兽数量居全国县级之首。通过科技赋能与全民守护,芦山让陈列在博物馆的文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流传在民间的技艺真正“活”了起来。

石上春秋

科技守护千年文明

“嘀——”随着一声轻响,芦山县博物馆监控室内,高精度三维扫描仪为东汉红砂石碑拍下第327张“数字身份证”。馆长杨丽姣凝视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流,0.03毫米的裂隙在放大镜下纤毫毕现。

这套数字化系统已为41件国家一级文物建立三维档案,VR技术更是让游客戴上眼镜即可“穿越”至东汉工匠的雕刻现场。

“芦山有‘三高’:汉代文物占比高,历史价值高,艺术价值高。”杨丽姣注视着监控视频中的文物,言语自豪。馆藏9228件文物中,汉代遗存达4000余件,占比44%;11具东汉大型圆雕石兽巍然屹立,居全国县级存量之冠。

芦山的文化高度铭刻于石。樊敏碑阙石刻群穿越1800年风霜,与平襄楼、青龙寺大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茶马古道芦山段共组四大“国保”阵容。2024年,樊敏碑、东汉赵仪红砂石碑等四件珍宝荣登全国首批古代名碑名刻名录,与41件国家一级文物共述文明厚重。

“让文物活在当下,我们始终守护传承。”杨丽姣介绍,博物馆通过系统性数字化建设,构建“保护—管理—展示—传播”四位一体的生态体系,实现从传统保护到科技赋能的跨越。

馆藏珍贵文物数字化项目建成后,通过高精度三维扫描建立不可再生数字档案,有效降低文物损耗风险;VR虚拟展示系统打破地域限制,以沉浸场景还原历史;文物幕墙互动系统借助触控技术,让观众自由探索文物细节。多项目协同筑牢数字保护屏障,搭建多元文化体验平台。

当目光掠过东汉石兽雄健轮廓,艺术之光粲然绽放。石狮昂首阔步的姿态凝固两千年前气韵,羽翼纹饰仍闪耀工匠巧思。如今,这些石刻已成为艺术殿堂的活教材——四川美术学院的现场教学课在石兽群旁展开,与中央美术学院共建实训基地的计划正在酝酿。

如果说东汉石兽是芦山文脉的当代回响,那么多遗址保护则是文化遗产的活化新生。

红四方面军旧址新展馆内,一组复原场景引人驻足:青石板镌刻的“赤化全川”标语旁,全息投影正演绎红军宣传员刻字的深夜。通过实物与沉浸体验,387处不可移动文物中的红色记忆被唤醒,此处已成川西重要党史学习教育基地。

三国姜维在平襄楼重获新生。展厅内,这位蜀汉名将的戎马生涯与芦山民俗奇妙交融。不远处,抗日英烈乐以琴故居陈列着泛黄的《乐氏家训》,“忠勇传家”的训诫正通过互动屏幕传递给年轻观众。

文物保护科技已在芦山扎根。平襄楼梁柱间,热成像传感器如“电子护法”,通过5G网络将数据实时传回监控中心。这套智慧消防系统守护着青龙寺大殿的古代木构,让千年古刹屹立数字时代。

“当文物保护与民生改善同频共振,遗产才能真正融入现代生活。”有学者感叹,“让陈列在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在芦山已成现实——千年文物与现代生活和谐共鸣,小城正以文化为笔,书写文明传承的当代范式。

刀木交响

从手艺到产业的突围

芦山根雕艺术馆深处,彭富伦的刻刀正唤醒沉睡五百年的金丝楠木根。木屑纷飞间,巴蜀山水轮廓渐显——这座他个人筹资建造的艺术馆,陈列着从磅礴山水到盈掌茶器的奇迹,成为根雕一条街最耀眼的入口。

“每块木头都在诉说故事,我只是帮它讲完。”百米外的大自然根艺厂内,刘毅恒轻抚三米高的《百鸟朝凤》根雕。这位前林业技术员,如今已是掌握“木材应力检测法”的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其创新的应力分析法让大型根雕成品率飙升40%,树根化作奔腾骏马与灵动猴群,其中拉毛工艺木猴与木质镶嵌陶瓷杯已获国家专利。

