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你或家人刚接触胃癌治疗,听到“免疫治疗”这个词可能既陌生又带点希望——别担心,我用最简单的方式把目前最关键的进展整理给你。免疫治疗不是“万能药”,但它在胃癌治疗中确实带来了不少突破,尤其是对晚期患者而言,效果甚至可称得上“改写命运”。以下分几个场景来具体说
如果你或家人刚接触胃癌治疗,听到“免疫治疗”这个词可能既陌生又带点希望——别担心,我用最简单的方式把目前最关键的进展整理给你。免疫治疗不是“万能药”,但它在胃癌治疗中确实带来了不少突破,尤其是对晚期患者而言,效果甚至可称得上“改写命运”。以下分几个场景来具体说说它的效果到底怎么样:
一、晚期胃癌的一线治疗(初次全身治疗)
这可能是免疫治疗目前效果最突出的领域,尤其当患者没有手术机会时:
HER2阴性型(占大多数胃癌):
PD-1抑制剂(如纳武利尤单抗)联合化疗:最新5年跟踪数据显示,PD-L1 CPS≥5(约50%患者属于此类)的患者中,5年生存率从化疗组的8%提升到24%,翻了3倍!即使是全人群,也达到20%。这意味着近1/4患者活过5年,晚期胃癌开始进入“慢性病”时代。
双抗药物卡度尼利(PD-1/CTLA-4双抗)联合化疗:效果更广谱,不限PD-L1表达,全人群死亡风险降低38%(总生存期HR=0.62),低表达/阴性患者也明显获益,因此被2025中国CSCO指南列为唯一“Ⅰ级推荐”。
HER2阳性型(占约15%~20%):
PD-1抑制剂(帕博利珠单抗)联合靶向药(曲妥珠单抗)和化疗:在PD-L1 CPS≥1患者中,中位总生存期从15.7个月延长至20.1个月,肿瘤缓解率(ORR)达73%。美国FDA于2025年3月完全批准此方案。
简单总结:免疫联合化疗/靶向,已成为晚期胃癌一线首选方案。PD-L1高表达患者获益最明确,但双抗类可覆盖更广泛人群。
二、手术前后的围术期治疗(可切除胃癌)
对可手术的局部晚期患者,免疫治疗正改变“先手术再化疗”的传统模式,转为“化疗+免疫→手术→免疫维持”的新策略:
度伐利尤单抗(PD-L1抑制剂)联合FLOT化疗:在III期MATTERHORN研究中:
病理完全缓解率(pCR,术后肿瘤消失)翻2.6倍:从7.2%提升至19.2%;
2年无事件生存率(EFS)显著提高:67.4% vs 58.5%,复发风险降29%;
总生存率也呈改善趋势(75.7% vs 70.4%),虽未达统计显著性,但已被视为潜在新标准。
提示:这类方案适合体力较好、可耐受强化疗的患者,目标是降低术后复发率。
三、初始不可切除胃癌的转化治疗(争取手术机会)
对肿瘤过大或侵犯血管无法手术的患者,免疫治疗联合化疗可“降期肿瘤”,创造手术条件:
卡瑞利珠单抗(PD-1)联合白蛋白紫杉醇+奥沙利铂+5-FU(Nab-POF)方案:75%患者实现R0切除(肿瘤完全切净);肿瘤客观缓解率(ORR)高达88.5%;3年生存率达62.8%,远超历史数据(通常
四、新型免疫疗法:CAR-T细胞治疗(高度个体化疗法)
CAR-T疗法(改造自身T细胞杀癌)在血液瘤中已成熟,如今在实体瘤(如胃癌)也迎突破:
Satri-cel(靶向Claudin18.2的CAR-T):全球首个胃癌CAR-T随机试验显示:无进展生存期(PFS)延长近一倍:3.25个月 vs 1.77个月(标准化疗);死亡风险降低31%(HR=0.69)。目前适用于Claudin18.2阳性(约60%胃癌患者表达)且经多线治疗失败者。
五、安全性:总体可控,但需警惕免疫相关不良反应
免疫治疗比传统化疗副作用轻,但存在独特风险(如甲状腺炎、肺炎、肠炎等)。关键数据:严重(3~4级)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约20%;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rAE)发生率:约10%~25%,多数为轻度;管理要点:治疗前评估、治疗中监测 + 及时激素处理,多数可控。
六、未来方向:破解耐药、扩大受益人群
当前局限主要在“部分患者无效或耐药”,研究重点包括:二线治疗耐药患者:双抗卡度尼利联合抗血管药(如普络西)被写入指南探索; 新型标志物:除PD-L1外,MSI(微卫星不稳定)、TMB(肿瘤突变负荷)等也在研究中;联合靶向药/放疗/疫苗:如HER2双抗、新抗原疫苗等,提升响应率。
来源:肿瘤科主任李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