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OpenAI靠AI大赚特赚,Meta、微软这些美国互联网巨头在AI项目上烧钱像不要命一样,而中国AI行业看起来活跃得很,实际上不少公司还在为怎么赚钱发愁。大家都说AI是未来,但弄来弄去,本土搞出的AI应用要不是收入撑不起折腾的花费,就是被迫把核心搬到国外。这差
OpenAI靠AI大赚特赚,Meta、微软这些美国互联网巨头在AI项目上烧钱像不要命一样,而中国AI行业看起来活跃得很,实际上不少公司还在为怎么赚钱发愁。大家都说AI是未来,但弄来弄去,本土搞出的AI应用要不是收入撑不起折腾的花费,就是被迫把核心搬到国外。这差距,越看越让人头大,也让不少业内人直呼——难受。
你要真细究起来,美国那边顶尖AI公司飙升的节奏有点吓人。比如OpenAI,去年年底年收入才55亿美元,到今年6月一下涨到100亿美元。纽约时报最近爆料,这数字已经冲到了120-130亿美元一年的水平,到年底甚至可能奔着200亿美元去,增速接近300%。Anthropic这家公司,今年头半年年化收入40亿美元,年底估算得有90亿。两家合起来,年化营收都快摸到290亿美元了。有投行分析,到2026年底,这俩加一起,年营收区间会在600到1000亿美元之间。这个势头,和AWS这种云算公司比也不遑多让。头部玩家疯狂吸金,AI初创公司也没闲着。Cursor这个AI编程工具,20美元一个月,全球36万人买单,年收入5亿美元。Lovable,两个月就拉了1000万美元,第8个月就突破了1亿美金年收入。再小众的AI产品,也能冒出年入千万美元的成绩,比如OpusClip或者Tolan。
B端市场简直就是造富工厂,赛道里Glean、Mercor、Harvey这种新面孔,估值分分钟几十亿美元。这些公司成立没几年,增长速度跟坐火箭似的,资本追捧不停歇。小公司灵活得很,技术牛人都往这些地方挤。他们最擅长干嘛?就是瞄准市场缝隙,短时间爆款产品砸出来,同时还能拉到投资。这局面,连硅谷的大厂都开始慌,"大厂干不过小厂"成了公开的共识。美国AI一路高歌猛进,国内AI行业却显得冷清不少。
咱们回头看看中国AI行业,有技术、有流量,可变现太难。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计算机行业AI应用理想总营收768亿人民币,净利润才35亿,增幅基本停摆。到了2025年第一季度,净利润几乎掉到了0.3亿元。横向对比美国同类型公司的表现,比如Salesforce这些老牌企业,2025年Q1总营收236亿美元,同比涨12%,平均利润率也有15.8%。全看出来了:美国AI靠一票小公司创新为主,跑出一堆市值飙升的新品牌;中国,基本还是那些大平台型公司控场,就算有独立公司做出花样,很难拿到真正的市场份额。AI编程这块,国内也多是字节、阿里、百度旗下的产品在主导。独立创业公司,几乎没有啥存在感。
而且,用户多≠能赚钱。QuestMobile的数数据显示,国内原生AI App月活2.7亿,甚至比ChatGPT的1.8亿还多。可是真正靠这些流量收割钞票的产品,少得可怜。就拿可灵AI来说,年收入破1亿美元,大头收入居然是海外市场给的,70%多都是国外掏的钱。To B市场压力也不小,小公司预算有限,大公司定制需求又极度压价,AI商业模式一直没有打开。
这还没完,有些原本搞得还不错的中国AI企业,最后干脆选择跑路外迁,把总部搬到新加坡、美国或者直接在海外设立新公司。Manus今年6月直接官宣总部迁去新加坡,核心研发人员大半随队出走。Heygen搞AI视频的,公司从深圳搬到美国洛杉矶,Lovart则直接落脚旧金山。这些公司离开中国,不只是为了“靠近市场”,更多是国内商业生态跑不通,资本回报预期被持续压缩。
现在回过头看,中美AI产业分道扬镳早有端倪。美国互联网时代其实很早就SaaS创业公司集中涌现,风险投资到处撒钱,一年上千家新公司。而中国互联网讲的是消费驱动,超级App崛起,管控流量入口成了核心。所谓“入口思维”堪称一切法宝。但AI压根不是传统那套玩法,它不是某个APP,而是一种基础能力。用户不是从“哪个软件”出发,而是从问题出发、意图出发,直接奔结果。入口经济的黄金期已经快过去了。
美国AI公司用的其实是“接口”思路,产品嵌入各类场景,灵活百搭。而中国互联网,对流量闭环依赖太深,导致AI很难快速与现有业务结合。这样一来,技术不缺,场景尴尬,用户虽多,钱却赚不到。说到底,主要症结还不是芯片或算力卡脖子,更不是GPU买不到,而是商业模式没有跑通,路径太死板,创新产品只能往综合平台上贴补助,企业软件始终没法独立自强。
Meta这一轮重仓AI,投资强度到了年收入的35%,每挣100美金,35美金砸AI。除此之外,还拿上亿美元挖人、买股份,一下收购了Scale AI 49%的股权,年轻的Alexandr Wang也被拉到团队当首席AI官。跟着Meta一起玩命投入的,还有微软、谷歌和亚马逊。这四家科技巨头的AI支出,加一起一年据说能到4000亿美元,专门砸在AI基础设施建设上。这个金额比欧盟整个2023年国防预算还高,甩全球其他国家几条街。同一时期,包括国内运营商、字节等公司在内,预估2025年中国AI总投资不会超过5000亿人民币。
说到这,很多人都在讨论“算力瓶颈”是不是根本问题。其实更关键的,是有没有一个清晰能挣钱的商业逻辑。美国找到了,而且走得飞快。只要回报率摆在那,大批资金自然而然跟着来。反观国内,如果商业化路径迟迟推不开,钱放进去就像打水漂。回头想想,大伙热闹一场,到头来还真就是只赚吆喝、不赚钱。也难怪,抓住AI红利的门槛,越来越高。谁先找到新路子,谁才有机会成赢家。
来源:有趣的科技君