根雕一条街上,两位大师的刻刀流淌出非遗技艺的两种新生——

彭富伦的征途写满韧性。从两千元借款起步,作坊蜕变为千万资产雕塑厂,作品远渡意大利、日本。当国际订单纷至,他毅然还乡,在自建艺术馆开设实训基地。刻刀不仅雕刻作品,更在年轻人手心刻下技艺印记——37名本土根雕师在此出师,其中8人已在根雕一条街开设工作室。

刘毅恒开辟产业融合试验场。2018年创办的金丝楠文化民宿颠覆传统展销模式。游客在“根雕实验室”体验选材到打磨全流程,沉浸式消费带动周边五村发展配套产业,年产值破两千万元。作为芦山县政协常委,他提交的《建设根雕非遗产业示范园区》提案正转化为政策。更令惊叹的是,他让古老技艺跃入现代生活——大熊猫主题根雕与红色文创茶具年销800万元,研发中的机械木雕玩具将使根雕“动”起来。此外,刘毅恒创建四川首所雕刻职业培训学校,编写《根雕艺术与创作》教材,培养近400名学徒、1700余名技工。

当刘毅恒的拉毛木猴保留乌木原始清香,当彭富伦的学徒刻下第一道流畅刀痕,芦山根雕已完成从手艺到产业、匠人到集群的裂变。

两千年“蜀根汉魂”,在创新与传承中共振新生。这些从腐朽中重生的艺术,正雕刻中国乡村振兴最生动的年轮。

灯影人间

撬动水土的文旅密码

农历八月,芦山汉姜古城化身为沉浸式剧场。

省级非遗“八月彩楼会”舞台上,《姜维守关》庆坛戏刚落幕,汉服NPC便引导观众开启“三国粮道”节目。游客手持特制通关文牒,在解密蜀汉军粮运输路线时,悄然学会芦山花灯“甩帕”“转扇”等绝技……

“要让年轻人觉得非遗不是老古董。”芦山花灯代表性传承人杨虎说,多年来,彩灯映照姜维塑像的八月彩楼会,如今在古城复兴;与之呼应,“七里夺标”民俗活动也重获新生。

当“七里夺标”的锣鼓敲响,杨虎的花灯技艺迎来新契机——花灯融入仪式,成为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亮色。

每年三月油菜花开,芦山县以花为媒、以花灯为引,诚邀四海宾朋。

据《芦山县志》载,旧时芦山人于农历三月三在七里山七里亭举行祈丰盛会。“夺标”为其中环节:将竹枝制的青竹标按太极八卦置于山间,参与者收集,得标最多者为“标王”,寓示年运兴旺并获实物奖励。

这本是农耕土地的虔诚祈愿,以奔跑之姿求风调雨顺。活动当天,龙门与思延的村落陡然沸腾。村民从田埂灶台走来,扛彩旗、擂锣鼓、擎花灯。杨虎看着众人高举自己教授制作的灯,灯影浮动肩头,光芒映照张张熟悉脸庞。

如今的“七里夺标”在传承中创新:2025年活动设蒙眼敲锣、射箭、投壶等8道关卡,参与者需集齐五种农作物,再夺青竹标,最快队伍成标王。

自2013年芦山重启该活动以来,已连续举办9届。“七里夺标”已成当地文化符号,成为外界了解芦山的窗口。

昔日田间朴素的祈愿,如今被赋予新生,成为撬动水土的文旅密码。游客四方涌来,沉寂的村落旅舍门庭若市,农家餐桌摆满山珍。村民在忙碌中真切感悟:祖辈的古老仪式,原是今日手中的金钥匙。

“七里夺标”正催生新型产业链。龙门镇与思延乡村民开发文创礼盒;“红军食堂”飘出土灶香气……

芦山县以油菜花为媒,将传统民俗与现代文旅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书写生动篇章。

有着“汉代文物之乡”美誉的芦山,正以文化为笔,通过科技赋能、非遗活化与全民守护,让千年遗珍从历史走向现代。

来源:生态雅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